济宁城区为治河中枢所在地,区内河汊纵横,素有“江北小苏州”之美誉。为了方便交通,河多则必然需求多筑桥梁。现将济宁城区的运河河段及其支流上的桥梁,简要介绍如下:
运河主河道上的桥
1、历代固有的五座:
济安桥:明永乐九年(1411年)建,原跨建越河西段,即今济宁发电厂北侧。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移建于主河道今址迤西,曾经改称“济阳桥”,民国时期,一度废弃。1980年4月重建,桥址稍向东移数十公尺,为大型钢筋水泥双曲拱桥。
草桥:明永乐九年(1411年)建,1967年,重建时改木桥为钢筋水泥拱桥。2007年,为适应市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又重建,加宽加高了桥体,提高了载重负荷。
飞虹桥:又称“南门桥”,始建于元代。原为木质吊桥,民国初期改建两孔平桥,一石一木。1962年重建时,改为大型单孔钢筋水泥拱桥。2007年又重建,加高加宽了桥体,提高了载重负荷。
大闸桥:始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重修。此桥建在天井闸(会源闸)上,木架结构,载重量不大,仅可通过畜力车辆。1973年,在此桥迤东约四百公尺处,另建“清平桥”,为大型钢筋水泥结构。大闸桥废弃,不久即拆除。
任城桥:又名“小闸桥”,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原为木结构桥梁,1962年改建为单孔钢筋水泥结构平桥。1974年,为交通方便,在该桥迤南约两百五十公尺处,另建钢筋水泥结构的大型拱桥,名为“解放桥”。原桥逐渐废弃,后拆除。本世纪初,伴随着城区社会经济发展,又在原址上,新建了“盛泰桥”,为钢筋水泥拱桥。
当年运河漕运畅通时,为适应装置高桅杆张帆过闸时的漕船通过,上述五座桥的结构,都是在两侧石砌闸墩上对应的方形石漕内,装入方形木梁的两端,十分稳固,每桥大木梁四根,上铺活木板桥面,拆与装都很方便,以利于漕船顺利通过。
清代咸丰朝之后,由于山东南部军事活动频繁,车辆的承载加大,要求提高桥梁的负荷力。因而改进为“拖拉式活动桥”,即在桥的大梁不变基础上,只改造为整体的桥身,下装四排滚动式铁轮轴,拖拉时,轮轴即沿四根大梁转动,拉至岸边,再卸去大梁,相当快捷,也利于漕船通过。
1940年前后,日伪统治时期,一般大型木船的桅杆,基部大都具备活动关节装置,可随时竖立或平放。地方当局重修木桥就改为“固定式”的了。新中国成立后,自1962年起,桥梁先后又被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2、民国初期修建一座:洋桥:民国九年(1920年),兖州经济宁西到菏泽的公路干线修建完成,跨越济宁城区运河,建筑了一座双孔平桥,河中心建石砌桥台,两岸亦为石砌桥台,西孔为石质桥面,东孔为拖拉式木桥。被市民称为“老洋桥”,位置在今“来鹤桥”北侧。1938年1月,抗日战争中被毁,1943年,日军占领当局,为利于掠夺鲁西南的战略物资,把济菏公路线取直,不再通过济宁城区,因而把“洋桥”位置南移约三百五十公尺,另建一单孔大跨度木桥,被称为“新洋桥”。1947年7月,解放战争中被焚毁。新中国建立后,省公路运输部门于1954年开始重建木桥。上世纪60年代,又改建为石拱钢筋水泥梁架大桥,即今“建设桥”。
3、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建和改建八座: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至2007年止,为改善城区交通格局,方便行人与疏导车辆,促进经济繁荣,扩大物资交流,强化运河的景观,在老运河主河道上新建和改建了桥面宽阔、大跨度、负荷力强、外型挺秀宏丽的钢筋水泥拱桥八座,即“永丰桥”“玉堂桥”(步行廊桥)“清平桥”“铁索桥”“盛泰桥”(小闸新桥)“解放桥”“柳巷口桥”“来鹤桥”(步行桥上建桥亭)。
运河支流上的桥
1、越河上固有的三座桥:
中新闸桥:又名忠信闸桥,明永乐九年(1411年)建,原为石板平桥,单孔。上世纪80年代初,改建为石砌三洞拱桥。
小南门桥:明永乐九年(1411年)济宁府同知潘叔正建,原为双洞石砌拱桥,清末改建为单孔石板平桥。现为单孔钢筋水泥平板桥。此桥是当年济宁城区南出圩子“兴隆门”,通向鲁西南各县的咽喉。
下新闸桥:明永乐九年(1411年)建,原为单洞石拱桥,望柱栏板雕刻精整齐全,“文革”中被毁坏了大部分,上世纪80年代,改为钢筋水泥单孔桥,现又建为钢筋水泥拱桥,东距“龙形桥”约一百六十多公尺。
洸河上的桥
洸河流至济宁城东北角之外,分为两支。一支向西,经北门外至城西北转而南流,又经“状元墓”西侧至“会通桥”入运河,是为其主流。固有桥梁三座:
望仙桥:又名“大石桥”,位于城北门外。建于明代,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为大型单洞石砌拱桥,桥面两侧的望柱及栏板,基本保存。本世纪初,进行维修。当年,此桥是北经“天仙阁”(奶奶阁)由城区经宁阳、肥城通向省城济南的官马大道咽喉。
夏家桥:位于西关复兴街北侧,始建于明,清代道光时重修。为三洞石砌拱桥。桥头原立有重修碑记数通,桥现存在,石碑已无存。
会通桥:明洪武十年(1377年)建,跨于洸河入运河处,为单洞石砌拱桥。上世纪60年代,因洸河入运河等段改道西移,此桥埋入地下四十多年。2007年春,修建太白楼路绿地时出土,经整修为绿地一大景观。
洸河另一支由城东北角南流经今黄淮宾馆东侧南至解放路(果子巷)北侧,折而向西,流入运河。此段河道又别名为“小洸府河”或“府河”。固有桥梁五座:
林家桥:始建年代不详。位于今黄淮宾馆东北部,为大型单洞石砌拱桥,望柱栏板整齐,今已不存,上世纪70年代,在原址偏北,今红星中路上,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单孔平桥。
泗水桥:又名“马驿桥”,始建于明代,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位于今黄淮宾馆门前偏东。原为石板平桥,1975年3月,改建为单孔钢筋水泥板桥。桥南,河西岸有向西之街,名为“馆驿街”,当年街内有“馆驿”,即驿路上的驿站,是官府差役乘马沿驿路传递公文之歇脚处,按《州志》载:此驿站名“城东驿”。当年济宁城区经马驿桥,东出圩子上的“半截阁门”(春秋门),即是通往兖州府和沂州府的官马大道,因而此桥是联络鲁南的咽喉。
济民桥:明正德三年(1508年)工部主事童器建,为单孔石砌平板桥,位于今太白楼中路原浣笔泉饭店西北侧。现已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单孔桥。当年此桥是部队去往“大校场”演练的必经之处。
太和桥:始建于明代,后经多次修缮,桥两端原有重修碑刻数筒,现已不存。此桥为石砌单洞拱桥,桥面两侧的望柱与栏板“文革”时被毁,桥体基本保存完整。
通济桥:俗称“通心桥”,始建于明代,清道光时重修。跨于府河入运河处,为单孔石板平桥。位于今运河东岸,“解放桥”北侧,已改建为地下石砌涵洞。在运河路面之下。流至太和桥迤北约一百公尺处,向东发出一支流,流至原济宁技校后部,折而向南,兼作圩子河,屈曲流到顺河门外入运河。这段河道上,固有桥梁五座:
兴隆桥:在原枣店阁迤北约一百米,兴隆桥街中段,始建年代不详。原为单洞石拱桥,石栏板与望柱俱全,桥头竖立清光绪时重修碑记。上世纪70年代改建为单孔钢筋水泥桥。
观音阁桥:始建年代不详,清代数次重修。原为大型三洞石砌拱桥,颇为壮阔。上世纪70年代,因河道淤塞窄狭,改建为单孔钢筋水泥平桥,原貌尽失,位于今之解放路东段,市公路局西北方。当年,此桥是济宁城区通向邹、滕、峄各县乃至徐州的大路咽喉。
文昌阁桥:始建年代不详,明代万历之后,数次重修,桥头有重修记事碑数通为证。此桥为大型石砌高拱“玉带桥”,桥面两侧望柱与栏板雕刻精致,历来为城区各界人士所珍视。可惜在1952年,为改善交通,拆改为单孔平桥。位于今“南文昌阁街”东首。
卧佛寺桥:民国初,津浦铁路兖济支线建成,为方便济宁城区与新建火车站之间的交通,在跨越这段府河支流处,建筑了这座单孔钢筋水泥平桥,位于今“土门子北街”南首,医学院原址西南墙角外,原卧佛寺东侧。
顺河门桥:位于府河支流入运河处,即“关帝阁门”(顺河门)之外,为石板平桥,始建年代不详。此桥是当年南四湖东岸各乡镇的村民来济宁城区必经的咽喉。
府河另一分支,由原工人文化宫之前,向西流至太白广场西南方,今“玉带桥”西边入运河,这段河道当年名为“玉带河”。固有桥梁一座:
安阜桥:俗称“阜桥”,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位于今银座购物广场北侧,原为单孔石板平桥,跨建在玉带河上,它是当年济宁商贸繁华区东关内的交通要衡。1953年,“玉带河”改建为太白楼中路地下排水涵洞,此桥拆除不存。
上世纪济宁老运河上的飞虹桥(又名南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