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孔子是最优秀的历史人物之一,他不仅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有极其巨大的贡献,在教育领域中尤有开创性的建树和杰出的成就。昨日,成都故事讲述的正是孔子的故事。川大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彭邦本来到故事大厅,给市民们剖析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彭邦本认为,我们重温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打破“学在官府”陈旧传统,率先在民间办学育人的先驱。孔子一贯倡导身教,即所谓君师合一。为此,他与时俱进,提出一套完整的教育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昨日的故事会上,彭邦本对孔子的这一套教育纲领进行了完整的解读,他说,“志于道”即以立志求道获得人生最高真理智慧,为教育根本目的;“据于德”是“求道”的根本途径,因为教育要以人的内在德性为依据,发挥其固有潜能, 只靠外在的知识教育是做不到的;“依于仁”,是说仁为德性的核心和全体,其他德性都包括其中,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方法只能是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 “游于艺”,是指文化知识教育,“艺”指“六艺”,既包括人文知识,也包括科技,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诸多教育主张即使放到现代社会也具有借鉴意义。彭邦本说,孔子主张教育对全社会开放,“有教无类”,凡有向学之志者,无论贵贱,均可成为其学生。这不仅打破了官府对办学的垄断,而且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具有划时代的深远历史进步意义。在教育方法上,他也总结和创新并举,主张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举一反三、登堂入室、过犹不及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在具体能力教育方面,孔子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分科育材。孔子的教书育人在他有生之年,就取得了世所称道的卓越成就,史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为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转型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而他的教育理念和育人实践,在后世更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而他本人也被历代尊为“至圣先师”甚至“素王”,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