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阐述了天地万物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道理,儒家思想也倡导这种观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中庸”思想,以及经汉董仲舒等学者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的“天人合一”观,明确阐明了世间万事万物的生存发展之道在于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平衡、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天下和谐大治。从本质上讲,老子的思想在于出世,孔子的思想在于入世。两种思想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正如两艘航行的巨轮交替航行在中华民族广阔的思想海洋,共同丰盈着灿烂的文化。从影响上看都是深远的、深刻的。但从发展的角度上讲,孔子的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却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思想而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历久弥新。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其背景、演变和发展过程,甚至是局限性。抛开这些而大谈其“通用法则”,恐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思想体系能“适合所有人”。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爱、教化为核心,但它不是空洞苍白的说教,而是以其智慧的人生体悟、理性的人性光辉启迪着人们自觉修身向善,引导人们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境界攀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经典语句所呈现的哲学思想已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并外化成就了一位位仁人贤哲。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道德的基础,对当今中国文化、思想道德的发展有着深刻启迪作用,而且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会议上的郑重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现代儒学宗师柳诒徵认为:“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一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就是以孔子儒学思想为主流的文化发展史、思想发展史,儒学中的许多思想作为古代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远远超越了阶级的界限,而成为每一位国民应当恪守的道德标杆和做人原则,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早期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是春秋末期政治社会秩序的“礼坏乐崩”,天下无道。孔子为了重建人间秩序,回向“三代”,自觉地以更新当时的礼乐传统为大任,在“天人之分”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精神文化链接通道,由过去原始宗教的“天道”文化转轨为以“人道”为主的“仁道”即“仁学”文化,从而确立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意义。希望通过“克己复礼”的道德实践,创设“天下归仁”的理想格局,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各谋其道,建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的和谐“大同”社会,这是儒学思想体系的价值所在和理想旨归。儒学自先秦之后就渐渐偏离了其发展的真正轨道,历代封建统治者将儒学视为统治百姓的思想武器而任意“增损”,但这不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本源意义。汉儒讲治统,宋儒讲道统,近代拿儒学当宗教。其实,简而言之,儒学就是教人做人的学说,不断修养自我,实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人生理想。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其背景、演变和发展过程,甚至是局限性。抛开这些而大谈其“通用法则”,恐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思想体系能“适合所有人”。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爱、教化为核心,但它不是空洞苍白的说教,而是以其智慧的人生体悟、理性的人性光辉启迪着人们自觉修身向善,引导人们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境界攀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经典语句所呈现的哲学思想已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并外化成就了一位位仁人贤哲。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道德的基础,对当今中国文化、思想道德的发展有着深刻启迪作用,而且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会议上的郑重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现代儒学宗师柳诒徵认为:“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一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就是以孔子儒学思想为主流的文化发展史、思想发展史,儒学中的许多思想作为古代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远远超越了阶级的界限,而成为每一位国民应当恪守的道德标杆和做人原则,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早期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是春秋末期政治社会秩序的“礼坏乐崩”,天下无道。孔子为了重建人间秩序,回向“三代”,自觉地以更新当时的礼乐传统为大任,在“天人之分”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精神文化链接通道,由过去原始宗教的“天道”文化转轨为以“人道”为主的“仁道”即“仁学”文化,从而确立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意义。希望通过“克己复礼”的道德实践,创设“天下归仁”的理想格局,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各谋其道,建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的和谐“大同”社会,这是儒学思想体系的价值所在和理想旨归。儒学自先秦之后就渐渐偏离了其发展的真正轨道,历代封建统治者将儒学视为统治百姓的思想武器而任意“增损”,但这不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本源意义。汉儒讲治统,宋儒讲道统,近代拿儒学当宗教。其实,简而言之,儒学就是教人做人的学说,不断修养自我,实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