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清两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与扩大,各省商人旅居外埠开业经营者与日俱增,促进了南北、东西之间的货物交流;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习俗的相互传播与渗透。通都大邑更是外埠商人聚居之地,同籍者为了定期聚会议事、协调关系、交流信息、互助互利,因而组织同乡会并建立会馆。
当然,不同省区的商帮,历史背景不同,凝聚力强弱有别。我国南北各大中城市乃至海外的会馆,多为晋、陕、浙、湘、粤、豫、皖等省籍商人所建立。他们大都敬奉“关圣”(关羽),强调“重信守义”,维护商业信誉,以故会馆的中心建筑多是“关帝殿”。这在我国现存较完整的明清两代会馆,如北京的湖广会馆、苏州的全晋会馆、聊城的山陕会馆等处的建筑格局即可证实。
老济宁城区会馆见证商业经济繁荣
会馆反映了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明清两代京杭运河畅通无阻,济宁城区地处运河中枢,商贾云集,各省商人先后建立了多处会馆。有四处在城区解放初期基本完整。
三省会馆
山西、陕西、河南三省旅居济宁的商人,主要经营生漆、中药材、钱票、烟叶、木材杂货(干果、地毯、蜂蜜、棕箱等)生意,财力比较充实,他们于清代乾隆年间,集资创建了三省会馆,由同乡理事会管理。
会馆坐落于济阳大街东首,东临慈灯寺,南靠越河西段,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占地面积约六千平方米,当时是济宁城唯一的山陕风格建筑群。
大门坐南向北,门楼砖木结构,柱梁门框举架,双瓣驼峰托标,卷棚顶,布筒瓦。双扇朱漆大门,铜质铺首衔环。门楣高悬边框雕刻云纹大匾,金字、金框、蓝底,上书“三省会馆”,为清嘉庆时驻济运河同知、金石考古学家黄易手书。大门内为南北狭长的前院。东侧建平房五间,节日祀神时,由乐队在此鼓吹演奏,平时可供过济同乡免费暂住。平房迤南东墙开一月洞门,通往慈灯寺,二门开在西院墙中部,门楼下四扇屏门,典雅大方。
二门内是中院,方砖铺地,十分整洁,北侧为“关帝殿”,面阔五间,深进三间,硬山式,高十余米,巍峨壮观。采用明暗柱,柱础石质,雕刻覆莲花纹。前出厦,施播风板,四抹格扇门,斜方格花棂,下部雕刻松鹤、竹鹿、祥云、宝瓶等花纹,非常精细。殿顶筒瓦滴水覆面,布五条脊,主脊面饰缠枝牡丹纹,脊中部有火珠桥亭,两端施鸱吻。殿内后壁正中塑造“关帝”坐像,高约六米,紫面黑髯,描金绿色巾袍,关平、周仓立像分列两侧,威武雄壮。四十年代,僧人吉善负责管理,每日在殿内上香。
中院南侧有厅堂三间,前墙装木质风槅,室内铺设木质地板,作为议事场所;每当节日祀神,则搬去前墙风槅,改为戏台,又叫“万年台”。同乡会完全按照原籍黄河中游地区的民俗祀神唱戏,如: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诞辰、七月初一七星圣母千秋节、腊月初八佛祖成道日等等。
西院墙中部建三门,砖砌门楼,五脊六兽,上布筒瓦。檐下砖雕荷花、蝙蝠、牡丹、艾叶,形象逼真。拱形圈门,门楣镶嵌石匾,上书“溯源思祖”四字,亦是黄易手迹。三门内为后院,条砖铺地,东、西、北各建青砖瓦房三间。西房为管理人员住室;北房寄放灵柩;南房存放红、白事用具,如:花轿、杠架、桌凳、仪仗、旗幡等,同乡需要时免费借用,属于公共福利设施。
上世纪四十年代前期,同乡会出资,在“关帝殿”内,兴办义学一处,招收同乡贫寒子弟,超过正常入学年龄者,计十余名,补习文化。聘请著名小学教师孙志谦先生讲授国语、算术、珠算等课程。
此外,三省同乡会出资,在西部越河南岸,购置义地二十余亩,供同乡无力回籍者埋葬灵柩。
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是该会馆的鼎盛时期。此后,逐渐衰落。1951年秋,济宁市建设盒梗厂,将会馆与慈灯寺改建为厂房。1956年,又划归市食品厂,会馆遗迹已不复存在。
湖南会馆(沅江会馆)
湖南旅济同乡会成员,大都是经营竹木、陶瓷、夏布、杂货(茶叶、松香、柑橘、樟脑等)行业的商人。清代道光年间,他们集资创建了“湖南会馆”。因为祖籍多在湖南沅江流域各县,故又名“沅江会馆”。馆址坐落于济宁老运河南岸税务街路南,占地面积约五千五百平方米,东临外塘子街。
湖广建筑风格的大门,坐南向北,五条脊,青瓦、勾檐,滴水复面,门洞两侧墙上设置神龛,门道两侧抱鼓石高大光润。双扇黑漆大门,铺首衔环。门楣高悬墨底金字大匾,上书“沅江会馆”。门前设单扇板搭护门,以保安全。
大门内为东西狭长院落,条砖铺地。大门东侧建青瓦北房三间,作为管理人员居室,院南侧正对大门竖影壁一座,鸱吻筒瓦滴水盖顶,下部基座砖雕龙凤、护神、金钱、艾叶,十分精致,影壁东侧设南二门,向内为会馆主体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东院墙设东二门,通向东跨院。正路院落与东跨院之间,筑水磨砖砌护墙隔开,气势严整。
南二门采用明暗柱,雀替驼峰,卷棚顶。门两侧置方形石雕门跪,精美雅致,门内为前厅院,水磨方砖铺地,简洁规整。东、西两侧青砖青瓦厢房各三间,为议事场所。南大厅面阔三间,深进三间,前出厦,明暗柱础石,雕覆莲纹,前墙为风槅十二扇,下部雕饰二龙戏珠、松鹤梅鹿、花鸟猴兔,形象逼真,大厅内供奉各姓祖先牌位,年节定期祭礼,这体现了湘西不祀“关羽”的风俗。
南大厅后为方形中院,条砖铺地,周围不建房舍,作为节日搭结彩棚举行宴会场所。院东南方有角门,通向后院,后院四合青砖瓦房,每侧各三间,供湖南籍过往客商临时居住。
大门内,前院东二门,通往东跨院,院落很大,只有北屋五间。东院墙开一后门,与外塘子街相通。这一大院落供湖南来济宁的行商交易,存放货物。每当湖南江船接帮运来各种土特产,如:竹木器、纸张、夏布、绸缎、席帽、湘绣、五金乃至松香、莲子等,琳琅满目,皆是北方需求的南路货,届时会馆打开后门,在东跨院内外设点批发零售,附近各县商贾云集,盛极一时。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运河淤塞,水运日趋衰落,湖南籍旅济客商,大都转向铁路沿线城市经营,同乡会解体,会馆主路院落卖给尚姓后出赁,东跨院卖给刘姓后改建。解放后,大部分划归市花纱布公司(今称市纺织品站),部分为民居。1958年以后,屡经拆除改建,已无迹可寻了。
浙江会馆
浙江会馆是浙江旅济同乡会,于明代天启年间建立的,同乡会成员,大多数是经营毛竹、绸缎、茶叶、钟表、金银饰品、桐油、柑橘、杂货(包括糖、纸、大米、明矾、席扇、帽伞等)行业的商人。
会馆坐落于运河南岸纸坊街东首路北,东靠清平巷,占地面积约七千平方米,砖砌牌坊式大门三间,典型的江浙建筑风格。檐下砖雕花卉、人物,门楣嵌镶石匾,上刻“浙江会馆”四字。大门两侧分列石狮和旗杆石础各一对,雕工精细,大门两侧院墙青砖水磨,镶嵌动物、花草、祥云等图案砖雕。路南建大型砖雕照壁一座与大门隔街相对,十分壮观。
大门内有正院和东、西跨院三部分,相互间有护墙隔开,又建角门相通。
正院甬道两侧,各建鼓吹亭一座,为节日祭神奏乐处,向北为舞楼(戏楼),又名万年台,是一座硬山式楼房。座南向北,高约八米,面阔三间,深进三间,上盖青筒瓦,五脊六兽,彩绘梁檩,华美富丽。戏楼下层明间为过道。每当节日祀神,请戏班来此演唱,附近各街居民,纷纷前来观赏。
戏楼向北,建硬山式“关帝殿”,面阔三间,深进三间,五条脊,上盖筒瓦龙吻走兽。前有卷棚,四抹格扇门。殿内彩塑“关帝”坐像及关平、周仓立像,形象生动。据说出自江南著名塑像家之手。大殿后壁正上方,高悬金色大匾,墨书“义烈千秋”四个大字,为清代乾隆时著名学者钱大昕书写。大殿两厢东、西配厅各五间,深进三间,前有卷棚。风隔扇门,宽敞明亮,为同乡议事及节日宴饮场所。东配厅后为东跨院。建北瓦房两间,寄放灵柩。东院墙开有角门,通往清平巷街。西配厅后面的西跨院较大,建北瓦房两排,各三间,为管事人员住室,招待过济浙商暂住,院子里可临时存放货物。
因会馆地处运河南岸,每逢浙籍江船运货来济宁的季节,会馆内外商贾云集,热闹非常。农历七月十五日佛教盂兰盆会,按浙江习俗祭祀“河神”“超度亡灵”。会馆请僧人诵经,夜晚在运河岸边燃放七彩河灯,观者如堵,万人空巷。
清末,由于修筑了津浦铁路,运河航道逐渐废弃,浙籍商人大都迁往济南、徐州等地经营,会馆日趋衰落。为增加收入,把大门及院墙拆除,改建为九间铺面出租。此后,戏楼、西配厅、鼓吹亭等建筑因失修倒塌。上世纪三十年代,拓宽街道时,拆除了路南照壁。浙江同乡会名存实亡,委托河南人方延彬代管会馆残存房舍。
解放后,该处分别为民营汽车公司和部分民居占用,后来又划归市运二队和竹器厂。经数次改建,遗迹已不复存在,该地址现在大部分为民居,部分为原市中区交通局宿舍楼。
金陵会馆
金陵会馆是清代来自南京的铜器行业的商人和作坊主集资建立的。因南京地处长江之南,又称“江南会馆”。他们行业单纯,同乡会组成时,仅三十余家,财力有限,所建会馆规模较小。但作为平时议事、年节祭祖、停放灵柩的场所,也能满足需要。
会馆坐落于运河南岸,税务街南侧的小金家胡同路西,大门的门楼砌江南风格元宝脊。前院正对大门建砖雕影壁。二门坐北向南,门楼为卷棚顶。门侧置方形石雕门跪,上刻小狮,栩栩如生,双扇黑漆门,铺首衔环。二门内为正厅,条砖铺地。北大厅面阔三间,前出抱厦,四抹格扇门,高敞雅致。厅内后壁正中供奉诸姓祖先牌位,年节祭礼。东西厢房各三间,东厢房为管事人居室,西厢房停放灵柩。
金陵同乡会在济宁城西南八里庙村,购置义地十二亩七分。竖立“金陵墓地记”石碑一通,义地埋葬同乡无力运送回籍的灵柩。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日用铜器逐渐被搪瓷、钢精和铝制品取代,铜器作坊衰落。同乡会代表沈某,把会馆房产卖给文成帽庄,改为制帽作坊。解放后,经房管所改建为民居,已面目全非。
此外,济宁南门桥迤西,运河南岸,建有四柱三楼式石雕牌坊一座,楣匾刻“济阳会馆”,墨底红字。实非会馆,此坊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为感念康熙时济宁知州赵之鹤的德政而建,石坊楣匾背面刻“万民感恩”四字。清代,内部有旧房屋十余间,为赵之鹤祠堂,民国时期被警察四分所占用,1958年划归玉堂酿造厂以后,拆除改建,现已无迹可寻。
再说老济宁城区的会馆
上面介绍明清两代设立在济宁城区的四处会馆,它们分别属于陕、晋、豫、湘、浙、苏等省在济同乡会。
不少关注和爱好济宁传统文化的朋友,对于会馆设立的客观条件、性质、功能、建筑格局、历史价值乃至敬奉神祇所反映的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也很关注。同时,指出当年济宁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治河中枢与漕运主要码头,各省商帮云集,经济和文化交流十分繁荣,实际上还应该存在其他省份设立的会馆。这里再对安徽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予以补充讲述。
一
自古迄今,会馆一直是某一区域内的同乡或同业者,在外地为保护本团体利益而设立的工商行帮机构,是为本团体成员联络情感、互通信息、互助互利的场所。
会馆设立的条件,应当在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经营条件好、具有收益潜力,同乡同业者又比较集中的城镇。当年济宁城区具备这样的客观条件,计设有九个省的八处会馆,并且都颇具规模,为省内其他城市所不及。
明清两代济宁城区的会馆,汇集了各省大批商帮,其中不少人落户济宁,世代经营,他们不仅融入当地社会,同时仍然与原籍保持联系,继续遵守家乡的风俗习惯。这样,各省经营商业的方式和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济宁的商业内涵,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交流,对鲁西南地区城乡经济繁荣,也应该起到了相当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
会馆大都是庙馆结合的建筑,规模较大者如济宁的浙江会馆,其布局依次排列着门前照壁、石狮、旗杆、山门、舞楼(戏楼、万年台)、拜殿(前殿)、正殿(上殿)。在这一中轴线两侧配建厢房和跨院、偏房等建筑。
应该看到会馆的局部构造,因不同省域的风俗、文化、信仰、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其风格明显不同。例如:晋、陕、豫、皖、苏、浙诸省正殿内供奉关羽。鄂、湘两省则供奉大禹,因而,其会馆又名“禹王宫”,济宁的湖南会馆即是如此。江西籍的商帮恪守原籍风俗,奉祀东晋时期的道士许逊,其会馆名为“万寿宫”。船帮的会馆多称为“杨泗庙”。这诸多差异恰好可以发挥传播不同区域文化,促进相互交流的作用。
会馆内的碑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更是研究我国经济史、民俗学、社会学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历来为学者重视。
三
清代同治年间之前,我国大部分城镇还没有专设的戏园,城乡戏剧演出多在会馆与庙宇的戏楼上,或在随坡就势的土台上,或临时用四轮木车,上铺木板搭建简易戏台,甚至落地围场。因此,城镇会馆的戏楼是人们娱乐关注的焦点。当年济宁城区浙江会馆和安徽会馆的戏楼,即是大众经常议论的场所。
按会馆建筑戏楼的惯例,是把戏楼倒座,台口面对殿堂,用以酬神。背面正对会馆大门,因而戏楼台基要设通道门,由此进入殿堂院,院场两侧建回廊或厢房,为人们看戏而设置。这样就围合成了“四合院”,即所谓“聚人气而敛”,象征“财源聚集”。戏楼是由台基、台板、台柱、楼顶天花(藻井),后厢房(艺人化妆处)组成,因是观戏者众目所归的地方,建筑装饰华丽,流光溢彩。
按史书记载:戏台是古时的祭台演变来的,我们的原始先民曾经筑高台,用战俘、仇人或奴隶作为牺牲品来祭天,同时伴以歌舞。后来,伴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改用戏剧演出取代牺牲,从而把酬神和娱乐统一在所谓“高台教化”的理念之中。人们常说“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台”,即把戏剧看成是一个浓缩了世态的空间。这样,会馆戏楼上的戏剧演出,明是酬神,实际是娱人、育人,起着警世、醒世、喻世的教化作用,可以此来增强同乡、同业之间的凝聚力。同时,通过看戏又能和会馆所在地邻里友朋联络情感,敦睦和众,利于商业经营,开拓业务,一举两得。
四
安徽会馆:明代天启年间,安徽省旅济同乡会在济宁城南门外福瑞街(扁担街)北首路西,设立了安徽会馆。它是济宁城区外省会馆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处。
该会馆大门前,两侧分列方形旗杆石础一对,高与人齐。门楼内的退过门上方,高悬金边蓝地金字大匾,上书“安徽会馆”,系李鸿章手笔。
会馆内部前后七进院落,有厅、堂、楼、室总计八十余间,全用青砖灰瓦,古朴典雅。建筑物上的砖雕、石雕、木雕构件,雕凿花草、鸟兽、人物,生动传神。堂室后壁开月洞形窗,木窗格花纹别致,这一切充分展现了皖南建筑风采。主要建筑是二门内的北大殿,高约十余米,硬山式,五条脊,大脊正中镶嵌神兽宝瓶,高大巍峨。厅前出廊,明柱承托,正面风槅12扇,雕刻精致。厅内明间正中供奉彩塑描金关羽坐像,高约六米,庄严肃穆,看来应该是同乡会成员追求“重信守义”的象征。这一院落宽敞,南面建筑戏楼一座,华丽美观,台口正对北大殿,院之东西两侧建筑回廊,为人们看戏而设。会馆之后门位在外塘子街路东。
安徽同乡会成员中大多数为坐商和行商,他们经营的项目主要依托该省产品,包括五金、茶叶、毛竹、桐油、柑橘、中药材、文房用品(笔墨纸砚)、杂货等,经济实力相当雄厚。
1938年1月,日军侵占济宁,南北交通受阻,货源中断,安徽商帮大都返回原籍。会馆被日伪当局占用,开设“鲁西宾馆”。在济宁的安徽籍同乡,聚会场所改在济宁城东门外的民居内。
1946年1月,济宁第一次解放,冀鲁豫行署在此处设立“兴华汽车运输公司”。1947年改为民居,此后逐渐改建,原貌基本消失。
福建会馆:福建会馆是福建同乡会于清代初期设立的。位置在济宁城南门外福瑞街(今任城路)路西,北距安徽会馆50米。
福建省旅济同乡会成员绝大多数为行商,主要经营该省的产品,如毛竹、木材、干鲜果品、茶叶、纸张、海产品(鱼虾贝类)、蔗糖、瓷器、生漆及漆器、松香及杂货等。他们以济宁城为货物集散中心,向鲁南各县辐射,生意兴隆,经济收入丰厚。
该会馆大门门楼及门前旗杆石础的形制,与安徽会馆大致相同,而且更加高大宏伟。门楣上高悬“福建会馆”四字大匾,系清道光年间林则徐在济宁任东河河道总督时手书。大门内砖雕照壁北侧为二门,从西面东,柱梁门框举架,上覆青筒瓦,五脊六兽,前后檐板及垂柱木雕花纹,精细生动。
二门内为正院,北大厅三间,高大宽敞明亮,前出抱厦,粗大的明柱承托,为同乡议事场所。厅之左右各有套房两间,供人们休息。南厅三间略矮小,为待客场所。此院西墙上建一牌坊式砖券门,门上嵌石楣匾,镌刻“致富思源”四字。进门即是三进院,略小,有西屋五间,明间为过道,通向四进、五进院落,其中为货物库房和居室,也都是青砖灰瓦建筑,后门设在外塘子街路东。
1938年1月,日军侵占济宁,南北交通受阻,货源中断,福建商帮大多数离济返乡,会馆被日本人占据,后又改为民居。
新中国建立后,此处先后曾设立“济宁市中区第四诊所”“济宁联新卷烟厂”“济宁市电池厂”,经使用单位屡次改建,旧迹无存。
江西会馆:清代道光年间,江西省旅济同乡会在济宁城南门外吉市口街南首路西设立江西会馆。位置即今天的任城路北段,南邻安徽会馆约四十米。
该会馆大门门楼颇似一般民居建筑,不甚突显。门内甬道尽头,建殿堂三间,亦不太高大,内部正中奉祀东晋时期著名道士许逊的彩塑坐像。江西民俗历代十分崇信许逊,其省会南昌即建有规模宏大的奉祀许逊的庙宇,名曰“万寿宫”。以故,各地江西会馆亦用“万寿宫”之名。该会馆内部有五进院落,楼房堂室仓库共五十余间,青砖灰瓦,古朴实用,并不追求华美典丽。
江西同乡会成员主要是行商和坐商,经营家乡运来的产品有瓷器、毛竹、杉木、茶叶、柑橘、桐油、夏货(凉席、扇子、雨伞)、夏布(麻纺品)等,以济宁为销售中心,颇具经济实力。
日伪统治时期,不少江西籍商帮返回南方,会馆逐步改为民居。上世纪90年代,城市改造时,拆除其残存房屋,挖掘出了地面下的大量古瓷器碎片,吸引了数十名古瓷爱好者到场捡拾。①步行桥上俯瞰城区老运河②城区飞虹桥至玉带桥段老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