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汉唐始,鲁商自周村发源,商贾云集,“不通水路而天下之货聚焉”,商业发达。作为与徽商、晋商、浙商、闽商并列的中国五大商帮,“鲁商”曾辐射齐鲁大地,横跨黄河长江。
各领风骚数百年。如今,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浙闽仰慕者众。毫无疑问,民营经济发展是个宏大的课题。化简为繁的概括,无非产业、资源、政策与人的融合配置,这亦是山东主政者正在思考的课题。
鲁商求变要学闽浙。诸暨、慈溪、南安、晋江……两周来,齐鲁网派出多路记者奔赴福建浙江两省,入城乡访企业寻经验。
走马闽浙,回望山东。5月27日起,齐鲁网已陆续推出《走闽浙看民营》系列报道,总结闽浙之行。
方太孔子堂。每天早晨,公司上到管理层下到车间的每一名员工先从诵读国学经典开始。
在方太杭州湾新区的新厂房中,茅忠群所在的办公主楼由美国著名设计公司IDEO 的德国分公司设计,大楼四面环绕形成一个互通的回廊,整体建筑采用通透的落地玻璃,从楼的一面望向另一面,每一楼层人们在其中的活动如同影画般展现在眼前。
方太的员工,不论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还是身处异乡的销售员,一律按照国家规定为他们缴齐所有的保险。在方太,更好地体现儒家五常思想的制度是 2012 年开始实施的全员“身股制”,方太将会拿出每年利润的一部分来分给所有在方太工作 2年以上的员工。
齐鲁网慈溪6月16日讯(记者 满倩)“2013年,方太以零售量占比44.81%、零售额占比45.02%的业绩,直接超越排名2~4位企业的市场占比总和,这意味着市场几乎每销售2台高端油烟就有1台是方太产品。”齐鲁网记者走闽浙看民营,站在方太集团科技产品展示区的大厅里,副总裁孙利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方太,这个家喻户晓的厨电品牌,比起它所创造的企业财富,更值得瞩目的则是它的经营之道——它用儒家的仁义之道审视和“翻新”西方管理模式,打造出一个中西合璧的中国民营企业。
从1996年公司创立,到现在整整18年,方太始终坚持创业之初的定位——专注于高端厨电领域, 自 2011 年下半年以来,在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相继推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家电行业整体景气度持续下滑,2012年,家电业增速回落到 10%-15%。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方太仍然逆势而上,2012 年销售额达到30亿左右,增长接近30%,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达到 40%。
方太的成功,离不开茅理翔和茅忠群父子两代人的努力。
从“贴牌”走向“创牌”时代
茅理翔,生于1941年,慈溪长河镇人,19岁中学毕业。
早先宁波到上海有客轮,慈溪做企业跑供销的人带着干粮,下午坐车到宁波,买一块八毛钱最便宜的五等舱票,蜷缩在最下边一层坐一夜,次日清晨到上海。下船第一件事是去排登记旅馆的队,常常要排上几小时,才能得到一个住宿的地点。当年茅理翔就是坐在五等舱里一直等到天亮。
一个农民企业家要创出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付出怎样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那个年代,慈溪的家电行业多是“贴牌”出海。在挺进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慈溪企业从“走出去找洋人”,变成了“洋人找慈溪人”。
外国企业找慈溪人做的产品,有单做零配件的,也有做整机的。替外企生产的产品,外商要求打上他们公司制造的标识,或贴上外企的品牌。一时间,“做贴牌”、“贴牌经济”,成了当时慈溪流行的新词汇。
“贴牌”出海的,很多是可以直接进入市场的产品,还有很多是整机,这提高了慈溪许多企业做整机的能力。再走下去,“创牌出海”顺其自然地孕育而生。
茅理翔的儿子茅忠群,1994年从上海交大电力电子学专业硕士毕业,被父亲召回慈溪一起做企业。
经过大半年的调研,他们决定从吸油烟机开始,并通过吸油烟机进入厨房家电行业。1996年方太成立时,市场上已经有200多家吸油烟机企业,竞争非常激烈。
茅忠群当时提出了“方太的每一个型号都必须是创新的”口号,方太没有盲目模仿,而是先进行市场调查,根据消费者的意见,总结出当时市场上吸油烟机的六大缺陷——外观不美、滴漏油、吸力小、噪音大、拆洗难、安全隐患大。
茅忠群将六大缺陷变成了自己的六大优点,独创了A系列深型吸油烟机和中国第一台人工智能吸油烟机,连续在吸油烟机市场上刮起了“方太旋风”,使原本沉闷的吸油烟机市场一下子热闹起来。
管理创新去家族化
中国有句俗语,“富不过三”,一语道破了“守业比创业更难”的社会现实。
方太是茅忠群与父亲茅理翔共同创立的,是典型的家族企业。而中国的家族制问题,一直备受理论界和媒体的关注。
对于民营企业实行家族制管理的争论非常激烈,理论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坚决否定家族制,另一种是坚决捍卫家族制。
茅忠群则认为,“不搞家族制不行,完全家族化更不行”。因此,在方太,茅忠群探索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去家族化。
茅忠群清楚地看到,在民营企业创业初期,家族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绝大多数企业靠血缘(亲戚)、地缘(同乡)、学缘(同学)共同创业。他们相互扶持、共谋发展。当企业出现挫折时,共同的利益把他们凝聚在一起,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但是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淡化家族制,不淡化就无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茅忠群认为,在方太创立时,中国的市场经济已趋于成熟,彼时,方太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打破过去传统的小生产的观念和粗放的管理,打破家族制的窠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广招人才,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茅忠群在答应帮助父亲一起创业时,就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新成立的公司从乡下搬到慈溪市的经济开发区。”
“第二,父亲原来的飞翔公司的员工,我尽量不带过去,包括我的亲戚,一个都不能进入新公司的管理层,我要重新搭建自己的管理团队,独立运作经理层。”
“第三,当时决定做吸油烟机,关于新业务的重大决策要尽量听我的,因为父亲以前的飞翔公司做点火枪业务,他是这方面的专家,吸油烟机行业他和我都没有接触过,但当时我是全身心投入在这个业务上的,所以我肯定比父亲研究的更透彻。”茅忠群说,“我的父亲非常开明,全部答应了我的要求。”
目前,除了父亲茅理翔和母亲分别担任企业荣誉董事长和监事长,茅忠群担任董事长兼总裁之外,方太集团内部的其他中高层管理人员没有一个是茅家的家族成员和亲戚,都是外聘的本科生、硕士生或者博士生,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世界500强的企业,并且方太员工中有40%来自外地。
儒学治企留住高端人才
“我们董事长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现在他又迷恋上了中医,经常自己配药方养生。”采访时,方太的员工悄悄告诉记者。
也许,在慈溪乃至在全国,方太有别于其他民营企业的,就在于茅忠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恋。
他用儒家的仁义之道审视和“翻新”了西方管理模式,让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完成共同的事业。
方太在前十年发展中一直在学习西方管理。2000年在中国读了两年的EMBA后,茅忠群发现,西方企业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发展模式,通过制度化管理来完成绩效。在外企的制度中,外国人看到的是规矩,而中国人看到的却是漏洞,并会想着如何去避免。
正是这个问题使他开始思考:所谓的西方管理是否真的完美?究竟怎样才能让西方的管理制度变得人性化,让员工乐于接受?
于是,茅忠群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国学班学习了五年的时间,同学中有很多人把国学当成修身养性的学问,但是他却越听越有味道,最终在儒学中找到了“治企良方”。
茅忠群在企业真正开始推行国学是在2008年,他专门在办公楼一楼进门左侧竖起了孔子像,设立了孔子堂,聘请国学老师给员工授课。每天早晨,公司上到管理层下到车间的每一名员工先从诵读国学经典开始。
“我希望将儒家思想作为文化价值观去推崇,这样,管理就是西方制度和儒学文化两条腿在走路,管理效率大大提升。”茅忠群解释说,从《弟子规》到《三字经》再到《论语》,每天每个部门员工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读经,在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上,方太也渐渐融入了儒家思想。
比如,取消了迟到罚款 20 元的规定。方太将员工的错误分为 ABC 三类,严重程度依次减弱,C 类最弱,迟到早退就属于 C类。按照儒家的思路,方太以前迟到罚款 20元的做法,就是让被管理者树立了羞耻之心。而取消罚款之后,C类错误的违反率同比下降了50%以上。
此外,方太还不断提升员工的物质待遇,这也是儒学管理理念的体现。
方太的员工,不论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还是身处异乡的销售员,一律按照国家规定为他们缴齐所有的保险。在方太,更好地体现儒家五常思想的制度是 2012 年开始实施的全员“身股制”,方太将会拿出每年利润的一部分来分给所有在方太工作 2年以上的员工。
方太这种物质与精神双管齐下的治理方式,使员工充分感受到了来自企业的善意,对方太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是为什么方太能够留住外来高端人才的原因。
优秀公司的文化理念大同小异,关键是文化的建设与扎根,这是最大的困难。
“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的事,需要具有战略眼光,长期投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方能见效。”在茅忠群看来,文化一旦获得全体或多数员工的认同,就会收到任何管理工具所无法实现的效果,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18年前,方太正是凭借创新的产品在国内厨具行业迅速崛起,从后起之秀到家喻户晓,从最初的产品创新,到管理创新,再到文化创新,可以说,没有创新,方太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方太。
一家上市民企,有力地证明了文化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