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是新石器晚期夏王朝之前与黄帝、炎帝同时期的东夷人部落首领。夷有九部。故亦曰“九黎”。他同样是中华民族大地上人类祖先之一。当时处于史前文化时期,没有国家,没有阶级。
《史记·正义》载:“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实则蚩尤长像魁伟,善于争斗。制造了刀、戟、弓箭等兵器用于作战。中国帝王辞典记载:当时,黄河中上游有黄帝部落,炎帝部落,下游有东夷族、九黎族,他们之间常为了争夺财务和生存空间而发生战争,九黎族首领蚩尤英勇善战,打败了炎帝族,炎帝族求救于黄帝,炎黄二族联合起来,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有史料载“战于黄河下游泗,济蜀流充斥的平陆之野(泗,即泗河;济,即济水;平陆,即现今山东汶上县)”。蚩尤被杀,被分埋葬于汶上、巨野等地(蚩尤四冢之说),其首级葬于阚里(现即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
今据《汉地理志》,其墓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现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冢高五丈,秦汉之际,住民由常以十月祭之,必有赤出如绛,民名谓蚩尤氏旗。蚩尤败战于轩辕后,逃淮岱冀兖之地,史料所载的城于涿鹿宅于淮岱,迁徙往来,号令天下(岱,古指泰山;兖,古指兖州,即今济宁市兖州区),说明蚩尤被炎黄打败后势力范围、生存空间已缩小到泰山、兖州、汶上、东平、巨野一带。《史记》二十八卷“三日兵祖,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阚乡齐之西境地”(东平陆即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阚乡,今汶上县南旺镇),有关专家根据资料记载,对蚩尤冢进行了全面论证和考古勘探,证实汶上乃是历史上蚩尤部落的主要栖息地,是东夷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皇览·冢墓记》曰:“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城中,冢高七尺,常以十月祀有赤气出,如绛,民名为蚩尤旗”。郡国志曰:“东平陆有阙亭,按东平陆在汶上阚城亭鲁诸公墓焉,即此地矣”。《中国帝王大辞典》、《辞源》、《水经注,济水》、《兖州府志卷二十三卷》、《汶上县志》、《阚城诸公墓之图》等均有记载。
据此都说明,蚩尤冢确在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境内,汶嘉公路以北,济梁公路以西之处,附近文物古迹众多,东有分水龙王庙,北有鲁诸公墓群,阚城遗址,并有孔子讲学堂、孔子钩鱼台等众多名胜古迹。蚩尤冢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蚩尤冢全景
蚩尤冢祭拜
蚩尤兵败身死之后,其部族一部分归顺黄帝,成为如今汉族的组成部分;其馀众部辗转迁至南方,成为“三苗”,即今天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前身。相传蚩尤死后各地叛乱不止,黄帝乃封其为:“兵主”,并命人悬挂蚩尤画像,众人以为蚩尤未死,遂天下大安。蚩尤也因此有“上古战神”之誉。蚩尤后来成为帝王泰山封禅之时所祭“八神”(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七曰日主,祠成山;八曰四时主,祠琅琊)之一。《五帝本纪.集解》云:“蚩尤,古天子。”正史记载中,秦始皇封禅之时便祭祀蚩尤;汉高祖刘邦起兵抗秦,也首先“斩白蛇、祭蚩尤”,以彰显其“顺乎天道”。随著封建“正统”思想日益兴盛,到宋元年间,中央政府对蚩尤的祭祀活动几乎销声匿迹,只有民间仍有零星记载,但“蚩尤”名称也已极少使用。
华夏民族的祖先,有炎黄,也有蚩尤,我们即是炎黄子孙,也是黎民百姓。沧海桑田,封建社会“成王败寇”思想逐步消逝,史学界开始正视蚩尤及其率领的东夷部落最重要一支—九黎部,为中华文明史所做的不朽贡献。近几年,祭祀蚩尤的活动在民间蔚然成风,而史学界也将蚩尤与黄帝、炎帝并举,统称中华民族三大“人文始祖”。
汶上蚩尤冢的发现已经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关心关注。一九九七年延边大学中日韩关系史研究所、历史系学术顾问宋好尚教授来汶进行东夷文化考察,专门对蚩尤冢进行了考查论证,提出修复蚩尤冢的建议。2000年5月2日,日本历史文学博士,古世纪学会理事,国学院教授中村启信一行23人对蚩尤冢进行了实地考查。2000年8月,韩国国语学会会长陈泰夏博士一行50余人专程到汶上蚩尤冢、蚩尤祠所在地进行实地考查,寻根祭祖。目前海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东夷文化(蚩尤)的热潮正在兴起。汶上南旺的蚩尤冢将会成为孔孟之乡济宁一个新的寻根访祖圣地和文化旅游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