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一个商人,在逐利的过程中,如何将儒家思想与企业家精神融合,我将其总结为“宽、远、深”三个字,“宽”意味着心胸的宽广,“远”是指预测未来的本事,投资已不能解决问题,技术才是解决的方案,即为“求精”。 5月12日,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主办,腾讯文化媒体协办的“儒商论域2014——儒商典范与财富”论坛上,曲阜儒学新院院长、新加坡培拓投资公司董事长曾繁如做了题为“由儒家概念强化的企业家精神”演讲,以下为实录:
《论语》的价值在于它与人的本质密切相关
首先我想和大家谈一下儒家思想,然后再谈一下企业家精神。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曾经受到过若干次比较大的攻击,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受到攻击。这次攻击是激进的。文化大革命期间(1960年代)再次受到了非常激烈的攻击。而且这些攻击非常严苛。非常奇怪的是,上世纪结束的时候,也就是在1999年,一位韩国作者写了一本书,内容是“孔子儒家思想应该消亡,国家才能够生存”。所以,我们看到有这三个对于孔子以及儒家思想进行攻击的时期。但是在1998年的巴黎,当时有一次大会,来自于世界各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他们宣布,如果人类社会要生存下去的话,我们就应该回归到2500年前来寻求孔子的思想。这些攻击以及支持的观点,互相之间截然相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孔子的学说主要在《论语》这本书中得以体现,为什么他会引起这么截然不同的反应?为什么有这么多强烈反对的声音?儒家思想中有着非常深刻的智慧。但是在《论语》中我们也看到有很多篇章与封建体系相关,与农业社会、经济相关,有时候与封建主义的制度相关。当然,这些相关性有时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但是,有时候这些相关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却又起到了阻碍作用。这是2500年前的一本书,有很多的价值观在今天已经没有相关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他在人类近代史上受到过几次非常大的攻击。
如果我们将这些糟粕去掉,这本书就充满着智慧。因为它与我们居住的世界紧密相关,与人的本性紧密相关。我想说的是,在2500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价值,因为它与人的本质密切相关,在很广泛的领域中,它所探讨的内容,对于人的本性所做的评论仍然有很大的相关性。所以我一直希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能够进一步的去其糟粕。
我曾经做过一个《论语》简化版本的工作,我选择了相应的章节,将这些章节翻译成为英文,在表达我自己这些话与我们当代时代的相关性、关联性。这是一本很小的书,但是它包涵了《论语》所有的智慧,孔子儒家思想的全部智慧。这本书在一个世纪之前,如果要是能够出版,也许就不会在人类近代历史上出现这么多对儒家思想攻击了。我鼓励大家对我这本书中的内容提出挑战,它并不是我自己发明的《论语》,而是我对《论语》思想的延伸。它包含了20%原著《论语》中的篇章。我的书里面大概只有100多条,就字数来说,就文本的信息来说,只包含了5%的原著。所以从这本书中,我总结出了一些我认为重要的观点。
“宽、远、深”三个字将儒商结合
我们知道,当涉及到情感的时候,当我们提到儒家思想学说的时候,我们都会提到“仁义礼智信”,也就是英文中这几个单词所代表的思想。但是,为了能够将儒家思想与企业家精神进行融合,也就是能够和商道进行融合。作为一个商人,商人总是逐利的,我们在逐利的时候,作为企业家的行为怎么使使得别人能够接受。我从《论语》中总结了三个字,目的是将儒商进行结合。这三个字是什么呢?——“宽”,为什么要有“宽”?因为“宽”也意味着心胸的宽广,意味着你的事业很宽广,要想有宽广的事业,在《论语》中说过的“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说美德从来不会孤立,会吸引更多的人与你为伴。作为企业我们需要得到别人的支持,我们都需要贵人的支持。而且“宽”也意味着有广阔的胸怀,在这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有着间接的相互联系,你必须要以宽广的胸怀对待这个世界。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的接受现实。因为一切东西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所以,我这本书包含了孔子学说的核心精神。我认为它比较全面,也就是说它理解起来非常的简单。可是,它也并不是涵盖一切的,因为我把80%的信息都给剔除掉了。
论企业家精神,规避过度投资
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我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看法。在我们刚刚开始启动自己业务,比如说我在建立自己企业的时候,遵循“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我将它们的含义进一步拓展到了商业环境中来,它们对于新兴企业而言都是有利的因素。我想问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企业失败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找到根源所在。七年前(2007年),我终止了我的企业,因为当时我看到一场大的危机正在酝酿。
其实我们的生意非常好,市场也非常强劲。但也存在问题。当一件事情到达一个极端的时候,有可能向另外一个极端,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极必反”。我是从事造船行业的,当时市场非常好,每一个人都想要建立自己的船只,但这也就意味着麻烦在不远处等着我们,如果所有的人都在造船,意味着我们会有能力过剩问题、产能过剩的问题,供应大大超过需求,而这种运力过剩的问题毫无疑问总是会受到市场的惩罚。这条规则没有任何的例外。
船只一旦造好了就很难消化,它们都是钢铁所造成的硬东西,一旦这些船只造好交付之后就一直存在这儿了,这样产能过剩的问题就会一直持续下去。所以在第二年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也就是在2008年的时候。当然,当时问题还没有那么的严重,但是我避免受到了这场惩罚,因为当时我就决定要停止我的企业。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一种行为?因为我有这样的理念,对于我们这样的行业来说,对于我所从事的企业来说,当然,我当时卖它时也并不是特别顺畅,我运营它已经有47年了,而且又租赁了37年的时间。根据这样的经验,它告诉我什么样的道理?道理是这样的,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的倾听。
企业精神之中最重要的是“远视”
我有着丰富的微观点,也就是对于那些船东而言,他们在建造船只的时候,都只有微观的观点,他们觉得我造了船,我的未来来说就有保障了,这就是他们狭窄的观点,因为众多乐观的狭窄观点,就等于一个悲观、宏观的观点。如果你看一看整体情况,看一看大环境,对其进行分析之后,就会非常悲观了。这也是我为什么卖了我的企业,从而能够逃脱这场惩罚。所以我想在这里再重复一下,多重乐观、微观的观点,会等同于一个悲观的、宏观的观点。
在商业的行为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还有其他一些商业上面的观点、概念,比如要坚持自己的长处,那就是你自己的位置,你如何达到你的最好,做到最好,并且发挥你的强项。我已经做了相关的事情,我现在可以给大家一些解释。我在中国曾经做过投资和生意。
当时我投资是在长江上建一个港口,这是我在中国唯一的一次投资。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强调安守本位,不要一下做太多的事情,只强调于你所擅长做的一件事情,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比较积极的效果。有一次,我给我的同事和助手说这样的话,“这是一艘船,你就要看市场的需求是什么,市场的需求五年后又是什么?这样你才能知道上哪条船是对的。因为五年之后的情况可能跟现在不一样,所以你要有一个远景的视野,如此才能带来回报。”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一个例子可以给大家举一下,也是关于投资的,而这不是一个常规的行为。我所讲的是过度投资,而这个过度投资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因为对于你的服务、产品的需求,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所以,如果你过度投资,比如说装备,如果你对装备过度投资了,之后你如何去追加?所以这样的话,你还可以去节省你的投资,而不至于过度投资。
另外一个不合理常理做法是,在商业行为之中做决定,要看这个决定如何衡量,只能靠结果去衡量。而我会给我的同事以更多的自由空间去决策,而不仅仅是靠结果来衡量。因为,可能两年、三年、五年之后才能看到结果。与此同时,很多不可控的事件会发生,而这都是在最终结果之前会产生的。所以,当你要写一个文件来说你做什么样的决定,要看决策策略本身,看它自身的质量,而我们的意见有时会影响最终结果。
因此,我们要做充分的调研,之后才能够做出决策。比如说我自己的公司,我会鼓励他们去做决策,而且按照决策的质量本身去衡量决策,而不是说决策的结果。我曾经谈论过企业精神,企业精神之中什么最重要?很多事情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有一件事,这件事就是预期。而这是我的第二个关键词——远视。
如果你要有企业精神,你就要预测的本事。如果你能够远视看到未来,就可以设想事情会怎样运行?两年、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之后的样子,所以有远见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出口已经渐渐减缓一点了,这也影响了GDP。
有的人说,我们应当带来更多的投资,但对于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个解决的方案,我认为技术才是解决的方案,也就是“求精”。生产的提高带来生产价值的提高。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如果让企业家能够使用这些策略,我们就要告诉他们这些策略对于生意来说,其实是有帮助的,然后把他们带到这个方向上来,让他们采取这些策略。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