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娱乐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涵盖的形式和内容,不论是戏曲、曲艺、评书,还是杂技和魔术,实际上皆是记录文化历史发展的载体。
当年的济宁城,既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主要港口城市,又是鲁西南政治、军事、经济重镇。万商云集,百业兴旺,又有不少达官显贵、富商巨贾移居此地,娱乐场所文化品位之高,规模之大,居鲁南之首。
清代至解放初期,济宁城区文化娱乐场所变迁与发展,是值得记忆与研究的。
一
清代,济宁城西南隅的田家园、周家街、更道街一带,是每天固定的文化娱乐场所。规模虽不太大,却是茶社、书棚、曲艺棚、小吃店以及杂耍、戏法、卖卜、卖药的地摊都有,此时尚未建戏园。戏班大都是附近各县来的,而且多不是只演一个剧种,有京剧与山东梆子两绞班,有河北梆子与京戏两绞班,甚至三绞班,为的是适应观众的不同要求。只有柳子戏(弦子戏)是单一剧种的。当年的两夹弦与柳琴(拉魂腔),还没有发展成“大戏”。
戏班演出,平时主要靠在城乡赶庙会(跑坡)和应酬富裕人家的喜庆堂会维持。济宁城区虽有城隍庙、火神庙、三元宫等庙宇内巍峨的大戏楼,也只能在节日祀神或善男信女还愿时演出。
清末,漕运终止,有关治河与漕运衙署一律裁撤。济宁当局,拆除了设在总府后街的河标中军副将衙署,卖掉建筑材料,地基辟为北菜市。上午卖菜,下午则发展成了济宁城内第二处娱乐场所。茶室、曲艺、评书、游艺、杂耍、卖药、问卜、古董店、玩具店、小吃店俱全。特别是小吃店,煎包、炸糕、火烧、锅贴、辣汤、抹羹、豆沫、烧鸡、羊汤任人选用。每日下午游人如织。民国初年,这里修建了一座“中华戏园”。虽然芦席盖顶、设备简陋,仅可容200名观众。可在当年是城区的第一座戏园。人们感觉特新鲜。每天固定演出,济宁早年的戏剧界艺人,如京剧的李丹亭、王兴奎、冯聚亭、肖玉秀,山东梆子的段广才(段行)、宋玉山、丁宪文等青年时代都曾在这里演出。济宁曲艺界名人郑培标、王教寅、殷田昌、贺金城、茹兴礼、戴福元等,也曾活跃在北菜市。这里作为娱乐场,一直延续到日寇侵华之后的1940年终止。后期是与南门外的土山并存的。
济宁古南门 张培安提供
二
漕运告废之后,济宁城区的经济形势没受到多么大的冲击,因为济宁北至黄河、南去江浙的水运依然畅通,民间客货船只仍旧往来如织,津浦铁路支线又可直达济宁城,运输快捷,市面上还是各路商贾云集,繁荣兴旺。
民国五年(1916年),由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济宁城区工商界共同筹资银币4万元,于南更道街建筑了育华舞台。它是鲁西南地区当时规模最大、设备最好、宽敞舒适的砖木石结构的大剧院,一楼二楼总计可容纳观众700人。开台演出,是由原“高升班”的京剧演员李丹亭组织的。此后,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止,育华舞台在省内外影响甚大。京、津、宁、沪的京戏、河北梆子、话剧、歌舞、杂技魔术等团体轮流来此上演,所到之南北驰名艺人,不胜枚举,盛极一时。1939年之后,又一度放映有声电影,颇受观众赞许。
这样,育华舞台占用了城内原有的娱乐场所大部分用地,民国四年(1915年),经济宁县当局批准,田家园、更道街的文化娱乐场所迁移到南门外以东、城墙外的“土山”。
民国十三年(1924年),济宁城南门内以西的东马道街(今白衣堂街),又修建了一座木架结构、白铁皮盖顶的剧院,因为北距育华舞台不远,名曰“新舞台”。戏园园主王金元(王子箴),曾是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潘复的副官,开台演出是由北京请来的戏曲界名人谭小培、金少梅、慈瑞泉、刘砚亭等,一时传为佳话。此后,评剧、京剧轮流演出。1930年济宁首次公开放映无声电影,也是在这个剧院内。该园于1946年歇业,不久即拆除。
因此说,为什么旧时济宁戏剧、曲艺、评书艺人,大都居住在西南隅的厅门口街、更道街、熊家街或东北隅北菜市附近的察院街、四道弯街、卫门口街,就不言而喻了。
三
民国五年(1916年),文化娱乐场所迁到土山,场地面积扩大了数倍,西起莲亭门口,东至东南城角,总长约500米。分河上与河下两部分。
河上即护城河以外,顺河而建的玉莲街和土山上街,沿街两侧灰瓦砖舍、鳞次栉比,相当规整。有茶社、小吃店、小酒馆、估衣店、古玩店、卖卜馆、书画店、书店、灯具店、工艺美术店、玩具店以及钟表、常备成药、日用小五金、理发、鞋帽、眼镜、布匹等等店铺,售价便宜,任人选购。本地经济实惠的小吃,也多集中在这里,如:黄米炸糕、五香兔腿、蜜枣、江米红枣切糕、牛肉煎包、千层油饼、吃馄饨、豆沫、麻汁面、环形小菜盒等。部分茶社内说唱评书等曲艺。
河下即城墙外侧,护城河以内的区域。除了书棚、茶社、曲艺棚、饮食店之外,主要是地摊,有杂技、魔术、耍猴、摔跤、武术、卖药、问卜、拔牙、阴阳宅地、套圈、拉洋片等等。
每天中午至太阳落山,河上河下说唱声、叫卖声此起彼伏,游人熙熙攘攘,它是城区最热闹的去处,外地人来济宁,以不去逛土山为憾事。
由于水陆交通便利,伴随着经济交流,文化交流也日趋扩大。省内省外各剧种的戏班,不断来济宁上演。1920年至1930年,十年内在土山先后建起了6座戏园,几乎都是在原来茶社的基础上改建或扩大而成的。河上有“逢春”(1920年建)、“长春”(1928年建)、“四海春”(1930年建),河下有“书带草亭”(1923年建)、“同乐”(1923年建)、“福寿”(1930年建)。其中,河上的逢春戏园是木架结构,起脊白灰厦,上有风楼,通风透光,内设方桌条凳,十分规整;四海春戏院是青砖瓦房,上开玻璃天窗,两侧建厢楼。这两处戏园规模虽小于育华舞台,当年在鲁西南各城镇也是很少有的,演出风雨无阻。可惜于1947年夏季战争中,土山所有戏院被国民党军72师纵火焚毁,后复建改为席棚。
1920年至1945年,这二十多年间济宁文艺舞台较为繁荣,不只城内的两处戏园,京津宁沪著名艺人不断来此上演。许多南北驰名的艺人,也纷纷来土山的各戏园与茶社演出。京剧方面有天津的郑冰茹、荣蝶仙、周啸天、佟崇瑚、谷玉兰,南京的季尚春、季尚云、唐啸东、季砚侬,济南的余叔良、花玉兰、陈锦章、佟雨臣、张艳卿、赵洪林、李宝亭等。评剧有天津的金宝霞、傅伯侠、张冠英、鲜灵霞等。还有河北梆子的刘桂卿,博山五音戏(吕剧)元老邓洪山(鲜樱桃),安徽花鼓戏元老杜学诗(黑云彩),山东梆子董明臣(羊角蜜),柳子戏的李文远(一锭金)、刘云驷(小桃)等等,不胜枚举。
茶社内的曲艺有天津来的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京韵大鼓,济南晨光茶社来的相声与河南坠子等等。特别在1940年,北京相声名家侯宝林来此献艺,轰动一时。
河下地摊演出的杂技,先后有河北吴桥的,河南商丘、新乡的,安徽寿州的,山东聊城的。即使摔跤“卖大力丸”的,也是天津来的佟顺禄,临清来的“陈铁头”。真可以说南北荟萃,应有尽有。
特别是1940年至1944年,三家南北驰名的大型杂技团先后来到济宁,大棚演出,它们是长光曲马团、亚细亚杂技团、环球杂技团,都是由朝鲜籍班主组织中朝两国艺人建成的,各有大型管乐队伴奏,当时特新鲜。多数节目又都比较惊险,如高空吊环、秋千定椅、高台定车、单轮车技、椅子顶、蹦床、钢丝技、扛竿、晃板、戏法、杂耍等等,演员又大都是青年女子。另外,各团自有绝活,长光的秋千飞人,亚细亚的飞车走壁、环球的大型驯兽,演出效果轰动一时。其中的许多艺人,解放后参加了北京的中国杂技团,如皮得福的飞车走壁即是。
由以上所述,可知土山是济宁城区最主要的文化娱乐场所,名副其实的南北文艺交流中心,曾被称为“北京小天桥”,它蕴涵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阶层的不同要求,即所谓雅俗共赏。文人雅士也好,富商巨贾也好,店员职员也好,工农劳动者也好,家庭妇女也好,都能在此取得精神与物质上需要的东西。这是土山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四
1945年春,兖济铁路支线被日本侵略军拆毁,交通大受影响。时局动荡,外商来济宁者日趋减少,土山的营业开始衰落,有的店铺因货源短缺而关闭。外地文艺团体来济宁上演者已很少。在这以后的两三年,本地梆子班和京剧班的艺人,为了生活不少人流落他乡。
1946年1月,济宁第一次解放战役,守城伪军刘本功部纵火焚毁了同乐、福寿两座河下街的戏园。
1946年9月,国民党军84师侵占济宁城,修筑城防工事,拆除了土山河下的全部建筑。
1947年7月,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72师又把土山河上的街区全部纵火焚烧,至此,土山不复存在。
同年秋,国民党济宁当局,在各界要求之下,同意开辟南门外西南关厢的马园子、考院街为娱乐场所,名之为“西市场”。原长春戏园经理周振清在余烬中勉强联络宋振田,分别在考院街之东西两面建筑了民众戏园(今玛钢厂宿舍)与娱民戏园(今水箱厂)。不久,戴成学在皇经阁庙院内建筑了庆丰戏园,它们先后上演山东梆子和京剧。原在土山营业的一部分茶社、曲艺、评书、杂耍和小吃馆也迁来这里营业。算是一处娱乐场所。
1948年春,土山上街的逢春戏园和四海春戏园先后恢复为席棚,维持营业。茶社、饭店也恢复了几处,多是席棚、草房,因陋就简,杂乱无章,远非昔日之土山市场的原貌,规模也大幅缩小,只能与当时县、镇一级的娱乐场所等同。
同年夏,济宁再次解放,人民政府确定把西市场迁到东关青华洞、浣笔泉一带,称之为东市场,规模不大。1949年,又指令其迁回土山河上街。但是,已经不是旧日的土山了。
西市场撤销之后,仅存考院街路西之娱民戏园继续营业。由于城内的育华舞台在1950年改建为电影院。外地来济宁的著名文艺团体,大都在娱民戏园演出,如:山东省京剧团、济南市评剧团、青岛市杂技魔术团,江苏著名梆子戏赏徐艳琴、王广友、郑文明等。这里在解放之初的几年内,还是城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起过不小的作用。
1953年起,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城区在文化建设方面,新的电影院、剧院、曲艺厅、歌舞厅、书店、图书馆、公园、绿地等不断涌现。从此,济宁城的文化娱乐场所进入人民文化生活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