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济宁市梁山县是一片英雄的土地,红色文化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积淀。梁山红色旅游与水浒文化旅游密切结合,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
毛泽东与水浒
1919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的毛泽东,“五四运动” 的游行队伍中没有出现他的身影,26岁的他已独自离开北京,去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地方。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的《毛泽东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19 年春天,“他去山东拜谒了孔墓”,“他攀登了东岳泰山,游览了孟子的出生地”,“然后他又到了梁山”。《毛泽东传》给出了答案:因为“这是《水浒传》中英雄聚义的地方。”可见,水浒故事背后那些真实的历史遗存在毛泽东心间留下了相当深的印象。
毛泽东一生都喜欢阅读《水浒传》,即使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也从未间断。毛泽东经常引用《水浒》典故和人物,如把红军游击队里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的人称为“李逵式的长官”。1939年7月在陕北演讲时称自己带队伍上井冈山是“没法子,被逼上梁山”。
毛泽东爱读《水浒传》,善解《水浒传》,这部描写古代江湖好汉造反起义的传奇小说几乎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毛泽东的全部革命生涯受到了《水浒传》的很大影响,在他的精神锻造、意志磨砺和性格选择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可作为革命的借鉴。同时他也让这部反映古代农民革命的小说在现代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2011年4月28日,毛新宇来到梁山行沿着1919年毛泽东登梁山的线路,先后参观了毛泽东来梁住宿处后集村马家祠堂、登梁山休息处柿子林和水泊梁山风景区。在马家祠堂和登梁山休息处柿子林,毛新宇与曾经接触过毛泽东的马传真后人和柿子林看守人的两位后人亲切交谈,听取了当年毛泽东登临梁山的故事。在毛泽东登梁山休息处柿子林,毛新宇及其夫人刘滨共同为毛泽东登梁山休息处揭牌。
独山战役,我军的“模范歼灭战”
在梁山脚下,“独山抗日歼灭战遗址”纪念碑默默矗立着,讲述了梁山人民英勇歼灭日寇的英雄事迹。1939年8月由罗荣桓元帅、陈光、杨勇将军领导的“梁山歼灭战”,全歼日寇一个大队,是继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之后我军在抗战史上的第三次大胜仗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在梁山脚下的独山村,八路军一一五师却在鲁西梁山地区以劣势装备和与敌相等的兵力,将一支装备优良的日军大队予以全歼,创造了抗日战争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以同等兵力歼灭日军成建制部队的歼灭战。此战被八路军总部和国民政府嘉誉为“模范歼灭战 ”。
此次战斗中,八路军击毙日伪军大队长以下300余人,俘敌24人,缴获日军野炮2门,轻重机枪15挺,步枪150余支。梁山歼灭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鲁西人民的抗日热情,提高了八路军在当地群众中的威望。现在村内仍有罗荣桓元帅和陈光、杨勇将军当时指挥战斗的指挥部,被战火烧焦的老房子仍存,还有不少健在的老人目睹了梁山战斗的场景,至今仍能讲述战斗细节。重走英雄的抗战之路,去重温当年那场全歼日寇的模范战斗,对“好汉”这个词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含义再次有了深入理解。
将军渡,刘邓大军神勇踏过黄河
将军渡位于梁山县城西北22公里处黄河南岸蔡楼村。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突破黄河直前,组织群众抬担架,做后勤供应;组织妇女做军鞋、送水送饭;组织儿童站岗放哨。全县先后出动民工7万余人,畜工3000余个,有力地支援了大军渡河,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为夺取鲁西南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故党史上称之为“将军渡”。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断然撕毁“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挑起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反革命内战。1947年夏天,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作出了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决策,并把战略进攻的矛头选定在大别山区。
蒋介石利用黄河“乙”字形天然形势,把主力集中于陕北、山东两翼,企图将南线的我军围拢,然后聚而歼之,而在其联系两翼的战线中央,凭借了黄河天险,只布置了少量兵力防御。
我军把渡口地点选定在蔡楼以上的河南濮阳县至蔡楼以下的山东东阿县之间。1947年6月30日夜,我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二、三、六四个纵队十二万人,在地方部队、黄河司令部配合和当地人民群众积极支援下,从蔡楼上下的十几个重要渡口,三百里的地段,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敌人河防部队全线土崩瓦解。
梁山是水浒文化的发源地,水浒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大义文化、武术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好客山东”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被提到与儒家文化共同支撑山东人性格的高度加以弘扬。近年来,梁山县深入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根据资源现状和游客需求,大力实施文化旅游项目引领,利用独山抗战纪念园、毛泽东与水浒文化园、将军渡等资源,推出爱国主义教育之旅;开办红色文化体验、革命精神洗礼,打响“寻伟人足迹、知革命征程”、“体验独山战斗场景、瞻仰民族革命丰碑”等红色文化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