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岛在湖中浮,河穿古镇过。环岛水千顷,白帆映红荷。”如江南水乡一般的景致,是微山湖畔南阳岛上的一道寻常风景。从济宁市区出发,往南驱车半个多小时,经鱼台县到达西渡口,转乘小型客船,约半个小时到达南阳古镇——一个地处鲁西南的江北水乡泽国。在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北方的豪迈与江南的婉约相糅合,历史的厚重与现代文明交织呼应。
依运河而“兴”
南阳古镇今隶属于济宁市微山县,位于微山湖北端,面积3.5平方公里。南阳镇北依济宁城区,南靠江苏丰沛,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南阳镇是个湖上的小岛,除南阳岛外,在空旷辽阔的南阳湖里,零星散落着80多个小岛屿,构成隔水相望的奇特北方水乡景观。
据记载,南阳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至少有2200多年。在《史记》中,几处提及“齐之南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曰“愿魏以聚大梁之下,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南北大运河通航后,南阳成为运河岸边的重要商埠。到了明代中期,南阳已成为古运河畔四名镇(另有夏镇、镇江、扬州)之一。那时的南阳镇商埠密密麻麻,素有“晴天不见日,雨天不漏水”的说法。南阳镇地处京杭运河的中部,过去的人力船从南阳镇北去济宁和南去微山夏镇均为一日航程。得水运之便,南阳成为大运河沿岸一处重要的中转站,南阳镇成了水上运输和商品交易的交汇点和重要的商埠码头。
清初,南阳镇由陆地变成湖中之岛。数十年间,南阳这座兴旺的运河码头和集镇,经常处于南北逆流的不断侵袭和威胁之中,时而被围困,时而被水淹,迫使当地地势不断筑高,以免遭沉没。东西长3500米、南北宽500米的南阳镇终于在微山湖中四面环水地存留在运河两堤上,显现出她独特的自然景观。
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古镇还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曾有皇宫所、皇粮殿、关帝庙、火神庙、魁星楼、文公祠、禹庙、不沾地旗杆、状元楼等30多处名胜古迹,明朝建河桥驿署、管河厅和闸官厅,清朝设守备、管河主簿,管理运河水闸,接送保护皇粮。皇帝走水路南巡必经南阳,常常在此停居数日。因此,古镇上流传下许多乾隆帝的故事。
恍若世外桃源
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辆汽车,几乎家家有船,出门只能以船代步。这样的乡镇在全国也许算得上罕见。许许多多纵横交错的小巷组成了古镇的交通网,街巷都很窄,几乎两人并肩可行,皆铺有青石板,穿过任何一条小巷都会到达穿镇而过的元代古运河。
古街两边的店铺,除了很少的几家单位外,日常百货,应有尽有。饭店、客栈、服装、湖鲜、蔬菜水果、副食粮油店……大大小小的店铺挤挤挨挨的让人目不暇接。小镇上通常是静谧的,偶有几辆自行车或电动车从小巷深处,铃声响彻整个小镇。
古镇上几乎没有超过三层的楼房,民居院落皆沿河而建,为合理利用土地面积,四五户共住一院。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日复一日守护着他们的小岛上的家园,外边的世界和他们关系似乎并不大。古运河岸边的亭榭中、狭窄的巷子里,常看到几位老人聚在一起打牌,或靠在自家门口打盹。到这里的游客会感觉时间一下子慢下来,古镇的闲适和外面快节奏的生活对比鲜明。
除了居住在镇上的居民,南阳镇还有相当一部分渔民。和平村是一个渔村,这里的渔民一辈子生活在船上,世代打渔为生,以船为家。为了船体稳固,几艘船牢牢拴在一起,靠在岸边。70多岁的陈秀兰和老伴在船上住了一辈子,几个儿子都在外打工,老两口固守着一条锈迹斑斑的渔船。南阳湖就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的生活来源。陈秀兰的老伴凌晨三四点就划船出去撒网捕鱼,中午时分归来,除了三九腊月天,天天如此,无论风雨。南阳镇还有很多像和平村一样的渔村,他们分布在南阳岛周围的若干小岛上。渔民就像是水生植物,顽强地在这片广袤的湖里扎根。
运河活态博物馆
早在2006年,上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为南阳镇“量身”编制了《南阳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古镇将以旅游观光、商业服务、居住为主要职能,集中体现古运河文化、传统街市文化、湖岛生态文化,具有浓郁运河特色的历史文化古镇。
几年前,南阳镇建立起鲁西南第一家民俗博物馆“微山湖民俗博物馆”,馆藏内容涉及渔民传统生产渔网具、生活用具、服饰、手工艺品、运河风俗等,大至渔船网箔小至一钩一卡,应有尽有。目前,南阳镇正在把新建的红色旅游码头作为南阳历史民俗文化的展示场所。以“民俗馆”的形式,全面记录南阳的沿革、变迁。为提高资源价值和利用率,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其它文化遗产持有人依托博物馆建设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同时,将在红色码头水域建设小型湖区生态园,再现传统捕鱼方式和祭祀运河、祭祀大湖的活动。码头的木栈道周围将布置渔网和鱼笼等渔具,复原以前渔民捕鱼常用的‘迷魂阵’,让游人亲身体验渔家文化。
此外,南阳镇近年来以传统古镇格局和景观为基础,恢复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楼阁和胡同。逢节庆日,在运河岸边开展独具地方特色的活动,例如当地居民跳一种“拉粮船”的民间舞蹈,或是举办庙会等。南阳镇政府的一系列措施,使古镇真正成为运河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留住南阳记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南阳岛上渔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有关南阳镇历史文化、民俗轶事的文字记载却不多。在历史上,南阳的位置其实是中转站,留不住人,尤其留不住文化人。加之随着历史的变迁,南阳镇的归属一直在变化,直到上世纪中叶才划归到微山县,所以留下的文献记载稀少。
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化站工作人员业余找镇上的老人聊天,记录下他们记忆中的南阳古镇。现在好多老人都不在了,幸亏那时的抢救性采访才能留下南阳的历史文化。二十多年来,南阳的文化工作者以自己的方式留住南阳岛的“记忆”,为南阳古镇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最近,南阳镇政府将出版第一本《南阳镇志》。《镇志》整理和展示了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历史建筑和构筑物,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传承人口述史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年初,山东省组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南阳镇党委书记曹勇赶紧去济宁文物局咨询相关政策,以进一步保留住、保护好南阳镇历史文化。去年,南阳镇进行商业开发的一家投资商看中了镇里存放民俗物品和文化遗存的场所,想跟镇里商量把这处房子当作办公场所,不料却遭到了镇长仲伟光的坚决反对。“一家投资商不来,还会有第二家、第三家,但是这些东西是唯一的,不可逆转的,经不起搬来搬去。”南阳人就是以这样的执着守卫自己的家园。
随南水北调的实施、大运河申遗的逐步推进,南阳古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座在微山湖的怀抱中的小岛,以如诗如画的湖岛风情、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保存完好的古镇风俗,展现给世人一个焕然一新的南阳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