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初春时节,群山环绕的济宁邹城石墙镇上九山村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这些人拿着地图,带着专业的测绘设备,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停下来,仔细考察后在地图上画一个圈。
村里有老人好奇地凑上前打听究竟,得知是来搞开发的,再看着画满了圈的村地图,都想当然地以为这是“想把村子移成平地的拆迁圈”。殊不知,这恰恰是开发商划设的“保护圈”——不毁坏一块山石,不浪费一门手艺,不撵走一个村民。作为此次开发的基本准则,“三不”的目的是为了留住千年古村风雨积淀下的浓浓乡愁。
留住实物
古树、山石、遗迹一个都不能少
“我倒要看看你们打俺村啥主意,想动这里一石一瓦,先从俺这把老骨头上轧过去!”听说有人要来搞开发,64岁的村民郑祥林还没弄清楚状况就冲到村委大院发起了火。在他看来,这片村落不仅承载了自己出生以来的全部记忆,更是一片碰不得、改不得的“圣地”。
上九山村位于邹城市西南部山区。根据出土文物显示,西汉王莽时期就有人在此居住,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这个占地约200亩的古村里,不仅被雨水自然冲刷出了大量文物,还留存有明朝的庙、清朝的树、民国的井……俨然一处深藏山林的文化宝库,这些都是村里老辈们给啥都不愿换的宝贝。
宝贝虽珍贵,疏于保护和修缮则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4月9日,记者在这个道路、围墙、房屋全部由石头垒成的“石头村”里看到,很多屋顶已经坍塌,石墙也倒成一片,再加上稀疏的住户,隐隐透露出些许残破和落寞。
“水电难通、道路难行,村里的年轻人陆陆续续开始下山居住、外出打工,剩下的100多位村民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上九山村老支书郑朝岱说,石头房子“喜人气”,有人住撑得时间就长,没人住很快就会坍塌。
以开发代保护可以,但不能败坏了村里的老物件。村民们的一致要求与此次开发的底线不谋而合。开发商不仅明确将古树、山石、遗迹等划定为“禁触品”,更坚持用旧物开展修复工作。单是搜集小片的灰瓦,就组织了近百人的队伍,开着三轮车、拿着大喇叭,在单县、定陶、巨野等周边县区的百余个村转了一个多月,成本是采用新瓦修缮的2倍多。
“保存完好的一动不动,部分损毁的马上开工修缮。我们还会原地保留一部分残垣断壁不做修复,借以原貌再现古村的兴衰历程。”济宁上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安全告诉记者,古村是祖先一手开辟出来的,绝对不能毁在他们这些开发者手里。
留住技艺
老技艺不能封存在纪念馆里
穿梭于石屋林立的上九山村,几乎每家院子里都能看到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圆形围栏。听村里的老人说,“孵小鸡”是村里祖传的老手艺,围栏是在贩售时用来圈小鸡的。
掌握了这项鲜有人通晓的“技术活”,上九山村的老老小小几乎没饿过肚子,而至今为人乐道的,不仅是这濒临失传的手艺,还有奇特且带有孔孟文化“信”字特色的贩售方式。
“20多年前,只要人家听说是上九的小鸡,都一窝蜂似地抢光。”今年76岁的郑义昌说,村里人都管“卖小鸡”叫“赊小鸡”,每年春天出门卖鸡,他们都会把小鸡圈起来供客人随便挑选,挑好了在本子上记个数量,只赊账不收钱;等过了农忙时节第二次到村里,才按公母分别收费。
原来,那个年代人们买鸡多是为了孵蛋,不图吃肉,可小鸡公母难辨,买到公的只能自认倒霉。为减少顾客的损失,上九山村卖鸡创出赊账法,待到数月后小鸡长成,买到母鸡的按原价收费,买到公鸡的则有折扣,不怕坑、讲诚信的做法成就了上九山买卖人经久不衰的好口碑。
谈起那段挤“绿皮车”把小鸡南卖到河南、江苏,北卖到东三省的经历,郑义昌显得很自豪。在上九山村的老辈们看来,老技艺是他们生活的缩影,也是乡愁的具象化呈现:剃头的挑子一头热,随时随地抄起剪刀就剃头;豆油不应是用机器“榨”出来的,而是用枣木“砸”出来的……
上九山村党支部书记郑伟说:“很多村庄改建都是一扒了之,人上了楼、进了工厂,老手艺就慢慢忘了。有的村则建起纪念馆,用图片、影像等方式把这些封存起来,可同样摆脱不了失传的命运。”开发商已答应他们村,在村庄修缮完成后会把十里八乡的老手艺人聚集到村里,对外展示和传授酿酒、印染等传统技艺。因为,乡愁只有寓于生活,才能留得下来、传得下去。
留住人
“故事”亲历者是文化的魂魄
“大兄弟!慢着点,梯子晃荡得有点狠,甭慌慌。”83岁的张现荣大娘一边坐在玄帝庙旁的石阶上晒暖,一边扯着嗓子提醒正在爬庙修屋顶的工人,让他注意安全。眼前的一幕,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村庄改建工程的现场。
过去,开发商做项目,尤其是搞旅游开发,总喜欢圈出一块景区,把里面的人全“清”出去。而在上九山村,老人们不仅不用担心被撵出自己的老屋,还将在项目完成后,原地享受各种提档升级的配套设施。
留住人才能留住记忆,这是对挽留乡愁的深度认知。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因对村子历史、神话、遗迹了如指掌,每个人都如同记录乡愁的“活印记”。
“你别看这小庙破破烂烂的,玄帝爷还显灵保护过俺们嘞。”张现荣大娘放下手里的针线活,手舞足蹈地笔画起来。1938年日本鬼子侵略石墙镇,日军106师为争夺战略要地打算炮击九上山口。一天,村里几十口子人正在玄帝庙后晒暖,突然没有任何征兆地风雨大作,老百姓各自四散回家,就在人群散开后没多久,一颗炮弹正击中他们刚才坐的石阶,炸出一个大坑。玄帝不仅保村子风调雨顺,还保佑村里人,是香火一直旺盛的原因。
上九山村的“上九”是何意?村里的古井缘何是八个角的独特设计?数十种罕见南方植物怎么长上了自家山头?一家人围坐在院里吃饭,两只狍子怎敢旁若无人地在旁边打架?不管是上古传说,还是奇闻异事,随便找个村里的老人都能讲出一连串有滋有味的故事,这些故事因附着在“人”身上,使得村子本身更接近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些传说、故事是承载上九山村记忆的无价之宝,换句话说,熟悉这些故事的村民就是无价之宝。如果我们为搞开发,让他们离乡离土,这块土地就是再有文化,也失去了自己的魂魄。”夏安全说,老人们哪怕只是坐在家门口聊聊天、讲讲故事,也会带给游客更为真切的文化感受,所以,无论如何,他们都要将村里人全部留下来。
点评:让“留得下的”传递乡愁
邹城市委书记张胜明:老物件承载历史,老技能反映生活,老住户传承记忆……在新农村建设或城镇化过程中,“留得下”远比“拆得多”、“建得好”更有助于乡愁的传递。这一方面要求开发商要有高度的文化使命感,摒弃想当然地“指哪儿拆哪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当好负责任的把关人,杜绝破坏性的建设,留住文化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