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它的外形和神韵,展现着文化传承的血脉。外形是城市的布局,即建筑风格、市政设施、交通状况、居民生活状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等的总体形态表现。这些应该是经过长时期历史演变,不断沉积发展而形成的。通过城市的外型,我们即可感知并摄取到它的神韵和文化意蕴,这其中表达着一个城市追求的理念和个性。
(一)
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济宁最早建城是在北魏神龟元年(公元518年),此即“老城”,即“任城”,今称“南关”,其规格等同于一般县城。元代,京杭大运河浚通,南北经济与文化交流频繁起来,促使济宁城区商业与手工业迅速发展,人口逐渐增加,在“老城”之北,金代天德二年所筑土城的基础上,筑建了“新城”。这样,两座城隔着大运河南北相对,其平面形象恰似“吕”字。明代洪武三年,又在“新城”外侧包以砖石,此即人们所说的济宁“州城”了。
济宁城区各街巷总的布列呈棋盘式,相当规整。主要街道的路面都铺以条石,路侧条石下面,用砖石砌筑下水道,雨季排水通畅。街巷两端建“街坊门”,俗名“牐(闸)栏门”。门楼下镶嵌石眉匾,镌刻街巷名称,字体或浑厚圆润,或典雅大方。坊门木质双扇,其绦环板上部为木棂,下部为厚实的裙板。关闭坊门,还可在两侧墙洞中,横向插置木槓(杠),名曰“腰栓”,用以加固坊门,以保安全。上世纪50年代初,城区部分街巷仍存在完好的坊门,如清宁巷、永丰巷、糖坊街、外塘子街、里仁巷、文大街、皮坊街、工字巷等等。
有的街道一端建“街坊门”,另一端建筑跨街楼阁,用以祀神。阁的形制多样,有“重檐歇山式”“单檐歇山式”,也有“单檐硬山式”或“四角捻尖式”,大都巍峨壮丽。阁下用砖石砌筑礅台,中央开拱券过洞,以通车马行人,洞内安装双扇坊门,定时关闭。如文昌阁街、元帝阁(枣店阁)街、天香阁街、青帝阁、关帝阁、财神阁街、皇经阁街等处。
济宁城区的通衢要路,多建有石质或木质牌坊,跨街而立。其体量和形制十分醒目,大都是“四柱三门三楼式”或“四柱三门五楼式”。其属性多为“旌表坊”或“衙署坊”抑或“寺庙坊”。如东门大街、福瑞街(今任城路)、西大寺街、牌坊街、城隍庙街、院门口街等处。
昔时,济宁人习惯上往往把沿运河的街道,不论其街名而统称为“前街”,其背后与之平行的街道,则统称为“后街”,两者之间有多条与之垂直的小巷连通,在巷口临河的岸边,筑有石砌码头,既便于船运货物的装卸,又便于人们汲取生活、生产、消防用水,从而构成了当年城区的特色景观。
1907年的济宁州
(二)
当年,济宁城区主要街道两厢,官署衙门,寺庙庵观、书院学堂、货栈商铺、饭庄酒楼、茶社书棚,歌馆戏园,交相辉映,令人们体察到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商店密集区的街道两侧,大都是砖木石结构的两层楼房,三至五开间,店面全用“板搭门”,与江浙地区无异,却和周围县城判然有别,这应该是运河文化南北交流的烙印。店面前建卷棚(抱厦),滴水勾檐,明柱承托,梁枋施以油漆彩绘,典丽堂皇,店堂内高悬蓝地或黑地金字店号匾额。此外,还有诸多宣扬商品与经济特色的匾额,如绸布店的《蜀锦湘绣》《杭纺贡缎》,中药店的《灵丹济世》《桔井泉香》《杏林春暖》《福我寿我》,茶叶店的《洞庭碧螺》《六安瓜片》《西湖龙井》《巴山云雾》,糕点百果店的《四鲜素果》《蜜饯茶食》《龙凤喜饼》《庆寿糖桃》,酒店楼饭庄的《河阳风月》《邺水朱华》《睢园绿竹》《飞觞醉月》,酱园业的《浙绍腐乳》《秋油伏酱》《真沛干酒》《独流老醋》,浴池业的《兰汤浴德》《清气爽神》,剧场戏园的《腾蛟起凤》《阳春白雪》,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充分显示了本地商业文化沉积厚重。部分大商店门前明柱上,悬挂木质楹联。总之,匾额与楹联都是邀请当年著名书家题写,如兰芳斋果品糕点店的匾额,出自曲阜孔德成的老师、前清翰林庄陔兰的手笔。
更令人注目的是,济宁城区在明代即已开业的两处中药店,小闸口运河东岸的“崇仁堂”和小南门里路东的“世宝堂”,都在三间店面的明间前装“二柱三楼式”木雕牌坊,结构工艺精湛,古色古香,其形制深受江南苏杭地区商店门坊的影响。
(三)
昔时,济宁城区的民居街巷,在建筑风格上,以“青砖灰瓦为其特征,体现了古朴、庄重、浑厚的氛围;在建筑结构上,无论平房或楼宇,多是“抬梁硬山式”,亦有部分“穿斗硬山式”,圆形立柱,莲花纹柱础,砖石砌筑房基与台阶,条砖或方砖铺地,屋面五条脊,滴水勾檐;在建筑装饰上,运用木雕、石雕、砖雕工艺,或简或繁。木雕用于梁架、雀替、檐条、华板、门窗、栏杆等处,石雕用于门罩、柱础石、抱鼓石、门跪、石狮乃至庭院中的石桌石凳,砖雕则用于门楼、影壁等处。在建筑布局上,民居以二进至三进为主,较殷实富有者,还建跨院偏房。居民院中大都栽植树木,常见的有国槐、白榆、刺槐、苦楝、枣、石榴、杏、葡萄、木香(十里香)、海棠、木槿等,用以遮荫与美化。
济宁城区当年的达官、显贵、富商,竞相建筑豪宅,如李宗淳、孔毓栒、潘兆元、孙玉庭、孙善宝、孙瑞珍、李福泰、唐承烈、孙如僅、王毓芝、王慕周等等,有数十处之多。他们所建宅邸一般都是五至六进,布局合理,用材考究。大门门楼螭吻走兽,高大宏阔,砖石雕饰,琳琅满目,梁檩施彩绘,瑰丽而典雅。各院落的厅、堂、楼、室大都前出廓,并以回廊连接,遮风避雨。院落方砖铺地,院落之间建侧门或角门相互通连;关闭各门,又自成院落,严紧安全。这种豪宅中的仓、厨、轿房、车马房区域,都另有偏门,通向街道。宅邸的各个建筑物的装饰,采用木雕、石雕、砖雕。其技法多样,有线雕、浮雕、圆雕、透雕、镂空等工艺。其内容丰富,有吉祥图案、连胜回文、鸟兽人物、田园山水、四季花果乃至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济宁城区的豪宅内部,都附有园林建筑,如李宗淳宅邸的“怡怡园”,唐承烈宅邸的“伴村园”,潘兆元宅邸的“意园”等等。园林内部假山石洞,小桥渠池,亭廊厅舫,林木花草。置身其中,可尽情欣赏春之明媚、夏之葱茏、秋之萧瑟,冬之静寂。这也应该是济宁城区的重要文化景观。
济宁城区传统街市和民居的建筑体制形态,充分显示了明清时期运河中枢城市的风貌,沉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也确实给人“文明之乡”“礼仪之邦”的感受。
岁月无情,时事沧桑,自1938年至1977年的四十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各街道的建筑物,或经炮击,或经兵焚,或由失修濒危而拆除改建,或因涉及意识形态而砸烂,城区原有风貌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红砖大瓦的平房民居和商店,其风貌已与一般城市雷同,即所谓“千城一面”了。
但是,自古及今,城市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社会更是不断进步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旧城的更新改造,人们的宜居环境大有改善。近十年来,城市规划建设以运河为核心,倾全力强化、恢复、继承、发扬运河文化传统,打造着完美的运河中心城市风貌。■资料图片 张培安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