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随着曲阜市四德建设的深入展开,儒家传统文化也有了更高的关注度。4月9日上午,记者专访了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杨院长就目前四德建设、百善孝为先、“扶不扶”和青少年教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道德问题是国家和家庭的最根本问题。”杨朝明说。针对四德建设,杨朝明评价:“作为儒学故乡,作为孔子故里,曲阜在这方面做的这些努力很有意义。四德建设有多种形式,包括树立榜样,弘扬正气,树立道德楷模,使社会形成向上的力量。”
“不独亲其亲” 曲阜倡孝 意义重大
“中国是礼仪之邦,现在竟然有老人跌倒后‘扶不扶’的讨论,这非常可怕。”杨朝明说。同时,杨朝明认为,曲阜倡孝,意义重大。
儒家思想认为“人者,仁也”,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其中,最基本的是对父母的爱。“人先要‘亲亲’,爱自己的父母,然后才能‘不独亲其亲’。”杨朝明说:“当所有人都亲其亲,孝道得到弘扬的时候,那我朋友的父母跌倒在地我能不扶吗?那邻居的父母跌倒我能不扶吗?”
杨朝明呼吁政府官员以“父母官”的标准来要求和约束自己。《诗经》有云:“岂弟(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意思是像关心自己的儿女一样来关心百姓疾苦的公仆,可以称之为父母官。杨朝明说:“孝是中国伦理大厦的根基。孝是整个亲情问题的根源。前提是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有一颗仁爱之心,是前面这一切的前提。所以说,曲阜倡孝,意义重大。”
杨朝明肯定了目前曲阜开展四德建设的情况,同时重新解释了儒学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儒学在君臣父子关系中的约束力是基于最基本的伦理亲情。“‘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一切的前提是有仁爱之心,不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绝望,没有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得善终的。孝是讨论一切问题的前提,如果一个人连孝敬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那跟这个人就没什么好谈的了。”
“道所以明德”:人人知所以为人
上世纪20年代,柳诒徵在《论中国近世之病源》中说,现在社会国家的问题不在于信不信孔子,而在于成人不成人。他说那些破坏社会国家的人,皆不成人者所为也。
杨朝明解释,要讲明成人之道,非孔子之教莫若也。所以说儒学是“成人之学”,是修身做人的学问,讲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清朝曾国藩的对联曾被梁漱溟推崇:“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讲的就是人人都可通过自身修养成为圣人的道理。同样,孟子也曾说过“人皆可以成尧、舜”。《左传》则认为,礼是衡量成人与否的标准。“人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
杨朝明认为,目前社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农夫不吃自己种的菜,不吃自己养的鸡肉,而且在谈论这些问题时不知道脸红,这样就模糊了人和禽兽的差别。”
如何处理好经济利益和道德准则的冲突,杨朝明表示需要让道德规范走进青少年的心灵,让“礼”走进学校,而且这件事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儒家礼仪讲究适时而教。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杨朝明说,青少年首先要学习的是人性。如何明理知耻,如何做到好恶有节。“自曲直”,就是举行成人礼而进行的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荣辱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这之后,他可以随时修正自己的行为,而行为的是非标准就是合“礼”,即合乎道理。懂得了这些,这才叫“成人”。
谈到传统的人生礼仪,杨朝明颇有感触:现在的不少年轻学生都不缺乏“高级的灵性”,却缺乏“高尚的人性”。因此,我们应当适时对年轻人进行“人生”、“人文”和“礼义”的培养。通常人们所说的“童蒙养正”就是这个意思。
杨朝明希望儒学思想能塑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道德指南。“无道而德不显,无道而德不存”。道与德为人们提供了一套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行动纲领。由此看来,在此时谈儒学,意义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