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和风日丽,杨柳依依,尼山春韵迷人。4月2日,甲午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在孔子诞生地山东济宁曲阜尼山孔庙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广东、安徽、湖北等地的旅行社代表,曲阜市领导,孔子后裔,中央、省、市媒体记者共同参与了活动。
上午9时,在庄严肃穆的音乐颂歌声中,参加活动的嘉宾在司礼官的导引下,缓步尼山孔庙大成桥前站位庄严肃立。悠扬肃穆的古乐舞响起,长号声中,朱红尼山孔庙大成门缓缓打开,与会领导嘉宾整理衣冠,拾级登上高高的台阶,来到尼山孔庙。曲阜市主要领导、嘉宾依次向至圣先师敬献花篮,曲阜市市长杨凤东恭读了祭文,全体嘉宾集体向至圣先师行三鞠躬礼。
祭孔仪式后,参礼嘉宾还在尼山孔庙启圣王殿和启圣王寝殿参观了梅庆吉先生“朝圣之旅——沿着孔子足迹”摄影展,到尼山书院西体验了孔子六艺文化。为丰富尼山景区观瞻内容,增加景区参与、互动体验项目,曲阜市文物局围绕孔子修学需求,以六艺为主题,在尼山书院西设置了礼、乐、书三大功能区,打造景区内的常规修学游设施,成为本届春季祭孔活动的亮点。
夫子洞前,学童静坐,文房四宝具齐,正衣冠、、拜师、朱砂启智、击鼓明志、启蒙描红、坤灵洞许愿。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活动,“习礼尚贤明德笃行”——甲午年学童启蒙开笔礼仪式在夫子洞前广场举行。
2008年曲阜首次恢复了已中断半个多世纪的春季祭孔,2009年起将春季祭孔地点选在了孔子出生地尼山。恢复传统的春季祭孔,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又是对祭孔大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与完善,极大地丰富了中外游客在曲阜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感受,引起了海内外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春季祭孔与孔子诞辰在阙里孔庙举行的秋季祭孔大典,形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呼应,社会各界反响良好。春季祭孔仪式已成为曲阜孔子文化旅游的又一张新名片、中国人文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
恭迎礼
孩子们坤灵洞许愿
仪式
击鼓明志
祭祀嘉宾
祭祀礼
嘉宾向至圣先师敬献花篮
见面礼
敬献花篮
开笔礼互整衣冠
开笔礼现场
乐展演
梅庆吉介绍朝圣之旅摄影展
朋友礼
启蒙描红
曲阜市领导向孔子行礼
身着汉服参加活动的小朋友
书艺展示
朱砂启智
新闻链接:在山东曲阜一带,祭祀祖宗林墓,扫墓,插柳,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或做车,或步行,纷纷携带火纸、香、酒、和供菜,分别到各自的林中为已故的先人祭奠,叫做“上坟”。
孔子作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在清明节祭祀孔子,就自然成为了超越家族扫墓意义上的社会性祭祀活动了。孔子去世后,开始时只在每年秋天由其族人家祭,至东汉元嘉二年(公元152年)汉桓帝刘志下诏,令祀孔子依社稷春秋行礼,始开始实行春秋两祀制。其后又有名目繁多的祭祀,有时一天要遇到几个祭日,便祭几次。但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制定春秋二仲上丁祭先师之后,清代基本沿袭此制,以春、秋祭为主,秋祭为重。自实行公历以来,国民政府定为阳历九月二十八,现在的祭孔大典为阳历九月二十八,但都属于“秋祭”。
祭祀孔子的活动始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最初每年只有秋季一次,至东汉时实行春季两祭制,其后又发展到春夏秋冬逢节必祭,但还是以春秋两祭为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曲阜作为孔子故里,恢复了在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堂孔庙祭孔的活动,至2008年已连续举办了25次,影响逐步扩大,规格逐步提升。尤其是从2004年起经历了由民间祭祀转为官方公祭,由清代模式转为明代模式,由曲阜本地的活动转为国家部委和省政府参与,央视现场直播等诸多重大转变。
多年来的祭孔活动都是在孔子诞辰日举办的,属于“秋祭”,而在传统上,最隆重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都是“春”“秋”两大祭,因此,恢复春祭符合传统古制,在情理之中。其次是按照曲阜当地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孔氏后裔都要到其家族墓地孔林扫墓,祭拜祖先。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简洁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在孔林古林深深的背景下,构成了一幅活生生的民俗画,最传神地传达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信息。而且,每年都有不少海内外的游客,专程在清明节来到曲阜,到孔林孔子墓前拜祭孔子。另外,2008年是取消黄金周后,将传统节日列为公众法定假期的第一年。清明节作为进入旅游旺季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将对形成“五一”期间前的第一个旅游高峰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为缅怀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将尘封在古籍中的古老风俗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丰富中外游客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感受,2008年曲阜首次恢复了传统的春季祭孔,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又是对祭孔大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与完善。对增加游客感受,拉动游客市场,扩大曲阜影响都有积极的作用。
盛大的春季祭孔仪式是严格按照《曲阜县志》、《圣门礼志》、《阙里志》等典籍记载为依据的,以清明节孔子后裔孔林扫墓祭祖程式为创意依托,通过场景布置,音响效果等现代技术手段,颂读祭祀等推陈出新的仪式程序,艺术地再现清明时节孔林祭祀孔子的盛大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