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水是城市的血脉,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河流,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城市。看看山东的几个地市级城市名称:
济南:以位于古济水之南而得名。济水,发源于河南省的济源县,是历史上的一条重要河流,下游已被黄河吞没。而济源也是以济水得名,济源即济水的发源地之意。
济宁:济是指的济水,因济宁城(当时名济州)原在巨野,后迁济宁,以其地势高亢,可保安宁之意,故名济宁。
淄博:以淄川、博山两区首字命名。淄,即淄水,今名淄河。
德州:以古德水而得名,古德水即今陵县城东笃马河。
临沂:以城临沂水(今名沂河)而得名。
以上这些城市名称的含义,可以窥探城市与水的关系。
我国濒临河流发育而成的城市,由于河流的天然阻隔和制约,在城市构建布局上,多呈单岸状态,尤其是临长江、临黄河的城市,由于这两大河流的水流湍急和宽阔,城市无法跨河发展。近代由于桥梁技术的提高,沿江城市已具备跨河发展的趋势,如浦东、珠江等,已呈现双岸、多岸状发展的城市布局。天津及部分中小城市,如济宁、聊城,早已是双岸状城市布局。城市一旦跨越河流,形成双岸或多岸状发展,一湾湾活水,便给城市带来诗情画意。
现代社会由于交通呈现多元发展,河流漕运已不是唯一的交通模式了,于是许多城镇纷纷投入铁路、公路的怀抱,使城市的形成和繁荣因素复杂化。
随着人们对生活的高质量追求,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城市的期盼,濒临河流的城市就是幸运的了。
二
济宁城幸运,身边有一条运河。
我国元明清三朝都城均在北京,在古代没有铁路、公路的情况下,贯通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交通地位尤为重要,封建王朝视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北京到南京,济宁在当中”,而济宁恰恰位于大运河南北之间的中轴线上,是运河的水脊,闸口众多,过往船只到济宁必须落帆停船等候提闸放水方能通过,每天最多时停留上千艘船只,因此说济宁是运河的咽喉之地,是江北最大的码头和物资集散中心,每日里河道内帆樯如林,舟船如练,官船商舟,画舫游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船工摇桨击水,拉纤号子响彻云霄,河两岸百物堆山,商贾云集,南船北马,人烟拥簇,酒楼歌馆,笙歌喧嚷,一片热闹繁荣景象。“一条大运河,千里碧水流。帆船首尾衔,都过济宁州”“运河流水千古流,流到济宁古渡头。画里帆船江南来,船到码头货到州”“运河流水千古流,流到济宁古渡头。画里帆船江南来,青山隐隐水悠悠”,这是济宁码头水乡缤纷图。“十里人家两岸分,酒楼歌馆相映闻。上下楼台火照火,往来车马人拥人”,这是济宁运河两岸如画的夜景图。
大运河为济宁流来了信息、财富、技艺、人才。竹器业、药材业、铜器业、皮革业、酱菜业、烟草业、点心业等百业并举,当铺、钱庄、粮行、茶楼、饭店、戏院、会馆、教堂等遍布大街小巷。“古运河畔弦歌杂,南门内外灯火明,大街小巷车辐辏,城内城外路纵横”,朝廷命官、贩夫走卒、军阀官吏、貂裘豪客、富商大贾、金钗玉坠、名伶艺女、莺莺燕燕、簇簇胭脂、青红帮、一贯道、拆白党、白相人、小偷流氓、妓女骗子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济宁这个水旱码头演绎出一幕幕悲欢离合。
明清时期,大运河把济宁推向了历史的巅峰,使济宁盛况空前。
济宁是当时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是运河沿线上的对外商贸的7大商埠。济宁是全国10大药材市场之一,明清时期为全省三大纺织中心之一。济宁的烟草业清代位居全省首位,清代人口达14万之众。济宁元代商业之盛,河水一淌,黄金万两,年商税额即达白银12403锭,占中书省21个纳税路的第四位。济宁明清时期出过333个进士,3名状元,1名榜眼。清朝全省共出了6名状元,济宁占2名,还有武状元一名,可谓比例之高。
康熙五下江南,三次御驾济宁州。乾隆六次下江南,每次都驻跸济宁,留下了皇棚湾、皇营、龙行胡同等地名遗迹和民间传说。
济宁辖区的南旺分水龙王庙,是古代水利建设的奇迹,这是一个平民的天才创造,是济宁大地700年前的一道智慧的闪光,其价值足可与都江堰相媲美。汶上县庶民出身、自学成才的水利专家白英,辅佐明朝大臣历时九年,在运河南旺段设计筑造了鬼斧神工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分水龙王庙,科学地解决了运河漕运不通的难题,使大运河500年间畅通无阻,长盛不衰。
济宁有丰富的伊斯兰文化,清真寺有7座男寺、2座女寺,数量之多、年代之久位山东之冠,现存顺河东大寺全国榜上有名。
济宁达官富商私家园林众多,清末民初城区计达30余处。有江北小苏州之誉。
济宁有曲乡艺海之称,清末民初,济宁说书棚和撩明地的艺人遍地皆是,与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天津的三不管有相似之处的济宁土山,说书棚、戏院星罗棋布。上世纪30年代,鲁迅创办的杂志有作家曾专门介绍济宁的土山。
济宁因居运河的中心地带,每年有100万担漕粮抵达大都,而济宁一个码头就转运30万担。济宁翻船,京都翻天,军国大事,漕运为先,治水者治天下,运河是皇帝运河,故封建王朝视运河为生命线,在济宁设置了众多管理运河河道漕运堤防的官署机构,“公署机构多于他郡”,有72衙门之称。元代设有都水监,明代的总督河道部院署。清代设置河道总督衙门,林则徐曾于此任职。元明清三朝有数百位司运官员,以济宁为大本营,管理运河事务,有的为一品大员。元代济宁驻军12000人,明代曾有右通政行军司马樊敬受命提兵10万镇守济宁,使济宁成为军事重镇。因此说,济宁是运河之都名副其实。
济宁元代回族居民加工生产的济宁青猾皮,即为名优特产享誉国内外,1928年外商即购去300万张。
济宁的小吃享有盛名,民间有“出了南门朝东望,除了吃喝不上当”“玩在广州,乐在杭州、穿在苏州、吃在济宁州”的民谚。
济宁玉堂的酱菜曾为皇家贡品,慈禧太后品尝后赞美“京省驰名,味压江南”。
济宁北洋军阀时期出过两任国务总理,一个潘复,一个靳云鹏。靳云鹏的母亲曾是潘复的奶母,都说靳母命大福大,一对奶子奶出两个国务总理。一个济宁州出了两个国务总理,位居国家中枢,煊赫一时,加之总统府秘书长、航空署长、造币厂长等都是济宁人,构成了权柄网络“济宁帮”,令济宁在当时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上世纪40年代的济宁城南运河航道(马彪供)
三
运河碧水,悠悠流淌。它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承载着历史不同时期的重任;它万言难表,储藏着先人的足迹、智慧、辛酸、磨难、功绩、荣耀;它是一本厚书,富有传奇而神秘;它是一段乡愁,令人回味而久久难以忘怀。
城区的古运河,穿越历史,融入今朝。新时代的变革中,它成了济宁的一条休闲河、文化河、景观河,装扮着济宁的美。
有水便有桥,有桥便有景。据说济宁城内30公里的河道,桥梁有五十多座,是江北同类城市桥梁最多的城市之一。
桥是建筑师心灵笔墨绘出的画,一座桥就是一抹风景。济宁的桥姿态纷呈,有的造型雄伟,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巧夺天工,有的浑然天成,有的弯如弓月,有的势若彩虹。“古城济宁水迢迢,随处烟波随处桥。太白楼台登临望,串珠点点分外娇”,运河上的一座桥就是一首诗。“一川烟树百媚生,时有雀鸟绿处鸣。吼然一曲梆子腔,传来曲乡艺海风”,这是运河快活林如画的美景。“运河弯弯流水长,南门桥上好风光。车来车去幅幅画,人来人往画中藏”,这是南门桥给人的风俗图。“龙行鹤舞彩云飘,瑞鸟飞架来鹤桥。人流物流桥传送,生意兴隆闹春潮”,这是位于龙行路南运河上来鹤桥给人的幻象。“楼台霓虹河里灯,石桥横波惊彩虹。太白楼下人喧嚷,一片笙歌醉太平”,这是太白楼下玉带桥呈现的夜景。
济宁有河,济宁人爱河。
运河水滋润的济宁人,处处有运河情结。有运河就有运河路地名,一条运河路,贯通济宁老城与太白湖新城,一个名称将老城新城融汇一体了。
运河城、运河商城、运河新城和正在建设的运河大厦,这些建筑物名称,无不凝聚着济宁人的恋河情愫。
运河宾馆、运河中学、运河饭店、运河驾校、运河香烟、运河之都酒等等,无不在打运河牌。运河已注入济宁的血液里。
济宁人爱河,精心装扮河。
济宁人为了装扮运河付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劳动。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打造鲁西(济宁、聊城、枣庄、德州、菏泽、临沂、东平、宁阳六市二县)科学发展高地的目标定位,作出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决策。加之济宁市圆满完成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合并了市中区、任城区,设立新的任城区;撤销兖州市,设立兖州区;扩大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管理范围,将任城区接庄街道划归济宁高新区管理,将任城区石桥镇划归太白湖新区管理;在西部依托“水陆铁空”四位一体交通区位优势,设立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商贸物流园区,将嘉祥县疃里、马集纳入管理范围。通过这次区划调整,济宁市区行政区域面积,由884平方公里拓展到1534平方公里,人口由113.8万增加到177.5万。这对中心城区来说,形成了“一城五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对都市区来说,通过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速了各板块之间的互动互联、相向发展,形成了“中心城区牵动、东西两翼并进、产业园区支撑、一体错位发展”的新局面,大大加速了都市区一体化进程,对济宁市在“西部经济隆起带”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争当淮海经济区排头兵,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为中心城区的济宁,将按照“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以“三河六岸”开发建设为抓手,大运河作为济宁都市运河文化产业旅游风光带,将挖掘运河历史文化,巧借园、桥、堤、塔、阁、街等元素,延续古城文脉,彰显运河魅力。运河边的码头、老街、民居、粮仓、会馆,漕帮,将重新奏响水灵灵的运河的曲艺、歌谣、船工号子……伴随着国家东线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哺育济宁的大运河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济宁将更加美丽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