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3月15日晚的包头大剧院,因舞剧《孔子》的成功演出,被浓烈的文艺气息包围着。散场时,三五成群的观众兴奋地交流着剧情、主演、舞蹈和演员服饰,流连之情溢于言表;剧院工作人员精神一振,预想中大批观众提前退场的景象并未发生;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剧组连呼想不到,为包头观众的舞剧热情而惊叹,相约明年再来这里。
这一夜,因为孔子,因为舞剧,很多人有了一份特别的感动。
“舞者”孔子———文化与艺术的共生体
观众中,有父母带着孩子的,有儿女带着老人的,更多的是结伴而行的年轻人。演出现场,听到三千弟子吟诵《论语》,有人会随声附和;看到复杂的跳跃、腾空等舞蹈动作,台下会掌声雷动;华美的古代服饰、漂亮的舞台设计和灯光不停转换,有人会为不同于电影院的视听享受而感叹。一个半小时的演出时间内,每个观众的收获各不相同。正如创作者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孔子。
舞剧《孔子》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孔子第七十七代后人孔德辛编导,这是先贤孔子首次以舞者的形象出现在国人面前。该剧集中展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一段历史,作者将这段故事定义为“一次勇敢的行走”。主角孔子不再被神化,不是高远的圣人,而是一个坚守信念的执着的人,一个经受了无数非难、挫败、困顿而不屈的人,乐观的、知天命的人。
的确,观众从剧中能够看到孔子进谏力主推行仁政,屡屡受挫,虽不得志但并不放弃;灾民流离失所,困顿不堪,孔子痛心疾首;幻境中的世界香花芳草,弦歌乐舞,愈发坚定了孔子的“大同”追求。种种喜怒哀乐,透过一场场独舞、双人舞、群舞的刻画,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全剧没有一句对白,但一舞一蹈间,仍能触摸到孔子的内心世界。”观众说。散场后,有的观众还在谈论着女主角的飘逸、男主角的帅气。
舞剧《孔子》———引领歌舞剧走进包头
去年8月16日,舞剧《孔子》在国家大剧院完成首演,此次来包演出是其内蒙古巡演的首站。在大剧院硬件设施和热情观众的配合下,近百人的演员队伍成功复刻了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效果。
据了解,《孔子》门票销售达到近千张。而15日演出当晚,能容纳1200多人的剧院自始至终近乎座无虚席,演员谢幕时,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可以说,《孔子》的成功演出,使舞剧在包头不再陌生。
为了让观众看得懂舞剧,演出现场的大屏幕滚动播出剧情介绍、历史背景、内心独白等辅助内容;舞蹈设计在还原中国古典舞和汉唐乐舞元素的同时,引入现代舞、民间舞等观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业内人士称,《采薇》、《玉人舞》等很多舞段非常精彩,可以作为经典舞蹈来演出。此外,包头大剧院制作了精美的宣传册,在介绍剧目内容的同时,配以舞剧欣赏常识和观舞指南等,供观众免费索取。
《孔子》的成功坚定了包头大剧院继续引进歌舞剧的信心。目前,包头大剧院正在和张继刚导演的舞剧《千手观音》剧组洽谈档期,如合作成功,《千手观音》将在5月份登陆我市。而明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计划再携新剧来包,以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