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除了《红楼梦》,其他几本我都是从小人书摊上认识的。当然,后来也都补习过一部分原文,《水浒传》的语言很市井,很符合现代小说艺术的要求。《三国演义》就不同,大概是因为讲述遥远的后汉三国故事,人物又都是王侯将相,用宋元口语似乎别扭,用纯粹文言老百姓也不买账,于是用浅近文言,但究竟是一种旧语言,生动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在小人书摊上,津津有味看这两套连环画的情景。看得那么心潮澎湃,对那些过关斩将的“英雄”,杀人越货的“好汉”们心驰不已,一点也没觉得,他们其实是在搞恐怖活动。当今世界有一项文明准则,搞任何政治诉求,也不能伤及无辜,否则就是恐怖活动。但看《三国》和《水浒》,里面的英雄好汉,殃及了多少无辜?
先说《三国》,曹操当然是反角,他击杀吕伯奢一家,老少都不放过。因为老父遇害,就一次屠杀徐州百姓十万口,都是纯粹的恐怖活动,却当上了丞相、魏王、魏太祖,后来毛泽东、郭沫若、田余庆等还都为他翻案。江东孙家呢?孙策为争权,将自己父亲的结拜兄弟王晟一家老小几百口全部斩首。孙权攻下皖城,击败黄祖,都“遂屠其城”,杀死的无辜肯定也是很不少的。刘备似乎好些,那也是因为在三国中力量最小,杀人的能力差一些。
至于《水浒》,因为角色不是王侯将相,其反人类行径更一目了然。李逵抡起大斧头,见人就杀;孙二娘是开黑店的,过往客人,一不小心就成了他们的包子馅;王伦等好汉,每吸纳一个“英雄”,都要其截杀一个无辜路人当“投名状”……
这些恐怖分子,我少年时为何会心驰神往?大概如刘震云所言,《水浒传》作者对那些杀人放火的江湖好汉津津乐道,那得对当时的社会多绝望,才会这样。是作者的如花妙笔,误导了我们这些读者?还是上千年过去,社会环境并未发生什么变化,以致让我这个读者也有所共鸣?
有时我想,古代那些可怜人是不是真的无辜?尤其是士大夫,除了配合领导发明一条比一条更严厉的防民技术,提不出一点能和古希腊思想家抗衡的概念,是不是该愧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