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以韩剧为代表的“韩流”源源不断地向中国大陆、港台、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涌入。广大的接受群体对韩剧也是乐此不疲,其热度丝毫没有要降低的预示。《蓝色生死恋》、《天国的阶梯》、《悲伤恋歌》等——美轮美奂的导演制作、感动人心的音乐、优质偶像的演员,还有那浪漫唯美的故事情节,这一系列的爱情童话故事的方方面面,无不让人感动忧泣而沉醉其中。关于韩剧为何如此风靡的原因已被太多人讨论,本文试图以韩剧之经典《蓝色生死恋》为例,从韩剧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借鉴之角度来解析韩剧,发掘其中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和文化醇素,以提供给大家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韩剧,端正文化心态,避免过度地“哈韩”。
一.“发乎情,止乎礼义”——情感与道德的矛盾
《蓝色生死恋》中充斥了情感与道德责任的冲突:“兄妹”一别十年,深藏于心底的对对方的思念,已远远超乎了一般的兄妹之情,一根似断还续的缘分之线冥冥地牵引着他们走到一起。重逢之后,他们都隐隐地感到自己对对方的感情已超过了伦理范围内的亲情,长期积淀在内心的的情感终于要溢出,那种惊世骇俗的爱情之火,疯狂地在心中蔓延却又被无情地压抑着,他们都明白不能捅破这层无形之纸,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同一个具有道德规范的家庭。剧情发展到高潮,两人终于冲破了道德的防线,选择了背离伦理的爱情,这表现为剧中的“二人私奔”,然而,两人都始终未能摆脱内心道德的谴责——俊熙对未婚妻的背叛,恩熙对尤美和泰锡的歉疚。尤其是尤美的自杀事件使得俊熙出于强烈的责任意识选择了大家所认同道德行为,而不得不痛苦地放弃自己苦苦追寻的爱情。两人为了顾全大局——“为了让大家都能够幸福”,放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选择分离而成全他人,接受命运的安排,这种理性而温存的残缺之美,正是中国古典文化崇尚的“落花流红”之美。
从审视女主人公的角度来看,她无疑是一个悲到极点的人物。她坦然地接受了爱人的选择,理智地控制着自己的情感,即使在知晓自己已患绝症的情况下,也绝口不告诉爱人,只为了让爱人能决绝地离开。主人公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深明大义和献身精神,正是中国古典文化熏陶演化下的佛家精神。
他们两人都选择了道德,自我牺牲,放弃爱情,以带给周遭的人和谐和安全,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内敛至于封闭的引导下完成的。主人公的道德和审美都是指向儒家文化之精髓“和”,正如《中庸》所定义:“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传统理念在剧中保持着清晰的脉络,人物的精神在道德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中得以升华。在传统道德的拷问下,伴随着清晰的挣扎与无助的迷惘的爱情,最终受制于温情脉脉的理智和道德;看似飘渺无烟的爱情,最终避免了褪色和琐屑,以及道德的谴责,这正源自于儒家的“朝闻道,夕可死矣”的思想资源。
整部电视剧都始终将中国古典式的“发而皆中节”的道德指向贯穿其中。
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延续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情感基调
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韩剧(仅限电视剧)都不曾有肉欲的表现,主人公的感情是那么的真挚热烈却又始终“不越雷池一步”,这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不逾矩”的教化意义。
《蓝》剧中,主人公一度冲破防线,不再回避内心的声音,选择爱情,表现了对人类情感的热烈歌颂。这可追溯到《诗经》、乐府、民歌,以及竹枝、词令、散曲,那种“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热切,在突破传统道德观的束缚、直面人类灵魂深处的情韵上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主人公只满足于纯真无瑕的爱情,停留在心与心的交流的快乐上,绝没有现代的充斥肉感欲望的思想存在。他们在自我快乐的同时也始终搁不下心头的那份道德谴责——对他者的歉疚。
两人在选择放弃爱情的过程中无疑是极度痛苦的,但他们是为成全他人而做出这种选择的,是为了他者的幸福。因此他们又是幸福的,这是由“博爱”精神引导而成的。这也就造成了“哀而不伤”的基调。
这是一份几近于古典精神恋爱的情感,是一段纯真唯美的故事。
三.贴切地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密布着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细节刻画
剧中的各个细节无不体现着中国古典文学的厚重沉郁的艺术美感,《蓝》这个近乎精神恋爱的童话,和谐地将中国的古典意象表现了出来。
无数次的相见、别离,充满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缠绵和缱绻;两人毅然选择爱情奔往向往的无他人之地,体现了“屏除身外物,摆落世间缘”的旷达和果决;两人在那片曾经“逃奔”之地偶遇时的情景,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复现;细雨绵绵的雨夜,二人各在一地,相思却无从寄托,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辜负和失落;俊熙在爱人永别后的独自驾车回忆,是“谁共我,醉明月”之失却永爱后的孤绝茕独……
四.“千古涟漪清绝地”——飘渺无尘的意境
剧中的意境犹如中国江南泼墨山水画,淡了无痕、若隐若现,徐徐展开卷轴,为绚烂如烟花、曼美如虹的爱情的上演提供了适宜的载体。如小时候俊熙放学载妹妹回家为她唱歌的山谷、俊熙认出恩熙的瞬间、两人尚未相认时电话交流的雨夜、相认的海边、两人在窗台上各坐一边擦窗户的情景、俊熙在海边为恩熙画头像、两人穿上结婚礼服的夜晚……都给人以干净得崇高的审美体验。
画面亦真亦幻、渺惘凄迷,给剧情蒙上了一层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营构出一种至淡无味、摆脱浮躁和冷气的审美,指向古典唯美。
五.“寻求归依”——另一种圆满
主人公生前无法结合,在命运面前他们看似不堪一击,却是如此的坚强。男主人公的生命追随爱人而去,他要去另一个世界寻找他的爱人,在那里与她长相厮守,这样的结局使人久久不能释怀,但也让人为之庆幸,即让人哀伤却并不悲凉。
这般结局体现了“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感天动地的深厚感情,谱写了一曲“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爱情悲歌,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与中国的古典爱情悲剧故事竟是如此地相似,与中国佛家的“涅磐”思想竟达到了暗合。
愿他们真能“化蝶”双双飞舞,厮守一生。
综上所述,韩剧完美地融和了中国古典的文化元素,气格不脱其传统,道德和审美指向都是中国古典式的,以中国的古典文化为根基,在现实和虚幻间自由行走。希望通过本文对韩剧的分析解读,了解其文化源头和指向,对正确看待韩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端正文化心态,能起到某种程度的作用。
(原文于2006年刊发于江西师大主办《青蓝苑》,后2012年8月刊发于省级期刊《青年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