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中国观众爱看韩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其中所反映的儒家伦理感兴趣。
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朝鲜王朝(公元1392~1910年)时期更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统治学说。
当代韩国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美国文化的影响表现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与此同时,得到官方保护的儒学传统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在韩国被称为“儒教”的儒学,与佛教、基督教和萨满教并列为社会四大信仰。在首都汉城每年春、秋两季,在儒学中心地成均馆大学的孔庙举行祭孔盛典,祭祀者峨冠红袍,舞乐程序完全遵从传统祭祀程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礼仪之邦”的风采。分散在全国各地的200余所乡学,一如既往地传授着儒学的伦理纲常和进退礼仪。2004年,中韩合作创办了孔子学院,有意在世界重振儒学。一些年轻人的婚礼,按照儒学的礼仪进行,地点在孔庙的大成殿前,主持者为身着儒服的儒学者,新郎头戴乌纱帽、身穿朝鲜王朝时期的官袍;新娘则一身传统的盛装并缀以漂亮的服饰,按照传统的礼节,对双亲行跪拜礼和夫妻对拜礼。在现代化的韩国社会,传统的儒学不仅具有生存发展之地,而且其社会影响表现在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演进过程中。
在上个世纪60~8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儒学“事君以忠”的信条逐渐演化为对国家民族和企业集团的效忠意识,成为激发摆脱落后、赶超先进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急行军式现代化辛劳的精神来源。每年6月6日的“显忠节”为国家法定的公休日,目的在于通过对为国殉身者或因公殉职者的追思,焕发献身国家的效忠精神。许多企业也把从业人员对公司的奉献精神和对集团的效忠精神,作为社训的主要内容。精神资源的开发,是韩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人际关系中,儒学的“事亲以孝”被公认为社会美德。家谱为各个家庭珍藏的重宝,它详细记述了家族的发祥和历代成员的地位、功绩和坟茔所在地,保存和发扬家族的业绩光荣,是后世子孙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一家之长既担负着呵护家族成员的责任,也享有晚辈子女的尊重和服从。在家长和父母面前,晚辈和子女态度恭敬,即使受到训斥,也要用敬语回答询问。烟瘾再大的人,也不能在家长或长辈面前吸烟。饮酒时不可正面直对尊长,必须转过身去,悄悄吸吮入口。家务劳动几乎全由妇女承担,“君子远庖厨”的儒学古训,成了男人不下厨房、不屑家务的借口。这些礼节,在民俗的传统节日里,通过礼仪和祭祀活动,得到生动的体现。春节大年初一,家庭成员要向父母跪拜贺年,感激养育之恩。另外,与中国的中秋节时家庭成员合家欢聚有所不同,在韩国,每年八月十五的秋夕(中秋节)时,全国放假三天,人们纷纷返回故里,祭拜祖墓,追忆先祖的恩德,联络家族成员的感情。届时,海陆空运一片繁忙,非常类似中国的“春运”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