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主旋律歌手,就是文工团歌手,大都是由军旅背景,主要靠上晚会维生,政府给拨款发工资。
往年春晚,商业歌星们负责吸引观众,“主旋律歌手”们负责唱祖国赞歌,颂美好社会,也就是所谓的“主旋律”,大家各司其职,各取所需,泾渭分明。
仔细观察今年春晚的歌手名单,虽然歌唱节目占到总节目的一多半,网友惊呼春晚成春节联欢演唱会,但观众们常见的主旋律歌手们从头到尾就只有落幕曲《难忘今宵》里出来露了一把脸,而且还是好几个人拼在一起,剩下的99%的时间,全被商业歌手们占领了,就连歌唱祖国的重任也交给了黄渤和姚贝娜。
这里面当然有华谊的因素,王铮亮、姚贝娜都是华谊系歌手,姚贝娜是华谊音乐签约歌手,王铮亮演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是电影《私人订制》的插曲,冯导这次执掌春晚,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法国影星苏菲玛索春晚与刘欢演唱玫瑰人生
不过,仔细研究这次春晚的歌曲,你会发现,歌颂祖国的方式有了一些变化,不再是一挺二吼三抖擞了,而是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入手,去表现时代的变化。
比如黄渤的《我的要求并不高》,一首美国布鲁斯加中国曲艺范儿的作品,从一个小人物的角度去阐释了自己对于“中国梦”的理解。
“每天上下班很畅通, 没有早晚交通高峰, 天天去户外做运动, 看蔚蓝的天空。”
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传统的主旋律歌手选择的都是“高大上”的表达方式,立意要高,主题要大,声音要能上的去,好像不这样不足以表达祖国的繁荣昌盛。这背后有一定的时代背景,这种审美方式也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但是,如果要换一个方式去诠释“中国梦”,要把“中国梦”从天上楼阁拉下来,拉到每一个普通群众的梦里,那就需要新的表达方式。
哪怕这种新的表达方式人民群众可能一时半会还消化不了——毕竟审美是有惯性的,老一辈的观众都普遍认为只有主旋律歌手那种演唱方式叫“唱歌”。所以说,冯导这次挑了郝云来创作《我的要求并不高》真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我们可以在郝云类似风格的《群发的短信我不回》的相关视频后面看到这样的评论,“说不像说唱不像唱”。
但其实这种风格的歌曲郝云在Liveshouse里已经唱了快十年了。
《我的要求并不高》证明,歌唱祖国并不一定非要用传统那种“假大空”的演唱方式,但这样一来,主旋律歌手们似乎就愈发没有用户之地了。这应该也是今年主旋律歌手全面退出春晚的原因之一。这种变化早就该发生了,听流行歌长大的七五后八五前都开始奔四了。
文工团近年来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吸纳了“凤凰传奇”这样的神曲组合,但相对于大众审美和社会需求,文工团明显不能跟商业的唱片公司相提并论。虽说文工团服务的对象不同,但现在的兵哥哥们也大都是八五后九零后了,他们是标准的听流行歌曲长大的一代。为这一代人服务,文工团需要想想办法了。
也难怪原海政文工团副团长、著名音乐节付林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质疑“文工团为什么不能有女子十二乐坊、玖月奇迹甚至少女时代?”
不管怎么样,主旋律歌手全面退出春晚是正常审美需求的回归,春晚也到了直面时代变化的时候了,不能再一位追求欢乐祥和的气氛了——作为一个“国家项目”,总得反映一下这个国家的审美情趣的变化吧?
所以说,虽然冯导这次把春晚办成了大半个华谊年会,虽然作为一首流行歌曲,初上春晚的《想你的365天》已经有15年历史了,但冯氏春晚还是有一些可喜的变化,希望这些变化能在来年继续下去。
原创文章,转载请署名“耳东”并超链此页,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