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过年了,北京在竭力维护着过节的气氛,基本保持了风轻雾淡,天蓝云白。每每雾霭开始沉淀积聚,空中就会刮来一阵冷冷的风,正所谓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大概就是这个理儿。
北京从秋转冬之后,天气寒冷,我开始承担起早晨送小领导去上学的任务,不艰巨,是光荣。每天清晨被小领导领着在校园里行走,感觉美好,比在上书房行走感觉还好。我看到的每一张笑脸都真诚和灿烂,朝阳和花朵,除了用来形容她们的美,还能做什么呢?我觉得这些孩子都是曾经飞翔在天际的天使,每天随着星辰起落,看流光溢彩,一不小心坠入凡尘,有的去了地球的那一边,有的来了这一边,有的脚着地,有的脸着地,有的进了我家,有的去了你家。然后,每个瞬间都是画面,包括欢喜、忧伤和艰难。
看着这一代00后,再想想我们的童年,谁苦难谁幸福,你还真无从判断。那时候虽然钱不多,但花的少啊,虽然没电话,但可以吼啊,虽然没网络,但邻居都认识啊,虽然没车开,但空气好啊,天也蓝地也净饭菜也放心……当然,这只是一个70后的土鳖想法,00后过得咋样,还得多年后他们自己来评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给他们提供成长的土壤,告诉他们一些人类都应该知道的东西,比如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恶,比如很多格言都是错的,然后看着他们慢慢的长大。至于长大以后,他们愿意留在东方,还是出走西方,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背井离乡去外国读书,是个荣耀,是件好事。我一直不这么认为,在一个正常的国度和家庭,这都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情,所以这个选择也不应该由我来做。
说完了小的,再来聊聊老的。自己人生过半,爹妈也慢慢变的苍老,最近几年明显感觉到父母的变化,因为他们常常不经意间表现出一种依赖和疲惫,每次打电话老妈总是喜欢和你唠个没完,撂下电话你就会非常伤感。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拿到现代来看,有多少人能做到?中华大好儿女无不在青壮年背井离乡求学求工,尤其是IT这个行业,全中国扒拉来扒拉去就那么几个地方,北上广深杭,所以全中国的软硬件从业人员都在这些城市里左冲右突,奋力拼杀(搞的城市都晕了,表现形式就是霾),每年和父母相聚的机会就那么几次,条件好点的可以把父母接到身边,但父母愿不愿意来又是个问题。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平庸的时代,大部分人远离家乡朝九晚五,还有的朝九晚九周六不休的,生活似乎在变好,父母却越来越老,除了常回家看看,我们还能做什么呢?继续等待父母变得更老么?
又到年关,春运十亿人次的运量,能够解决乡愁吗?
父母这一代人,生于忧患,长于苦难,经历过战争,经历过运动,经历过饥饿,半生颠沛流离,直到中年才算稳定,晚年算过上好日子了,子女又不在身边,只能老两口互相吵架唠嗑解闷。国家唯一的保障就是给退休金,退了十几年了,偶尔还给涨个工资,也算生活中的一个乐子。
看着父辈,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老后的影子,他们工作了一辈子,还有退休金,咱们每个月交养老保险,老了能不能保险还未可知。今年下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65岁退休方案,很多人在骂,我没骂,因为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退休,可能不工作就算退休了吧。
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就是这样,你不能指望别人,也不能指望机构,你只能靠自己。等我老了,不缠着孩子们,她们能飞多远飞多远,能飞多高飞多高,晚年生活,我准备和老哥一起度过,加上两位领导,四个人正好凑一桌,想打麻将打麻将,想打升级打升级,想看金庸看金庸,想看古龙看古龙。除了精神粮食,还得有配套设置,每个人100平米的卧室,100平米的公共设施,我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至少得1000平,按现在北京的房价,得几千万。为这事,我又失眠了,如果不准备回乡下过冬,咱还得接着干!
老树终归会老去,朝花有一天会盛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自己的路自己走,走不动了,就是终点。
过年了,希望所有的孩子和老人新春快乐,让已经休假的和还在工作的朋友幸福平安,祝各位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