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12月14—16日,为期三天的“首届两岸高中教师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活动课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华书局联合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共同召开。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杨春茂秘书长、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张卫东会长、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张海涛副主任等海峡两岸著名高校的国学界、教育界教授学者,海峡两岸部分重点高中的校长和一线国学教师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以“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两岸教育界专家、学者共同讨论高中阶段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和落实。共同研讨分享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与心得,并进行了现场教学课堂的演示。
此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
1、台湾教材,大陆使用,“水土”服不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应该进入教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能力?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过程和方式有哪些?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评价如何开展?早前,中华书局见微知著,精心策划、引进出版了台湾地区的高中必选课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并在全国进行了教学试点。但是,上个世纪以来,两岸传统文化传承的步调一直不一致,台湾地区的高中国学教材引进大陆,会不会“水土不服”?师资能不能胜任?教学时间从哪里来?学生会欢迎吗?此次媒体见面会上,北大附属实验学校董琦校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在试用《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过程中得出心得,两岸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没有水土不服,而且广受师生喜欢,尤其是“今人今事”这些栏目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当今时代的德高望重的人物紧密联系,使师生们耳目一新,感到传统文化不仅没有枯涩难懂,而且平易近人。台湾一线教师代表庄溎芬、易理玉则在观摩课上现场给大陆的师生们上了生动的传统文化课,大陆的老师发现台湾老师的课件及教学细节既丰富细致,又紧扣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淑世爱人”的精神,两岸很多科目基本一致,比如,台湾的德育课主要分为“德智体群美”,而大陆的德育课主要是“德智体美劳”,由此可见,海峡对岸提前注重人格的合作性与互动性,而大陆则较为注重人格中的自立自足,不同的地方正好可以相互借鉴,。
庄溎芬、易理玉老师还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提出邀请大陆一线师生及教育管理者去台湾交流访学。并对什么时间去哪些地方、重点交流哪些内容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好让大陆一线师生不独对台湾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接台湾的教育脉络、风格及特征。
2、两岸高中阶段国学教育相差多少年?
两岸高中阶段国学教育相差多少年?有人认为至少相差20年。这种尖锐的问题确实引人深思,台湾的专家董金裕教授曾多次往返两岸从事传统文化教育交流与推广,他的回答是:文化的教育,品德的熏陶没有办法量化,相差多少年这很难讲。但是我只能给各位讲文化要基点,不是马上就有一个效果呈现,刚刚有老师问是不是有机会参观,大家切磋一下,一定会有机会。一般大陆同胞想要到台湾去玩,一定要去阿里山,一个是日月潭,大家都在日月潭石碑上面拍照,那个大陆团就打起来了,后来台湾日月潭管理体没办法了,只好立了四五个日月潭石碑,让他们都分开了,这个例子说明我们怎么样在生活上懂得互相尊重,礼让,韩寒就讲,他到台湾去了不止一次,他觉得最美的风景不是在一个地方,而是在于人。这几年国学热,坦白说是虚热,所以这个要靠教育,慢慢的累积出效果出来,我常讲文化的教育,我们传统的教育是一个反刍式的教育,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慢慢去体会,这样一来对整个社会和国家民族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论多少年没有办法讲,累积多少年工夫才能逐渐看到它的成效,这个成效要靠在座的每个老师大家一起来努力。
3、将设立两岸中华传统文化教师交流专项基金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杨春茂秘书长透露:将设立两岸中华传统文化教师交流专项基金事宜,该基金将面向两岸一线教师与及教育管理者,用于开拓及完善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与融合,促进两岸在文化的根源上认祖归宗,共同成长。
文化教育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深化
最近几年,高考中语文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深入体制的现象,但是,语文教育和文化教育是不是一回事呢?两者显然不同。语文改革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语文教育的教法和文化教育的差别?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深化?如何更好地检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性?怎样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保育文化教育中“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的德目呢?什么样的分寸和尺度符合古圣先贤的教导呢?这些问题给了一线教师们生机勃勃的对话前提。语文教育往往偏向于字词句篇章结构的理解,但文化教育则要求在这些之外额外强化传统文化中“为人之道”的养成,“为学之方”的习得,完成“下学上达”的“成己成人”教育。
台湾人的笑脸和传统文化教学有怎样的关系?
大陆知名作家韩寒日前赴台参加论坛,回来后写下《太平洋的风》一文,记录他对初访台湾的感想。他说:“没有完美的地方,没有完美的制度,没有完美的文化,在华人的世界里,它(台湾)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的确没有什么比它更好了。”韩寒在台湾体验到这里的人情温暖、诚信耿直。他手机掉在计程车里,正着急间,捡到手机的计程车司机王松鸿将手机送回饭店,饭店再转交给韩寒,韩寒致电感谢。王松鸿说,这件事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看到掉手机的人因为捡回手机而高兴,还手机的人就也会跟着高兴,这份快乐是金钱所买不到的!这样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以及互相体贴的善行,肯定与台湾的传统文化教学分不开。因为它需要人摆脱对金钱与时间的纠结,只保有纯然的良知,才能舍利而取义,或许这件事情不必上升到孟子的义利之辩的高度,但它确实体现了台湾人的温暖和朴素。
总体来说,台湾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全社会的,不仅学校广泛开展经典教育,而且家庭与社会也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开展与实践。台湾有三十多种信仰,台湾的电视台至少有五个经典频道昼夜在播放着传统文化经典,而传统文化的学习,最后必然落实到行动上,台湾的很多知识分子,知天命的年纪还去台湾大学、慈济大学、法鼓山大学、佛光山大学以及内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进修自己所不了解的专业课程,学习这种心态已经深入地渗透到台湾人的意识中,才会透出斯文儒雅的气质以及温和暖心的笑容。
7、 两岸将共同编写供全球华人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教材
今年5月份,国台办新闻发言人就中华书局引进改编台湾高中国学教材一事表示支持,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副主任、九州出版社总编辑张海涛则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两岸将共同编写供全球华人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小学版和初中版)的消息,简繁体同时出,并且不排除其他语言的版本。显然,这是两岸传统文化教育交流与融合的另一件大事。
8、台湾高中教师来大陆现场教学
15日,来自台湾的两位高中国文教师易理玉老师和庄溎芬老师在北京的两所高中(丽泽中学与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现场教授传统文化课。易老师依据中华书局编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专讲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士与君子。她先从孔门十大弟子中的子贡开始,延伸到司马迁《史记》对子贡的描写,然后旁征博引到孔门弟子当中的曾子,以海峡对岸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生们认识“君子和小人”的差别,综合君子的品格特征,帮助同学们联系当下生活,从个体生命出发,关怀家国天下,树立理想人格,以人格与影响力、“人格即风格”的方式激发青少年学子的心志,她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内容,贯穿古今,对接当下,善用多媒体,以国际的视野,回顾古人的君子人格与士人精神,设身处地地让同学们领会个体生命与家国责任,纵横开阔地将“自律、慎独、坚韧、正气”等君子品质与当今生活的融合。三百余人的教室济济一堂,掌声雷动。
庄溎芬老师则从《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中的所选的 “义利篇”来阐发孟子的义利观及当下生活所应注意思考的现象,给物欲横流的世界注入了一剂清凉的良药。
课后,台湾老师们特别分享了自己对大陆师生的赏识,并且谈到中华文化对自己生命的影响,鼓励大家投入到传统文化当中来。旁听的美术学院毕业生十分感慨地对老师说:“老师,讲得太好了,如果我高中的时候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我的语文和文化课都会学得更好。”因为关心传统文化教育的缘故,清华大学年近八十岁的钱逊教授特意赶来听台湾教师给大陆师生上课,钱先生特别强调:老师不是要研讨教材教法,而是老师自己要去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