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沟沟里的“孔子学院”
今年夏天,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的德成传统文化学院新来了位义工——军嫂黄秋恋,三十出头的她原在泉州一所小学当教师,爱人所在的武警部队驻守闽东,孩子还小,真心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黄老师干脆来西昆安家,自个儿在学院教书,孩子也跟着接受孔子文化的熏陶。
村支书孔庆平说,这个“孔子村”里的“孔子学院”如今已有10多位来自各地的义工,当中有企业高管、海外留学归来的学子,他们在这里义务教学,分文不取。
据《西昆孔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孔子第64代孙孔尚荣、孔尚志兄弟,为躲避战乱,从山东辗转迁居福鼎西昆。“北有山东曲阜,南有福建西昆”,这里由此成了孔子后裔在江南最大聚居地,现今全村468户2163人,孔姓860多人。
不管身在何处,“治学重教”是孔子后裔历代家训。“过去村里划出一块‘书灯田’,田地收入专供老师和学生读书灯油用。”孔庆平说,西昆至今还有个村规,家中小孩都得学习儒学,“不学礼,无以立”。
2008年在村中孔氏家庙开办私塾,2010年在西昆小学附近建起德成传统文化学院。孔庆平说,西昆小学学生入学之前,要先到学院接受启蒙教育。学院现在主要接收还没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除了本村孩子外,学生来自国内多个地方,如周边的宁德市蕉城区、柘荣县和浙江苍南,“我们要求外地学生的父母要跟来陪读,他们也要学《弟子规》等蒙学经典”。
我们在这所学院看到,幼儿小班的孩子在接受“静心”等行为规范教育,中班孩子开始识字,大班孩子已能流利诵
读繁体版的《易经》。进餐时,这些孩子安静有序,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日常琐事也做得那么持重。
除了教授国学启蒙读本,学院还教书法、剪纸、太极,让孩子自己动手叠被子、洗衣服、洗碗,周末到村里的“孝行之家”,为孤寡老人打扫房间、表演节目……
跟曲阜一样“三孔”俱全
“西昆与孔子有关的文化、民俗以及‘孔子建筑群’,在福建所有名村中具有特别性与唯一性。”孔庆平说,这里“三孔”俱全,有一座孔氏家庙,4座规模较大的孔宅,4座具代表性的孔墓。近几年,来村里玩的人逐年增多,当中就有来自山东曲阜的孔家人,无一例外都是冲着“孔子”而来的。
西昆孔氏家庙建于清代,是福建十大名祠之一,2009年被认定为中国第四
处孔庙。过去庙内高悬一块上书“至圣裔”的蓝底金字牌匾,是大清乾隆帝钦赐的,西昆因此被誉为“江南孔裔第一村”,2007年又成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列中国传统村落目录。
孔庆平说:“全村现有27个姓氏,旗杆里、上新厝、下新厝基本是孔姓聚居地。”此外,西昆有个村中村——建平村,总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四周石墙环绕,俨然像座城堡,城门横额题书“乡环福地”,因房前立有代表功名的石柱旗杆,又名“旗杆里”。这个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村落,住的村民原本全姓孔。出于对孔圣人的尊重,清代有条不成文的规矩——抓丁不进建平村。为躲抓丁,许多他姓农户陆续迁进此处。
那些散落村中的百年古厝,每座都烙有孔子思想的印迹,一户人家门上横额就题书“世笃二南”。孔庆平说,《诗经》中《周南》《召南》两篇,歌颂了周公、召公
的教化德行,孔子曾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后人以“世笃二南”颜其门楣,自有深意。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若是年份好,村里会在孔庙举行祭孔大典。这一天,村民们峨冠宽袖,左手拿笛,右手执羽,一字一板,边歌边舞。孔庆平说,这叫“六佾舞”,为还原老祖宗的祭孔仪式,村里专门派人到山东曲阜观摩,请专家帮助创作佾舞舞曲。
当地还承袭“圣人殡”——孔家人过世后,要由族中长老主持仪式,诵读《大学》《中庸》章节,在族人的哀悼中对逝者实行火葬,以此体现孔子“礼”和“俭”的主张。
为把“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德成传统文化学院也接收一些被认为是“问题学生”的初高中学生,教他们学习礼节规范,收心养性。这里的夏令营班,一次就来了三四百人。
“基建项目不算,一年需要70多万元才能保证学院正常运转。”孔庆平说,有赖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维持,村民也经常送些生活用品,“尽管做得很辛苦,大家都在坚持着,努力让孔子文化传播得更远些,让崇文重教、敬祖睦宗、延绵孝风的传统精神在当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