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石佛阁,后有运粮河
北京杭州之间走水路的人们,都知道山东济宁南有一个村落叫石佛,或石佛闸。
史载,唐天宝年间在这里建一石佛阁,后有施、唐两姓在此居住,逐渐形成村落。至今常说“先有石佛阁,后有运粮河”。漫漫历史中,石佛村逐步发展成一个具有七井八庙六村落的大庄。
石佛的寺庙,有望海堂、玉皇庙、火神庙、土地庙等。以姓氏渐成小聚居的几个村落,总人口已近六千人,当属城东南带具有相当规模的大村。提起石佛,得先说石佛闸。此闸为元开挖老运河后,于明时因调水、控水而修。当时运河因水量不足,漕运受阻,明民间治水人士白英在南旺建一水柜引汶、泗之水济运,使引来之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故以济宁为界修了上下各八闸,石佛闸即下八闸之一。当时运河漕运繁忙,每逢夏季黄水南下,舟过石佛闸,成了航运船只的一道难关。人们在河堤上设置“绞官”,用很粗的缆绳系牢船头用人推绞官,一点点的把船牵过闸口。纤夫的号子声、河水咆哮声,船上船下的叫声,一片沸腾,不舍昼夜。有时也会出船翻人亡的惨景,曾留下“赶事玩船,死在眼前”之说。上济宁卖莲蓬的小船,过闸时船翻,弄得满河莲蓬,引得小孩子下河捞莲蓬,满河是人。闸下有村民设置的搬网,发黄水时,一网搬上来几条黄河鲤鱼是常事,活泼可爱的鲤鱼会令人赏心悦目。至上世纪70年代,这一景观仍在。
此闸北面河东岸玉皇庙前,曾立数块石碑,刻有运河通判制管理石佛闸的碑文和规矩,曾有一背负石碑的赑屃,被砌在沿河石堤下,此赑屃留存至今。
玉皇庙,坐落在运河东岸石佛北头。这是一座令世人震惊的东方知名庙宇,殿内塑有两尊一铁一铜的佛像,上至殿脊下接平地,高数丈,解放后孩子们经常沿着佛腿,爬到佛像的臂膀上玩耍。寺门前立有数块石碑,碑文虬劲,是少见的书法珍品,至文革仍保存完好。最今人难忘的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庙内原有一井,村民有事时,夜半时光烧上香,所期望的东西会从井中出来,用完后再放入井内,世代如此,后来有贪心者光借不还也就不灵验了。
价值连城的两尊佛像,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仍保存完好;初级社时,被嘉祥县积极分子拉倒砸碎卖了废铁烂铜,换回来两头歪腚牛。直到文革,空空的大殿默默注目着历史的演变。后大殿被扒,有人在此盖一小屋进行佛事活动。
石佛河西有一寺院即望海堂,原为石佛寺。当年有一文人揽任城胜景后提笔写一上联“铁塔挂红灯普照玉露”,后扬长而去,而下联因联中皆寺院名称,无法工对。直到乾隆下江南听说此事,对下联“石佛系响铃声远金山”,天衣无缝,传为佳话。石佛寺为什么演变成望海堂呢?说来话长,当年河北一巨富,因膝下无子,去南海观音处求子。行至石佛,有病不能前行,遂遥望南海许愿,若能生子,当重塑金身重建寺院,回河北后果生一子。此人遂亲到石佛,把原寺院改建为望海堂,塑观音于殿的右侧,并为寺院购置田产。望海堂曾为济宁县一有势集团,续字翡和尚,曾和石佛的地方武装集团头目王某争斗。当年和尚马续峨、商会会长杨凤峨,还有一峨共同和王某青作对,结果败给王某青。留下“三鹅斗不过一青鹤”之说。解放前庙产巨大,有几百亩土地,雇有大量长工,住持大和尚也相当有派,有一住持和尚每天一碗肉,长工似有不满,和尚于是叫长工每天和他一起吃碗肉,三天后长工便再也吃不下去,和尚得意的说:“一顿一碗肉还得福来受”。你劳碌命,穷命,享不了一顿一碗肉的福。石佛和尚辈份,从续字下是新字辈,新字辈下是忠字辈。忠字辈和尚王忠全,后为千佛山寺院高层和尚,也有人说是住持,他曾是西石佛六队的记工员,经常劝人清心寡欲,还常写点“四大皆空”的顺口溜给人们看,前几年八十多岁圆寂,身上出了十多颗舍俐子和十多颗舍俐花。千佛山寺曾公布江北僧人中出佛家珍宝舍俐的第一人为王忠全法师,遵照他遗愿,死后要葬在石佛。现葬太白湖西台湾处,他的墓前立一石塔,成为湖中一景。
重修后的望海堂,雕梁画栋,大殿气宇轩昂,送子观音挂满红布,晨钟暮鼓,佛号声远,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香火特别旺盛。解放后和尚还俗,庙产变成学校和村办公室,逐渐衰败。有人写道“千年古寺已无声,各路神仙都成空。望海堂变洋学堂,经声化成读书声”。
石佛河西村北头有一土山,虽不算高,但在空旷的平原上也彰显出气势的伟岸,山上树木茂密,有难见的花草树木。令人永记的是山上日本鬼子修的一座碉堡,住有一队伪军。碉堡外修有战壕,用来控制当地的抗日武装,伪军队长姓仉。老年人讲,这个东西特花,见了妇女拔不动腿,他经常以借东西为名敲诈百姓,不借给拉到炮楼就打,有人被打成残疾。因作恶多端,八路军武工队把他击毙于越河旁边,为民除了一害。炮楼上世纪60年代犹存,上山玩时还能挖到弹壳,后来革委会在此建窑烧砖,碉堡灰飞烟灭。一个日军侵华铁证也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古村石佛民风淳朴,忠厚,全村虽姓氏众多,但一直和睦相处。当时老人们常说户主大的不要欺悔外来户,就是挨了打也不能还手。如果有困难户,村中有声望的会到各家拉点赞助,这家一碗,那家半瓢,兑起来送给饥饿家庭。村中有村民的自助“面社”,人数不固定,规定每家如有喜忧之事,其他人拿出一定数量的粮食,帮助完成喜忧之事,下次别人有事,其他成员再给有事的这家兑粮,直到全部成员都轮到一次,再从新开始。这种原始的民间助组织,解决了单个农民遇事不能独立完成的困境。
石佛村民多从外地迁来,因土地广阔,又紧靠湖面,多从事耕种,也有少数几人捕鱼贩鱼为生。水中求财很是辛苦,但世代相传也自得其乐,他们总说“扒泥堰赛知县,下小箔的胜神仙”之类自我安慰的话。村中历史上有名望的家族不多,石佛马氏前辈曾有一人,跟随安居的兵部尚书徐彪,因战功官至千总。原来碑文记述甚详,后在村北运河大湾处安林。据考这里形成四季常青的树林,上世纪50年代后期犹在,马家也许因此出了几个读书之人。其一曾考入清华大学,名列第59名。历史长河中也曾出现过几位义士,他们保护乡邻,处事公平,杀富济贫,佳话留传至今。其中一位郭姓义士,据传此人腿快,脚心有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飞毛腿,抗战时期在湖西根据地单县名声很响,被称为“小白龙”,据传是部队的侦察排长。一次被派遣回乡开展工作,在济宁马驿桥,八路军联络处多设于此,因急用钱,用枪硬逼一卖牛人交出钱来,并说我家住石佛,姓郭,两天后到我家拿钱。卖牛人几天后果然到他家要钱,他如数还钱,还和卖牛人喝了场小酒,一时为乡间津津乐道。后来他两次袭击火柴厂,当时火柴厂被称为“二衙门”无人敢惹,火柴厂买通日本人将他抓获,受尽酷刑,腿被扛子压遍却无任何口供,临刑他高唱京剧。日寇原要游城四门后再杀,不料得知兖济武工队已化装潜入济宁,要劫法场救人,故只游南门后便在顺河门南石灰窑处杀害,头悬于西门,一个可歌可泣的义士死在日军之手。
解放后,村中办起小学,村民有了文化,有的大学毕业进入政府机关、厂矿,近年,博士、硕士、留学欧美的也不乏其人。现古村已拆迁,传说佳话也成为新景观中的历史。(刘贵鸿)
北湖明珠话石佛
如果把秀丽的北湖(济宁北湖,今名太白湖——编者注)比作一个巨大的玉盘,那么北湖之滨的石佛村则是盘中的明珠。石佛位于济宁城南,老运河两岸,有东西两村,老运河南北穿过,在相当长的时光里,曾为运河畔繁华的商埠。《元史·河渠志》记载,延佑六年(1319年),疏浚会通河,修建水闸时掘土得石头佛像十二个,就称此处的水闸为石佛闸,此后石佛闸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老运河为元明清京杭运河的一部分,当地百姓称其为运粮河。老运河石佛段原为古洸水故道。古洸水也叫洸河,《水经注》时代为汶水分流,自宁阳县东北分汶水,南流至济宁市与古洙水交会,南注入泗水。石佛老运河为运道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荀羡传》记载,东晋永和十二年(365年),晋穆帝大将荀羡征讨燕将慕容兰,引军溯泗水至鲁桥,因泗水拐弯,无水通东阿,运粮队无法通过,乃自洸水引汶水通渠为运道。南宋期间,金人与南宋对峙于淮河南北,为了战争的需要,疏浚了汶水入洸水,再通泗水的水运通道。《元史·河渠志》记载,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济州掾吏毕辅国在今宁阳东北建堽城坝,引汶水入洸水济运河。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都水监郭守敬勘察水利,特别注意了金代引汶济运的经验。至元十九年(1282年),兵部尚书奥鲁赤主持开济州河,并开挖疏浚济州向南至鲁桥30公里的洸水水道,使之畅通。至元二十年(1283年)农历八月完工。自此,石佛段河道为济州河的一部分,会通河开通后又成为会通河的一部分。济州河开通初期,由于济宁城南地降明显,丰水时水流湍急,顺水船舶难以控制,逆水需大量人工拉纤;枯水时水难以滞留,水浅难以行船。元政府为保证漕运的畅通,于是在沿线设置水闸,水闸建设沿用北方惯例,采用简易木质结构,但洪水一到,木构水闸尽被损坏,后听从汉族水利专家意见,改木构水闸为石构水闸。《山东运河备览》记载,石佛闸于雍正三年(1725年)进行改造,拆修金门,金门宽6米,高7米。水闸上下方石护坡呈八字型,闸槽由条石砌筑,闸槽内槐木闸板,板边镶嵌铁钩,以利启闭。金门两岸均立有方形石柱,石柱中间圆孔设置圆木绞盘,上置绞绳,绞绳系到逆水船上,推动十字架把手使船上行通过水闸。石佛闸为京杭运河上七十二闸之一,所处位置为古洸水一浅水处,上下水差较大,水流湍急,为全河段险闸之一。石佛闸西侧有月河,在西石佛村内环绕而过,月河长为736米。
石佛闸明清时为繁华之地,闸边尽是茶舍酒楼、客店饭馆。这里船闸役夫有闸夫、过洪过溜的溜夫、挽船过坝的坝夫、导航捞浅的浅夫、司闸启闭的闸夫、冬日打冰的冰夫、护堤的堤夫、盘闸的脚夫等;技术工人有木匠、铁匠、石匠等,市井有设摊小贩,赌徒妓女,小偷无赖,叫化闲人等。闸旁众生,互为依存。《济宁直隶州志》记载,乾隆五十年(1785年),石佛闸旁已形成河东庄、河西庄和月河庄三个村庄,五百零三户,俨然成一集镇也。
石佛闸在清朝历史上迎接过十次皇家船队。《清实录·康熙朝实录》记载,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来回共七次由水路通过石佛闸,并于康熙二十八年三月戊寅(1689年3月31日)第二次南巡回程时,在石佛闸停留召见意大利传教士利国安;于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己酉(1705年5月14日)第五次南巡回程时,在石佛闸留宿。《清实录·乾隆朝实录》记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来回共三次由水路通过石佛闸。
石佛古迹众多,有石佛寺、望海堂、火神庙、金龙四大王庙、土地庙、闸官署和古井等,最著名要属石佛寺。石佛寺位于石佛闸北侧,老运河东岸岸边,东西两处院落。据明朝嘉靖年间靳学颜所著《重修石佛阁记》中记载,石佛寺最早为道观玄帝庙,不知建造于何年何月。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明孝宗朱祐樘出资并派遣大臣在道观内增建玉皇阁,玉皇阁内供奉三米多高的玉皇大帝铜像。明朝后期,儒释道三教合流,玉皇阁内同时供奉玉皇大帝铜像和石佛像。明末清初学者谈迁在《北游录·后纪程》已称该处为石佛寺,并登上玉皇阁观瞻环奉的石佛,石佛像高二尺。
1917年,济宁靳孙漆等人在玉皇阁东侧另增建新寺,中有佛殿三间供奉佛像。1975年,寺庙被村民拆除。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于姓村民募集资金,在原玉皇阁遗址盖了三间瓦房,房内塑了彩绘玉皇大帝泥胎像,在瓦房西侧盖了一间小土地庙。自此,该处香火不断。
石佛寺院内碑刻为数不少,其中一处为绿字碑刻,在史上最为有名,此碑刻为明朝文学家马一龙草书石刻。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玉皇阁东郑敬齐伯诗石刻:满地黄花秋景蕞,小溪清泛月明中。才离帝子金银阙,又入仙人紫翠宫。所遇皆为同气友,无行不是旧游踪。神江万里空蒿日,羽化何年可御风。碑刻在文革期间悉数被毁,现仅剩下一雌一雄两个赑屃埋于地下。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