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今年以来,济宁市咬定发展不放松、深化改革不停顿、振奋精神不懈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曲阜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和支持济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以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为统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着力做大总量、提高均量、提升质量,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经济:转方式调结构
为强力突破工业经济,全市把工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壮大“双轮驱动”,突出抓大产业、大项目、大园区、大招商,开展“大项目突破年”,实施“1351”百千亿产业培植工程。今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25家,达到1676家,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达到8家,兖矿集团突破千亿大关,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双双超过三百亿,4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

济宁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曲阜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和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
为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济宁市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培育载体、优化环境,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投资50亿元的万达广场等38个重点项目快速推进。
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济宁市更加注重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不仅实现了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也获得了更多的财产权利、增加了收入。今年以来,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达到847家,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286.9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109家,家庭农场发展到574家,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5.5万亩,占农村承包土地面积的16.3%。
同时,民营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取得丰硕成果。前3季度,全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279.6亿元、增长13.8%,民营经济上缴税金213.3亿元、增长13.1%;全市到位国内资金624.1亿元、增长31%,到账外资5.44亿美元。
城镇:融合发展
近年来,济宁市大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持续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坚持“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战略取向。
为强力突破中心城区建设,全该市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加快太白湖新区开发建设步伐,同步推进东部科技新城、济北新区、西部运河商贸物流区和老城区重点片区开发。104个重点城建项目完成投资94.5亿元,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4.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17万;省运会系列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确保年底前通过省里验收。
为加速组群城市融合发展,全面启动“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济兖邹曲嘉五大板块融合。滨湖大道济宁至鱼台段提前通车,济徐高速济宁至鱼台段开工建设;启动了总投资173亿元的39个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开通了都市区大公交,“同城效应”进一步显现。
为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力度,市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支持奖励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的建设用地出让金净收益、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污水垃圾处理费等税费全部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
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管理,实施了“城市绿荫行动”和城区道路提升、背街小巷治理、公共交通畅通等工程,城市功能和形象进一步改善。
文化:品牌带动战略
为充分发挥独特文化资源优势,今年以来,全市强力推进曲阜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制定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曲阜文化发展。目前已启动50多个重大文化项目,全力打造儒家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总投资8.73亿元的孔孟文化遗产地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全面启动,孔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规划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济宁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成立了济宁演艺集团、报业传媒集团,理顺了文化行政与文化综合执法、广播电视管理体制;156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广播电视在“村村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户户通”。
为强力突破文化产业,全市着力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国开行与市政府达成198亿元的曲阜片区大遗址保护开发性贷款协议,而投资100亿元的尼山圣境、35亿元的东方文博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前3季度,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70.6亿元、增长15.1%。
生态:节能环保
为抓好节能降耗,全市实施千户企业改造提升工程,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强力淘汰落后产能,深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今年上半年,万元GDP能耗降低4.54%,降幅高于省下达控制目标0.84个百分点。
为推进环保治污,全市把保证南水北调东线安全输水作为政治任务,不断完善“治用保防控”流域治污体系,南水北调119个治污项目全部竣工,13个省控考核断面全部达标,主要河流入湖水质达到三类水标准,整体水环境质量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
同时,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建设为牵动,在全市开展“大绿化行动”,实施城区绿化、山区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镇村绿化等“十大绿化会战工程”,搞好生态湿地修复和采煤塌陷地治理,形成覆盖全市域的大生态体系。今年以来,新增造林面积25.7万亩,湿地保护修复完成30万亩,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区达到5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