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济宁市梁山县城往西北行50里就到了赵堌堆村,这里就是《水浒》上说的石秀施计、杨雄杀死妻子潘巧云及丫鬟云儿的翠屏山旧址。谈起翠屏山有关人事的沧桑之变,当地人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
传说宋江义军之后,杨雄、石秀等英雄好汉的子子孙孙也曾组织起义军,他们仿效祖辈之行,劫富济贫,除暴安民,对抗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苛政。朝廷官兵进剿时,他们就在八百里水泊之中与其周旋,致使其无可奈何。但是,后来黄河向南徙道,大水消退,水泊成为一望无际的旷野,义军再无隐身之地了。这时,朝廷派大军围追堵截,他们因寡不敌众,死伤殆尽。杨雄和石秀的玄孙数人,被官兵追得从郓城逃到曹州(今菏泽)、巨野、济宁、东平等地,过东平往西跑时,才甩掉了官兵的追赶。当走到一条小路口时(现为梁山县小路口镇,当时此地人迹罕至),已是大雪纷飞的冬日。他们人马饥渴,劳顿至极,在雪窝里奄奄一息了。
这时,从东北的泰山方向刮来一阵清风,清风过后,只见一白头老妇拄着龙头拐杖、挑着担儿走过来。担儿一头系一饭篮,内只有一个窝窝头;另一头系一盛粥瓦罐,内只有一碗米粥。大家见粥饭极少,就你推我让,老妇说,都有都有,你们都吃都喝。结果,拿出那一个窝窝头,仍有一个窝窝头;喝完那一碗粥,仍有一碗粥,屡取不尽。待大家都吃饱喝足了,篮内仍有一个窝窝头,罐内仍有一碗米粥。老妇见马儿有气无力地卧在地上望她,就用龙头拐杖在雪地划了几个圈儿,这几个圈内立时长出了繁茂的青草;用龙头拐杖捣了几个坑,这几个坑马上溢满清水。一会儿,马也吃饱喝足了。义军深感老妇的大恩大德,向她连连叩头并询问其家居何方,表示日后报恩。老妇当即吟诗四句作答:自此西行七里整,有我老妇一行宫;若要寻觅无踪影,只缘宫在堌堆中。吟罢,一阵清风向西刮,却不见了老妇。
杨、石数人按老妇诗中所说,骑马往西大约走了七里,果有一堌堆高耸。见堌堆西有几十户人家,就去打听这堌堆的奥秘。这几十户人家均系赵姓,听他们说,这里原是一座山,名叫翠屏,是泰山的一个支脉,山下还有泰山老奶奶的一个庙,后经多次黄河泛滥,泥沙淤积,这山和庙就被掩埋地下,变成现在这样一个堌堆。义军们一听,忙把路逢老妪及其诗作都讲给他们听了。他们认为,这里梁山义军颇多,不但深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而且感动得泰山老奶奶也搭救他们,于是就掩护这幸存的义军数人脱离了险境,到遥远的安全地带去了。之后,众乡民鉴于泰山老奶奶显灵,就联络起来,募捐集资,在堌堆之南修了一座泰山行宫———奶奶庙,并起村名曰:赵堌堆村。
如今,这赵堌堆村坐落在巍峨的黄河大坝北侧,人丁兴旺,房舍整齐,村树成荫,一片繁荣和平景象。但却见不到那山坡层层的翠屏山及其上边的古墓、丛林。文革前,奶奶庙尚存,庙前还立着一块刻有《翠屏山碑记》的石碑,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奶奶庙庙会,前来赶会的人络绎不绝,成千上万。现在这庙和碑已没了形迹,也不见赶庙会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