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孔子诞辰2564年。9月28日,第30届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今年孔子文化节的主题是“文化凝聚正能量,同心共筑中国梦”,除了开幕式暨第八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祭孔大典,以及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暨2013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仪式等三大主题活动外,还将举办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将本届孔子文化节办成质量上乘、形式简新、群众满意的文化盛宴。(《大众日报》9月29日)
闻弦歌而知雅意。孔子文化节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对“郁郁乎文哉”的文明盛象的具体呈现。作为立足世界的一张名片,孔子文化节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化范畴,成为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因素协和融汇的价值共同体。从最初的“孔子诞辰故里游”到今天的“孔子文化节”,变化的不只是名称,更是不断饱满的文化内涵和不断厚植的文化积淀。孔子文化节释放出的文化正能量,见证并涵养着这个不平凡的时代。
相对于政治、经济推动社会发展的显性力量而言,文化对于社会推动的作用是隐性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拓展、深化,绵延着维系民族和国家协和共与的精神向心力。在社会的转型期,在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在时而波澜壮阔时而静水深流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温润涵养,都在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一支,以孔子“仁”“礼”文化为根基的儒学文化金声玉振,影响力显然已经超越了传统儒学文化圈的地理范畴,在世界文明的光谱中璀璨夺目。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一种可以自由超越民族和国家边界的价值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孔子教育奖”与孔子文化节的交相辉映,显然印证了这个观点。作为致力于不断扩展文化传播广度与深度的先行者,孔子的这种精神如今已经超出国界,走向“大同”。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的三个获得者,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国际践行者的代表,他们致力于提高普通民众尤其是低层民众知识文化素养、厚植文化财富的实践,无疑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产生共鸣。而一以贯之的文化传道和文明涵养,无疑是文化传承和文明延续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不仅体现在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上面,更体现在世界范围内“协和大同”的文化涵养上。
文化多样化、多元化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多样性的文化表层现象下面,是文化传承文明、涵养文明的共性。多样性呈现、多元化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自由竞流中交汇融合,应当是文化乃至文明发展的不能偏废的价值立足点。从这个意义上将,基于文化差异性和竞争性基础上的所谓“文明冲突”,倒不如“摩荡中的融溶和合”来得确切些。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正是文化可以进行优势互补、融汇和合的前提。文化发展和文明传承也需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承认并尊重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自由竞争,健康发展,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在差异中互补,在摩荡中融合,在借鉴中发展,各美其美,尽善尽美,大美与共,应该是文化传承和文明发展的共同价值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