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中秋带给人们绵绵的温情,香浓的月饼是人们喜爱的传统节日美食,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月饼也象征着团圆和睦。据说月饼初为宫廷食品,后来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时至今日,月饼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月饼的制作也被现代化的新兴技术浪潮所淹没。但是,手工制作的月饼传承着月饼的原汁原味,更能体现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济宁古运河畔,有一家百年老字号,他们以传统工艺,手工制作的月饼,在济宁人的记忆中留着美好的回味,名贯古今。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记者走入这家百年老字号,探究手工月饼的传统制作工艺。
这家清真食品店是传统的前店后厂经营模式。穿过前面热闹的店铺,记者走进了一个浓香扑鼻的月饼制作作坊。几位糕点师傅围坐在一张几米长的大案板旁边忙碌,他们有的揪面团,有的揉面,有的添馅做饼。这家糕点店第五代传人马勇告诉记者:月饼,从选料、调馅、揪面团、包馅、压花、焙烤到出炉,需要经过十几道程序。每一道制作工艺都可能影响月饼的外形和口感。我发现,师傅们把揉好的面团擀成一张直径十公分大小的厚饼,放在掌心,填入馅料,聚拢成一个圆球状,掐掉多余的面,一个月饼半成品便做好了,然后放在电子秤上称重,以便保持月饼分量的一致。接下来把这个填满馅料的圆球放在案板上一压,在他们灵巧的手下,一个圆圆的月饼出现了,我惊叹他们对月饼形状的精确把握,真是熟能生巧,压出的月饼在我看来真是像模子做出来的一样规整。整齐摆放在铁盒中的月饼在没进炉焙烤前,还要进行化妆,一位师傅拿着沾有食用色的筷子,在每个月饼的中心,轻轻点上一个红色的印记,月饼们立刻像眉心点上红点儿的孩童,变得活泼可爱了许多。这种简单的装饰是我国北方民间传统的装饰节庆食物的方法,醒目的中国红象征着喜庆与希望。月饼的焙烤对温度和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慢慢的烘焙下,月饼中的面粉、食盐、砂糖、果仁等悄悄升华出它们最佳的口感,经过特殊工艺和的面在经过焙烤后,变成薄如蝉翼的一层层面皮,所以酥软可口。马勇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没有华丽的包装,而在口味和选料上极为严格,不然也不会传承百年而兴盛不衰。
在商贾云集,南北荟萃的运河之都,众多的传统美食延续着它们原有的美味,在突飞猛进的新时代面前,古老的民俗文化始终浸透着人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