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如林、张宪昌在《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中提及:互联网全方位、立体型、双向地延伸着人的所有感官,由此,人类重归“亲自接触”的口语传播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必须在对话和交流的土壤中才能获得真正成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撑,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可能获得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而这仅仅是个前提。不能忽略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的民众能否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对话优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理论上的可能,变为现实中的实践,还需要我们立足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络时代传播的土壤,并深入探索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
(摘自《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