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历史本身就是一种遗憾。
然而尽管如此,当我们就是这遗憾的亲历者,或者是制造者,发自内心的愧疚,有时真的难以诉说。
这就是山东省曲阜师范学校百年史———一部不可能再有人撰写的史书,学校已经全建制并入济宁学院,更名为济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2005年百年校庆,我们编写校史,竟然就遗漏了这样一位学校百年历史中的重量级人物:1936年考入兖州滋阳简易乡村师范(1934年山东省第四乡村师范改名为滋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离校的老校友,被宁夏自治区政府称之为“国宝”,被贺龙元帅誉为“用小米黑豆喂大的艺术家”,中国现当代著名戏剧艺术家董小吾。
如果说到他的女儿歌唱演员苏小明(苏小明随母姓),相信知道的人会很多;然而如果哼唱起“数九寒冬下大雪,天气虽冷心里热”这个唱段。相信大家更会肃然起敬。因为正是董小吾当年也许是不经意的一笔,但却深度描绘出华夏民族,一个时代的心绪情怀。尽管大地已经深深陷入危亡深渊,神州大地仿佛数九寒冬、大雪压顶,但中华儿女激情澎湃,顽强奋起,心里依然燃烧着一团熊熊的复仇烈火。之所以后来被人经久不息地传唱,绝不是因为优美的旋律和词语,更感人的是其中那厚重的文化内蕴。
一
2009年的春天,我们专程到北京,拜见原文化部代部长,著名诗人、文学家贺敬之,听他介绍说,还有一位现当代文学史上极有成就的作家、戏剧家,也是他的老战友、老校友,叫董小吾,应该引起校史研究的注意。不过他现在定居宁夏,说这话的时候,贺老眯起眼睛,好像在做遥远的眺望。他说当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兖州四乡师的同学好几个,我是九级二班的,董小吾是八级二班的。其中有一个同学叫张云龙,是七级的,后来曾出任过北京市的秘书长,已经去世好多年了。
回到学校后,我立刻从网络里和济宁地方史籍中寻找董小吾的线索,甚至是向他的家乡鱼台县打电话询问,查找有关他的情况。才知道,尽管他在文学界声望卓著,地方上好像也很为之骄傲,将他和乔羽、李贯通并称为当代济宁文化名人,或许于家乡联系不多的原因,关于他的生平基本是语焉不详;加上文学界对他的研究至今没有展开,所以一直到今天,也只能是大体的了解。
董小吾,原名叫董慎吾,1920年出生于鱼台县谷亭镇和平村,1936年考入滋阳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岁末,日寇入侵山东,全省师范紧急南迁办学,尚未毕业的董小吾等人没有随学校西走信阳、武昌、入川,而是和几个同学流亡至南京,流落于难民收容所,亲身经历了残酷的“南京大屠杀”。1938年4月从南京逃出以后,终于辗转至四川绵阳重新进入已经改名的母校“国立六中”。1938年8月,他和几个同学一起,翻山越岭北下西安,然后辗转至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创作《百团大战组歌》7首,加入抗战宣传行列。编写秧歌剧、歌词等影响巨大。
1947年,任晋绥军区战斗剧社“土改宣传队”队长的董小吾,有感于抗日英雄刘胡兰的感人事迹,与魏风、刘莲池、严寄州等人一起,并由他首任导演创作歌剧《刘胡兰》,一举奠定他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解放以后,1952年任总政歌舞团团长,几乎出访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并执导了《翠玉鸟》等多部话剧,创作的歌曲《伟大领袖毛泽东》,风靡一时。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十年动乱结束之后,他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被聘为文化顾问,组织编导了《西安事变》《救救她》等数十部戏剧。其中1979年导演的第一部回族“花儿”歌舞剧《曼苏尔》,成为宁夏历史上第一个进京演出的剧目,并获得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会演优秀节目。以其卓越的历史贡献和高尚人格精神,深受宁夏人的喜爱。被尊为宁夏的“国宝”。
二
虽然五个女儿有四个身居国外,只有身为法国国籍的小女儿苏小明至今在国内乐坛打拼,但已跃米寿的董老,仍“不愿回北京养老”,决心要在宁夏度过知遇温馨的晚年时光。
2009年国庆节期间,我终于联系到了远在宁夏的董老,电话打过去之后,一听山东口音,便知是他接的电话,从声音上感觉到,老人家的身体尚好。只是因为耳背,无法听清我的话,便大声喊过保姆,让他接电话。当保姆告诉他,这是从山东老家母校去的电话。老人家立刻说道:我马上戴上耳机,让我自己来接电话。
电话中,当我简要把学校的情况介绍之后,他立刻声音变得很大,很急迫地告诉我:我也知道学校现在合并改编的事,历史上就合并过好多次了。前些年,我曾经回母校看过两次,一次是1980年,那时到那一看,学校的校园成了一个酒厂,但原来的一些老房子还在,我还在原来的教室前照了像; 第二次是1996年,这一次,学校的老屋子都拆光了,当年的四乡师连一点影子也找不到了。
他好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所以,不等我回话,便又大声说道:我很怀念自己的母校。因为我们这些到延安参加革命的学生,都是受了当时学校追求光明风气的影响,尤其是进步老师的教育才走的,那时学校里的抗日情绪很高,国家要亡了,学生们都很想革命。
他稍稍喘了口气,继续说道:历史教员廉立之老师(泗水县人,后为山东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对我们帮助最大,我和贺敬之等人最后从四川的学校上西安,再到延安,就是在他的鼓励下成行的。所以,1953年我率领总政歌舞团到济南演出,还专门邀请他观看演出。好多事情我都没忘。他一口气,竟然向我说了那么多的话。
我刚想开口,向他发出回母校探望的邀请,他立刻又说道:好多年前,曾经在诗集中专门写过母校。他让我拿笔记一下,他没有说题目,便直接一句句地吟诵起来:“滋山泗水两相望,贫苦学子歌一堂。乡师暗铺革命路,通向延安有桥梁”。说完不知为什么,停了一会儿,他挂断了电话。
我握着话筒,一时间愣在那里。过了一会,我决定不再回电话了,一个89岁的老人,猛然回忆起当年的母校生活,也许真的情难自禁,不忍闻乡音,老来心更痛。我应该理解。
所以,就让我们连同歉疚一起,默默的存在心里吧!真情的祝福他,董小吾,一个校史中不该遗忘的艺术家、老校友。
然而尽管如此,当我们就是这遗憾的亲历者,或者是制造者,发自内心的愧疚,有时真的难以诉说。
这就是山东省曲阜师范学校百年史———一部不可能再有人撰写的史书,学校已经全建制并入济宁学院,更名为济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2005年百年校庆,我们编写校史,竟然就遗漏了这样一位学校百年历史中的重量级人物:1936年考入兖州滋阳简易乡村师范(1934年山东省第四乡村师范改名为滋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离校的老校友,被宁夏自治区政府称之为“国宝”,被贺龙元帅誉为“用小米黑豆喂大的艺术家”,中国现当代著名戏剧艺术家董小吾。
如果说到他的女儿歌唱演员苏小明(苏小明随母姓),相信知道的人会很多;然而如果哼唱起“数九寒冬下大雪,天气虽冷心里热”这个唱段。相信大家更会肃然起敬。因为正是董小吾当年也许是不经意的一笔,但却深度描绘出华夏民族,一个时代的心绪情怀。尽管大地已经深深陷入危亡深渊,神州大地仿佛数九寒冬、大雪压顶,但中华儿女激情澎湃,顽强奋起,心里依然燃烧着一团熊熊的复仇烈火。之所以后来被人经久不息地传唱,绝不是因为优美的旋律和词语,更感人的是其中那厚重的文化内蕴。
一
2009年的春天,我们专程到北京,拜见原文化部代部长,著名诗人、文学家贺敬之,听他介绍说,还有一位现当代文学史上极有成就的作家、戏剧家,也是他的老战友、老校友,叫董小吾,应该引起校史研究的注意。不过他现在定居宁夏,说这话的时候,贺老眯起眼睛,好像在做遥远的眺望。他说当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兖州四乡师的同学好几个,我是九级二班的,董小吾是八级二班的。其中有一个同学叫张云龙,是七级的,后来曾出任过北京市的秘书长,已经去世好多年了。
回到学校后,我立刻从网络里和济宁地方史籍中寻找董小吾的线索,甚至是向他的家乡鱼台县打电话询问,查找有关他的情况。才知道,尽管他在文学界声望卓著,地方上好像也很为之骄傲,将他和乔羽、李贯通并称为当代济宁文化名人,或许于家乡联系不多的原因,关于他的生平基本是语焉不详;加上文学界对他的研究至今没有展开,所以一直到今天,也只能是大体的了解。
董小吾,原名叫董慎吾,1920年出生于鱼台县谷亭镇和平村,1936年考入滋阳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岁末,日寇入侵山东,全省师范紧急南迁办学,尚未毕业的董小吾等人没有随学校西走信阳、武昌、入川,而是和几个同学流亡至南京,流落于难民收容所,亲身经历了残酷的“南京大屠杀”。1938年4月从南京逃出以后,终于辗转至四川绵阳重新进入已经改名的母校“国立六中”。1938年8月,他和几个同学一起,翻山越岭北下西安,然后辗转至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创作《百团大战组歌》7首,加入抗战宣传行列。编写秧歌剧、歌词等影响巨大。
1947年,任晋绥军区战斗剧社“土改宣传队”队长的董小吾,有感于抗日英雄刘胡兰的感人事迹,与魏风、刘莲池、严寄州等人一起,并由他首任导演创作歌剧《刘胡兰》,一举奠定他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解放以后,1952年任总政歌舞团团长,几乎出访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并执导了《翠玉鸟》等多部话剧,创作的歌曲《伟大领袖毛泽东》,风靡一时。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十年动乱结束之后,他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被聘为文化顾问,组织编导了《西安事变》《救救她》等数十部戏剧。其中1979年导演的第一部回族“花儿”歌舞剧《曼苏尔》,成为宁夏历史上第一个进京演出的剧目,并获得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会演优秀节目。以其卓越的历史贡献和高尚人格精神,深受宁夏人的喜爱。被尊为宁夏的“国宝”。
二
虽然五个女儿有四个身居国外,只有身为法国国籍的小女儿苏小明至今在国内乐坛打拼,但已跃米寿的董老,仍“不愿回北京养老”,决心要在宁夏度过知遇温馨的晚年时光。
2009年国庆节期间,我终于联系到了远在宁夏的董老,电话打过去之后,一听山东口音,便知是他接的电话,从声音上感觉到,老人家的身体尚好。只是因为耳背,无法听清我的话,便大声喊过保姆,让他接电话。当保姆告诉他,这是从山东老家母校去的电话。老人家立刻说道:我马上戴上耳机,让我自己来接电话。
电话中,当我简要把学校的情况介绍之后,他立刻声音变得很大,很急迫地告诉我:我也知道学校现在合并改编的事,历史上就合并过好多次了。前些年,我曾经回母校看过两次,一次是1980年,那时到那一看,学校的校园成了一个酒厂,但原来的一些老房子还在,我还在原来的教室前照了像; 第二次是1996年,这一次,学校的老屋子都拆光了,当年的四乡师连一点影子也找不到了。
他好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所以,不等我回话,便又大声说道:我很怀念自己的母校。因为我们这些到延安参加革命的学生,都是受了当时学校追求光明风气的影响,尤其是进步老师的教育才走的,那时学校里的抗日情绪很高,国家要亡了,学生们都很想革命。
他稍稍喘了口气,继续说道:历史教员廉立之老师(泗水县人,后为山东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对我们帮助最大,我和贺敬之等人最后从四川的学校上西安,再到延安,就是在他的鼓励下成行的。所以,1953年我率领总政歌舞团到济南演出,还专门邀请他观看演出。好多事情我都没忘。他一口气,竟然向我说了那么多的话。
我刚想开口,向他发出回母校探望的邀请,他立刻又说道:好多年前,曾经在诗集中专门写过母校。他让我拿笔记一下,他没有说题目,便直接一句句地吟诵起来:“滋山泗水两相望,贫苦学子歌一堂。乡师暗铺革命路,通向延安有桥梁”。说完不知为什么,停了一会儿,他挂断了电话。
我握着话筒,一时间愣在那里。过了一会,我决定不再回电话了,一个89岁的老人,猛然回忆起当年的母校生活,也许真的情难自禁,不忍闻乡音,老来心更痛。我应该理解。
所以,就让我们连同歉疚一起,默默的存在心里吧!真情的祝福他,董小吾,一个校史中不该遗忘的艺术家、老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