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庄,因接驾康熙皇帝而得名,称为“接驾庄”,后更名为“接庄”。
接庄一名的来历,缘于接庄宋楼村的宋氏家族。元朝末年,名世硕儒宋家始祖宋长,因兵变不愿做官,从北而南携眷来到济宁城东南定居,也就是现在的宋楼村。后明朝建立,明太祖定鼎金陵后,广征中原贤士,曾三次下玺书聘请仍不愿入仕,过着隐逸自乐的生活。他精黄老导养之术,后终为一代高士。圣人云,学而优则仕,他的后代却不完全像他那样,在明朝做官的颇多。宋五世祖宋祥官居明河涧知府等职,其子宋清字北塘为太学生,其后人宋国卿又被诰封为朝列大夫,宋锦任明兵部侍郎副指挥,有皇帝亲赐的“赐命光统”大印,掌管着全国的兵权……以上所述,在宋氏族谱和“文化大革命”出土的明诰封朝列大夫荩明宋公墓志铭以及后发现的宋锦“赐命光统”碑上均有详细记载。
宋家在明朝可说是家大业大、名声显赫。据宋凤林家珍藏的两箱子庙户契约文史资料考证,宋氏六代祖宋北塘在明朝中期,名扬全国。从祖居至京都他建有九十九座庙,九十九眼井。可使其家人到京都来来往往不用住别家的店、不吃别人的水。在祖居村北的大坑偏东,宋北塘建起了玉皇庙、火神庙、娘娘庙、阴魂殿、宋氏宗祠。他建的娘娘庙顶上绿瓦嶙峋,哈巴狗子张嘴兽,金碧辉煌,古色古香,雄伟壮观。宋家庙有大殿、厢房、二善门组成四合院。院门两旁用绿釉烧成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盆口大字。此门两端西头是鼓楼,东头是钟楼。大殿走廊下焚香的巨鼎约一吨重。钟楼悬的时钟约二吨重。二善门前偏东的龟驮碑,宽一米许厚三十多公分,高略五米,碑额雕刻着透龙二龙戏珠,下面中间镌刻着“皇明”二字。碑身正面镌刻着万历贰拾贰年几个盆口大字的楷书字。娘娘庙大殿内东西山是用泥雕塑的泰山形状;盘山路、中天门、南天门、五大夫老松、玉皇庙、望月台、观日峰及跪着烧香叩头求福祷告的善男信女,樵夫挑着柴禾下山等等景物蔚为壮观,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据说建庙工程浩大,历时十二年之久,投资巨大,现折算成人民币达3亿元之多。
为何康熙皇帝亲访宋氏家族?只因当时大多汉人对满清入关当皇帝不满,反清复明呼声仍高,加之宋家在明朝任高官的居多,名声显赫,流传古今。清康熙爷久闻宋氏家族大名,为防反清,于康熙三十年春,借南巡下江南机会,特慕名顺路来济御驾亲访宋氏仙人。宋十世孙宋玺等族人奉旨接驾于宋氏宗祠。当康熙御悉昔日宋氏家族史绩裴然,现族人又拥戴清王朝时,大加赞赏,遂挥御毫赐题“相卜国桢”四个大字,意为经过相卜知宋家后代定还能出一大批国家栋梁,以示对宋家的褒奖、安抚和期待。随后康熙爷在题字的左上方加盖了 “寿命与天,即寿永昌”玺印。此后,接驾地的祖居之乡便更名为“接驾庄乡”,自此乡名大扬,广传四方。接庄是接驾庄的简称。
康熙爷的亲访,使宋氏族人顿感皇恩浩荡。为表忠君之志,让后人永沐皇恩,铭记光彩历史,十世祖宋玺与族人商议,想出了修祖谱、排辈份、续“世序”的好办法,让后人永记这段历史。由十世主宋玺提议,精选了 “心志连怀廷,永学彦凤德”为首定世序,意为“宋家的志向连着朝廷,永远学习娘娘的德行”。尔后,又有十七世主宋学云续“文元玉福广,肇继遵贵祥”接之。文元玉福广,意为有了文化才能福广。肇继遵贵祥意为只有遵循以前的做法才能富贵吉祥。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接庄镇接庄村,宋氏宗族已传了二十几代。“德”字辈算是最高龄的了,到2008年,年龄最大的已八十多岁。“文”字辈,“元”字辈、“玉”字辈的到处都是,“福”字辈的才刚刚传入,最小的今年才两岁。为防世序中断、起名称位紊乱,在现已八十多岁高龄的宋二十世孙宋德行的发起下,又组织族人历时十二年,于2004年月11月再次修成祖谱,并续“世序”为“成名光耀祖,兴业振家倡;信贞传培代,忠孝仁义长”。据宋家人介绍,这二十个字至少要用到二十六世纪。
现在的接庄镇已成为济宁东城区经济发展重镇,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济宁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