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水文化?从广义方面说,水文化是人类认识水、使用管理水的过程中创造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成果的总和。包括对水的认识和水的理念,用水管水形成的制度、规范和民俗,写水画水的文艺作品,管水造水所建的水利工程等。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水文化,在于调节人们与水的关系,调节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的科学和谐发展。
水文化是我国的母体文化
地球百分之七十的面积是水。水是万物之源,有了水才有人类。人赖水而生存,赖水而发展。早期的人类傍水而居,或渔猎,或稼穑,都是靠水而生存。人类在与水的关系中,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催生了社会文明。如世界的四大文明: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中东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理斯河)文明,印度的恒河文明,我国的黄河下游文明,是人类的早期文明,都是因水而产生的。
中国的水文化有个特点,就是对水的敬畏和崇拜,具体说,就是对龙的崇拜。先民们不知道水是哪里来的,就认为是法力无边的“龙”管着水,操纵着电闪雷鸣,行云下雨,地上波涛滚滚的江河,认为是地上的“龙”。由于对龙的崇拜,发展成为龙图腾崇拜。我们也自称是“龙”的传人。围绕“龙”的美丽的传说,中华民族进行各式各样的创造,形成了丰富的龙文化。
有人说,华夏文明是洪水催生的。约公元前2200年前后,黄河下游发生了特大洪水,治水英雄大禹改变其父治水的方法,“禹疏九河”,既疏浚九条河导水入海。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联合其他部落,逐渐形成公共权力中心(即国家的雏形),从而统一了天下,诞生了夏王朝,把社会组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文化是从水文化开始的,还表现在先哲先民们观察水受到启迪所进行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思考,思考后形成了哲学观点、价值观和社会观点。由于这些思想观点与水有关系,可直接称谓水文化。从水文化的视角逐渐地拓展、延伸、升华,成为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所以说,其他文化都与水文化有联系。
以水为师感悟人生哲理
以水为师,即把水当作老师,从水这位老师那里受到的教诲、启发,再感悟人生哲理,从而确立对人生的态度,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几千年前,古代哲学家老子通过反复观察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其意思是,有道德的上善之人如水一样,它滋养了万物而不与其争利,有功于万物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这种品德接近至高无尚的“道”。道是老子的哲学概念,内涵博大精深,用老子的“道”指导的治国之道,修身之道,便是要求统治者效法天道,无私无欲、公正公平、善待百姓、善待万物、谦下不争,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等。这就是老子的社会观。老子以水而喻,并升华为哲学高度,有人说,这样水就变成了“哲学之水”。老子的“上善若水”,便叫人体会到水的意境:简单、深邃、丰富、坚韧。把水的不争、处下、无我、柔顺、奋进、宽容、平静、随和等特性全部涵盖其中,人如能做到像水一样,必然能无往而不胜。
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在河边看到波涛滚滚的河水,不胜感慨地喊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对时间发出的咏叹!时光易逝,要惜时如金,学习、敬事;河水日夜奔流,我们要自强不息!
孔子把智者与水相比,仁者与山相比,留下了那个千古名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像水一样柔和欢快。灵变顺通、刚柔有道等特性,智者能够在睿智变易中怡然自乐,似水一样顺势而变,勇往直前。
孔子以鲁桓公庙中的“虚刚欹、中则正、满则覆”的欹器来说明人生哲理。这个欹器无水时则歪,注入适度的水则正,水过满又歪,孔子以此说明过犹不及的道理,从而来阐释他中庸之道的思想。
子贡问老师孔子为什么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时,孔子从九个方面讲了观水之理:“夫水,遍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道,似义;其??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其大意是:水以滋养万物为己任,似德;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律,似义;运动而不混乱,似道;赴百仞之谷而不惧,似勇;水面准平,似法;深入细微,似察;具有自洁能力,似善;经千万曲折必向东流去,似志。由于此,见水必须观察和观赏。这里孔子把水人格化,人与水比德,人要学习水的高尚品德,学习水的奉献精神。
其他先哲:墨子、孟子、荀子、管子等,都有过观察水而感悟人生哲理。
水与城市建设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心,也往往是这一地方政治中心。古今中外,凡城市建设都与水联系在一起(个别军事重镇除外),或临江滨河,或傍湖靠海,是水给城市灵气,给城市魅力。靠水支撑起城市的文脉,文脉是城市的灵魂。因此,有人说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都是在大河的哺育下发祥的,在水的滋润下发展繁荣的。当今世界的大都市,也是依水而建,依水而兴的;波光粼粼的泰晤士河孕育了伦敦城,并使之发展壮大;风光美丽的塞纳河给法国巴黎带来无尽的繁华;清波荡漾的罗纳河横贯日内瓦市,两岸风光旖旎;波涛滚滚的多瑙河穿过维也纳市区,如闪光银练多彩多姿。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江河纵横。一条条江河似蜿蜒游动的银龙,两岸的城市恰似镶嵌在银龙两边的璀璨明珠,在装点着祖国大地。打开中国地图,沿江、沿河、沿海的一座座秀丽名城跃然纸上,大家耳熟能详,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自然江河如上述情况,人工开凿的河流亦如此。如京杭大运河,漕运商运开通后,便催孕出许多运河名镇名城:北京、天津、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无锡、苏州、杭州等。这些城市,在古代是靠运河而崛起,靠运河而发展,靠运河而繁荣的。
历史上有些名城镇,因河而兴,也因无水而衰。如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城,据载当年很繁华,后因无水,这个城也就泯灭了。山东运河上的几个名镇,如南旺、袁口、张秋、临清等,也因运河无水而随之衰落,失去当年的繁盛景象。
城市的灵气源于水。现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注意人们的亲水性,千方百计创造城内河流,做好水的文章,用水美化城市,活化城市,提升城市的品位和观赏价值。
治水与治国的关系
纵观中国的历史,历朝历代,都重视治水,“治水者治天下”,治水与治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治水于治国的重要性。古代的一些政治家、思想家都认识到这一点。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而“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管子·度地篇》)孟子赞扬大禹“禹疏九河”入海,“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司马迁《史记》中说:“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政治家贾让认为治水是“富国安民、兴利除害”之上策。司马迁称秦建都江堰的作用“得其利以并天下”。京杭运河开通后,史书称“实国家无穷之利”,明代工部尚书宋礼说“治河道运道,为国家经久计”。此种议论颇多,不再多说,仅就上述几例,亦能说明治水于治国的重要性。
二、治水,特别是开发运河直接的原因往往是军事的需要。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便开凿邗沟以沟通长江和淮河水系,之后,为与北方晋国争霸,开菏水以沟通泗水与济水。战国时期,其诸侯列国出于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开发运河,使水运交通扩展到各个流域。秦国为攻打吞并楚国,在四川修建都江堰,作物资方面的战略准备。为统一岭南,而修了灵渠,沟通珠江与长江水系。汉代,为北征匈奴,大力发展中原至北方的运河;三国时期的曹操为北征乌桓,开凿了白沟、平渠等河流;隋文帝为平定江淮,开凿疏浚山阳渎,隋炀帝为辽东高丽之战,开挖永济渠;明代永乐年间为建都北京和辽东的军需,大规模地疏浚运河。这些事例说明开凿疏浚运河与军事的关系,在早期往往军事需要是直接的原因,但是开发运河最终目的是为皇朝政治服务,是维护皇朝的稳定与统一。
三、围绕皇朝的政治中心开发运河。自秦汉至隋唐,都建都于渭水流域和黄河流域,如长安,为什么成为十三朝古都,因为有渭河、涝河等八条河和围绕京畿开挖的河渠,形成河渠纵横、四通八达的水运系统。北宋时政治中心东移到汴京 (今开封)随之开挖疏浚汴水、金水河、五丈河等四条河,形成四水贯都的水上交通网。元明清三代,政治中心北移至北京,根据京都需要,改变京杭运河原以洛阳为中心的线路,使其南北直线贯通,把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的经济中心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南北数千里交通大动脉,为明、清二代的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河流,特别是运河成为历代皇朝的经济交通大动脉。各个封建王朝治水方面,除灌溉农田外,主要是漕运,供应京都军需民用的粮食及物资等,史书讲,“军国大事,漕运唯先”,“漕运者,盖国家之大计也。”清康熙帝在执政时,把三蕃、河务、漕运视为朝政三件大事,亲笔书写挂于宫柱,以示铭记。明清二代,京都每年所需约400万石粮食,数以万计的茶、糖、水果等及建筑紫禁城用的竹、木、砖、瓦等都是靠运河运往北京,使京都军需民用得到宽裕供应。有人说“运河兴,国势昌,运河衰,国势亡”,在明清二代,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请看当代,党和政府组织数以万计的治水大军,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区,他们以惊人的智慧和高科技手段,在调水、改水、管水、用水等方面创造出盘山河流红旗渠、黄河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人间奇迹,在发电、航运、灌溉、民生饮用、生态环境等方面浇灌出人民群众的幸福之花。水,正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环境的优美、文化的繁荣发挥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水利工程文化
为了利用水、改造水、管理水,让水更有效的为人类服务,在江、河、湖、海等有水的地方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既展现了当代的技术水平,以彰显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丰富的水文化。
说到水利工程,在古代,首先想到的是都江堰和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在当代,就是三峡工程。
都江堰,是二千三百年前,以蜀郡太守李冰为代表的科技人员,通过鱼嘴分水堤、宝瓶口、飞沙堰等工程,采取无坝引水的方式,把滔滔的岷江水引向川西平原,浇灌千万亩良田。二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很好的作用,这是世界唯一的二千多年一直为人民造福的水利工程。
山东南旺水利枢纽工程,是采取农民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从大汶河调水至南旺,通过鱼嘴自动南北分水,又设马场湖、南旺、蜀山、马踏、安山五湖(五个水柜)蓄水,建闸调节水,使运河“水脊”南旺段河水充足,保证明清二代航船畅通,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唯一的交通大动脉。
在水利史上,都江堰与南旺水利枢纽工程是最璀璨最亮丽的两颗巨星,是人类创造的奇迹,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
当今的三峡工程,巍巍峨峨,矗立在长江西陵峡中游。“高峡出平湖”,实现几代人的愿望。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在蓄水、航运、调洪、泄洪、发电、船闸等十四个方面都居世界之最,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向世人昭示中国的技术能力,它是中国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座世纪丰碑。
水利工程还有闸坝等。闸是一种用闸门控制水流的人工建筑物。闸以结构分,有单闸、复闸;以作用分,有跨河闸 (节制闸)、积水闸(进水闸)、减水闸 (分水闸)、隘闸 (限制船宽的闸);以物料分,有石闸、木闸等。单闸起源于秦代,秦修灵渠就是建的单闸,也叫斗门,利用斗门,船可以翻山越岭。京杭运河多闸,特别是山东运河,因地势高低不平,需用闸控制调节水量才能行船。据记载,山东运河建闸72座,称闸河。济宁运河建闸36座,城区内建天井闸、任城闸、草桥闸、石佛闸四座。建闸需用技术,用闸、管闸有专业人员、专门制度和方法,形成了具有特别风情的闸文化。
坝,在我国古代又叫堰、埭、?等,拦河筑坝可以代闸。小船过坝用人力拖拽,大船过坝两岸设绞关,用人力或畜力推转盘坝。元以后多改用闸。元明清时期北京有著名的阜通七坝、淮安五坝。山东运河有著名的三坝:兖州泗河上的金口坝、汶河上?城坝和戴村坝。通过这三个坝,分别引泗水入府河,引汶水入小?河、小汶河,再经府河?河小汶河入运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水(汶、泗、?、府四河)济运工程。
这些工程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包涵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像一部史书,记载着人类战胜自然的艰难历程和巨大成功,它还像美妙的乐章,赞美和讴歌科学技术的力量,赞美技术的巧妙和劳动的光荣,它是历史的画卷,文明的纽带,是水文化丰富的灿烂的篇章。
从水文化的视角审视水
要树立正确的水的理念,提高对水的认识。从水文化的要求出发,要善待水,善待湿地,善待河流湖泊。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要防治水的污染,保护优美的水环境。
要注重水制度性的文化。对古代有之的水的律令条文,要认真分析研究,剔除其糟粕,吸收那些优秀的对今天有用的东西。在实施水法的过程中,要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高度重视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尊重和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
在治水的实践中,做好水的文章。以水文化为指导,去规划和实施水利建设,重点抓好水资源建设,构筑安全的供水体系,抓好工程水利建设,构筑安全的防洪体系,抓好民生水利建设,构筑广大农村水的服务体系,抓好生态水利建设,构筑人水和谐的水环境体系。
“亲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创造亲水环境,形成人与水可以接触的休闲娱乐空间,也就是创造安全舒适的水边环境,应当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今后的水利建设中,特别是城市建设中应当把“亲水”设施当成一重要的目标。
弘 扬水文化,要 保 护和利用好 水利 文物 ,如南旺水利枢纽工程遗迹、戴村坝、金口坝等,以期今人参观后,能提高民族自尊心,激励奋斗不息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水文化,以水为师,像水那样做事,像水那样做人……
(作者为济宁市政协原副主席)#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