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婆是作者塑造很成功的女性形象,虽然对于塑造的王婆形象实在无法喜欢,她既不青春靓丽,也不英勇豪侠,但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产生的“蝴蝶效应”委实不小。虽然王婆缺失相貌描写,但无需通过相貌就可以看到跃跃欲试跳出纸面,意欲与读者进行心与心交流的王婆。
在“年老无力”惯性思维的支配下,年老者是无害的。但王婆轻而易举的推翻这一惯性思维,给众多松懈的思维当头一棒。年轻女性的威胁因素在夺人的外貌,而在女性的相貌不能产生威胁时,却有更致命的隐患,一如王婆展现淋漓尽致的行止。就这么一位年老体衰、地位低下、无足轻重的弱老女性,在不小的阳谷县掀起了轩然大波,由其主导的“杂趁”搭进四条半人命———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王婆还有武松的半条人命。之所以说搭进武松的半条人命,是因为王婆断送了武都头的大好仕途,武都头的仕途生涯在王婆一事后戛然而止,使得武都头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投,最终只能落户梁山。一个无依无靠、自食其力的老年妇女,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设圈套、毁家庭、害人命,其能量之足不得不令人生畏。
王婆的成功在于其善于察言观色。潘金莲与西门庆初次交手时,王婆就已成功的瞧出些许端倪,一句“兀!谁教大官人打这屋檐边过?打得正好”,毫无犹疑地捅破西门庆和潘金莲之间朦胧的窗纸。可以说,没有王婆强力的推波助澜,就没有西门庆与潘金莲之间的神速发展;没有王婆的心狠手辣,就没有武大郎的命送黄泉;没有王婆的不法谋财之心,就没有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从梅汤到和合汤,从姜茶到宽煎叶儿茶,从“媒”到“合”,从“寒”到“渴”,“智赛隋何,机强陆贾”的王婆吊足、吊实了西门大官人的胃口,不愧是第一“风情中智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若是王婆眼色差点儿,至少能长命,而不至于落得“凌迟处死”悲惨结局。
“智赛隋何、机强陆贾”并非过誉王婆。“专一靠些‘杂趁’养口”,“为头是做媒;又会做牙婆;也会抱腰,也会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做‘马泊六’”,更是其对自身一生的浓缩。连跟知县有来往、“钱过北斗”“米烂陈仓”的西门大官人也不得不依着王婆以抱得美人归。“五件事”“十分光”环环相扣、事事相依,而这毒辣的谋计便是出自守寡的王婆。王婆卖力地撮合西门庆和潘金莲,无非是看到了西门庆背后强悍的财力,借机卷些银两到自己腰包。“有钱能使鬼推磨”,若是没钱,便不会有王婆为西门庆出谋划策;若是没钱,西门庆便不会张狂,便不会勾搭潘金莲。西门庆与潘金莲一事,媒婆不仅仅是王婆,更重要的是万能的银子。为了银子,王婆主动作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撮合山”;为了银子,王婆不惜设毒计煽动潘金莲毒死无辜的武大郎。她处处不忘邀功请赏,连提议毒死武大郎时,还念念不忘“事了时,却要重重谢我”。银子是不停旋转的陀螺,王婆爱银子也是出于生存所迫。不能否认王婆一手葬送四条人命的事实,但并不妨碍我们对王婆生存现状的认知。一位独自支撑生活的老年妇女,已失去能换来光鲜生活的美艳外表,拥有的只剩下社会刻在身上的累累斑痕。为了生存,不得不做些损德的“杂趁”,做媒婆、当牙婆、说风情、当马泊六都是为了维持生计,唯一的亲人———儿子也是多年不回家,至今不知死活。王婆为了活着而活着,就必须要有生存的物质基础———银子,个中酸楚怕是王婆自己也道不出。王婆不是生而就是王婆,其是社会不断进行打磨、抛光的杰作。如王婆般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在少数,像《三言二拍》中刘四妈、牙婆、陆婆、薛婆等。
王婆是《水浒传》绕不过的坎儿,因着王婆,我们无比清晰年老色衰、无依无靠的女性如何过活;因着王婆,我们无比清晰男权社会赠予女性的一切;因着王婆……
在“年老无力”惯性思维的支配下,年老者是无害的。但王婆轻而易举的推翻这一惯性思维,给众多松懈的思维当头一棒。年轻女性的威胁因素在夺人的外貌,而在女性的相貌不能产生威胁时,却有更致命的隐患,一如王婆展现淋漓尽致的行止。就这么一位年老体衰、地位低下、无足轻重的弱老女性,在不小的阳谷县掀起了轩然大波,由其主导的“杂趁”搭进四条半人命———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王婆还有武松的半条人命。之所以说搭进武松的半条人命,是因为王婆断送了武都头的大好仕途,武都头的仕途生涯在王婆一事后戛然而止,使得武都头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投,最终只能落户梁山。一个无依无靠、自食其力的老年妇女,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设圈套、毁家庭、害人命,其能量之足不得不令人生畏。
王婆的成功在于其善于察言观色。潘金莲与西门庆初次交手时,王婆就已成功的瞧出些许端倪,一句“兀!谁教大官人打这屋檐边过?打得正好”,毫无犹疑地捅破西门庆和潘金莲之间朦胧的窗纸。可以说,没有王婆强力的推波助澜,就没有西门庆与潘金莲之间的神速发展;没有王婆的心狠手辣,就没有武大郎的命送黄泉;没有王婆的不法谋财之心,就没有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从梅汤到和合汤,从姜茶到宽煎叶儿茶,从“媒”到“合”,从“寒”到“渴”,“智赛隋何,机强陆贾”的王婆吊足、吊实了西门大官人的胃口,不愧是第一“风情中智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若是王婆眼色差点儿,至少能长命,而不至于落得“凌迟处死”悲惨结局。
“智赛隋何、机强陆贾”并非过誉王婆。“专一靠些‘杂趁’养口”,“为头是做媒;又会做牙婆;也会抱腰,也会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做‘马泊六’”,更是其对自身一生的浓缩。连跟知县有来往、“钱过北斗”“米烂陈仓”的西门大官人也不得不依着王婆以抱得美人归。“五件事”“十分光”环环相扣、事事相依,而这毒辣的谋计便是出自守寡的王婆。王婆卖力地撮合西门庆和潘金莲,无非是看到了西门庆背后强悍的财力,借机卷些银两到自己腰包。“有钱能使鬼推磨”,若是没钱,便不会有王婆为西门庆出谋划策;若是没钱,西门庆便不会张狂,便不会勾搭潘金莲。西门庆与潘金莲一事,媒婆不仅仅是王婆,更重要的是万能的银子。为了银子,王婆主动作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撮合山”;为了银子,王婆不惜设毒计煽动潘金莲毒死无辜的武大郎。她处处不忘邀功请赏,连提议毒死武大郎时,还念念不忘“事了时,却要重重谢我”。银子是不停旋转的陀螺,王婆爱银子也是出于生存所迫。不能否认王婆一手葬送四条人命的事实,但并不妨碍我们对王婆生存现状的认知。一位独自支撑生活的老年妇女,已失去能换来光鲜生活的美艳外表,拥有的只剩下社会刻在身上的累累斑痕。为了生存,不得不做些损德的“杂趁”,做媒婆、当牙婆、说风情、当马泊六都是为了维持生计,唯一的亲人———儿子也是多年不回家,至今不知死活。王婆为了活着而活着,就必须要有生存的物质基础———银子,个中酸楚怕是王婆自己也道不出。王婆不是生而就是王婆,其是社会不断进行打磨、抛光的杰作。如王婆般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在少数,像《三言二拍》中刘四妈、牙婆、陆婆、薛婆等。
王婆是《水浒传》绕不过的坎儿,因着王婆,我们无比清晰年老色衰、无依无靠的女性如何过活;因着王婆,我们无比清晰男权社会赠予女性的一切;因着王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