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雁南 王丽丽 摄影报道
8月16日,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记者前往鱼台县老砦镇双河村,采访既是“好媳妇”又是“好婆婆”的村民刘素芹。在村民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氛围中,记者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和谐文明新风尚,孝文化所包容的真善美,如汩汩清泉滋润着群众的心田。
孝亲敬老身边的榜样
14年前,刘素芹丈夫因病不治而离开,撇下三个儿女和年迈的婆婆,孩子们都没有成家呢,老的老小的小,重担一下了落在了她一个人肩上。刘素芹不比不攀,坚强过日子,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5年前,80岁的婆婆又患上老年痴呆。因为痴呆,婆婆总是忘记自己吃没吃饭,刘素芹每天三顿饭都要端到婆婆面前,侍候老人吃好收拾好再去忙别的。年迈的婆婆还患有高血压,按时吃药对一个患有老年疾呆、连吃饭都记不起的老人来说,更是难事。刘素芹每天都按时服待婆婆吃药,从未间断过。夏天,刘素芹天天为婆婆换洗衣服,隔天给老人洗次澡,老人的头发也都是由她亲自剪理。在刘素芹的悉心照顾下,年老多病的婆婆没住过医院,吃的饭总是热的,穿的衣服总是整洁的。在婆婆眼里,她这个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
刘素芹家里有6亩多田土要耕作,上有85岁的婆婆要侍奉,下有9岁的小孙子要照料,她忙里忙外,毫无怨言。“年轻人忙,我自个能够照顾好婆婆。觉得都是我应该做的。”在她的支持下,家里的经济条件一年比一年好起来。刘素芹的儿子在工厂里打工,儿媳养羊为家人增加收入,儿子工作安心,没有后顾之忧,儿媳逢人就夸“俺的婆婆像亲妈”,全家人关系和谐美满。
今年59岁的刘素芹,十几年如一日殷勤照顾婆婆,她是村里公认的“好媳妇”;在儿子成家后,她待儿媳又像亲闺女一样,她又成为村民眼中的“好婆婆”。“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我做的每件事情儿媳妇都看着呢。家里孩子都孝顺、懂事,一家人和和睦睦的,这比什么都高兴!都是‘两好搁一好’。”她一脸质朴地笑着。
村支部书记袁瑞金对记者说,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刘素芹也从来没给村委会提过任何要求,她不仅善良坚韧,更可贵的是孝顺,在三次投票选举中,刘素芹都是得票最高的“好媳妇好婆婆”。
孝贤之风洋溢正能量
以刘素芹为代表的“好婆婆”、“好媳妇”洋溢着正能量,温暖着人心。在她的影响下,邻里间传承着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
据袁书记介绍,几年前,农村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没儿的住养老院,有儿的住河岸。意思是盖好新房给儿子娶上媳妇后,年老的父母只能在河边或者场院里搭个简陋的小屋当自己的住所,反映了部分农民的一种不孝的思想。为了转变这种不孝风气,村支书在喇叭上说服教育:乡亲们,你真的忍心看着自己的爹娘住在场院里挨冻吗?难道将来希望下一辈也如此对待你们吗?像刘素芹与婆婆、儿媳那样同住一个家院,一家人和和气气地在一起才是我们追求的幸福生活。在榜样的感召下,村民将自己的老人接回家同住。真是应了“见一个孝顺都跟着孝顺”这句俗话。
村民从身边典型中受到教育,带动了良好风气的形成,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
双河村作为省级文明村,近些年多方发展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呈现出新气象。村庄依托煤矿、面粉加工等企业,村集体经济强大,村民富裕。每个村民每年都能得到3600元的村集体补贴,每年灌溉水稻的费用也是由村里出,不用百姓掏钱。近年来,村里先后投入260万元修路,硬化路面24000多平方米。从2008年开始,村里就有了清洁工,如今村民早已养成了收集垃圾的好习惯。去年春天,村里又投资在全村大街小巷,每一个路口,都安装了监控器。“村里治安案件越来越少,连打110的几乎都没有了,你村的发案率特别低。”这是当地派出所在回访的时候对袁书记说的话。
每一个家庭和谐了,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好媳妇”、“好婆婆”成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幸福的表率。正如刘素芹所说:她做的都是普通的小事,但是坚持下来就成为一种美德。
刘素芹说,婆婆健康快乐最重要。
8月16日,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记者前往鱼台县老砦镇双河村,采访既是“好媳妇”又是“好婆婆”的村民刘素芹。在村民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氛围中,记者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和谐文明新风尚,孝文化所包容的真善美,如汩汩清泉滋润着群众的心田。
孝亲敬老身边的榜样
14年前,刘素芹丈夫因病不治而离开,撇下三个儿女和年迈的婆婆,孩子们都没有成家呢,老的老小的小,重担一下了落在了她一个人肩上。刘素芹不比不攀,坚强过日子,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5年前,80岁的婆婆又患上老年痴呆。因为痴呆,婆婆总是忘记自己吃没吃饭,刘素芹每天三顿饭都要端到婆婆面前,侍候老人吃好收拾好再去忙别的。年迈的婆婆还患有高血压,按时吃药对一个患有老年疾呆、连吃饭都记不起的老人来说,更是难事。刘素芹每天都按时服待婆婆吃药,从未间断过。夏天,刘素芹天天为婆婆换洗衣服,隔天给老人洗次澡,老人的头发也都是由她亲自剪理。在刘素芹的悉心照顾下,年老多病的婆婆没住过医院,吃的饭总是热的,穿的衣服总是整洁的。在婆婆眼里,她这个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
刘素芹家里有6亩多田土要耕作,上有85岁的婆婆要侍奉,下有9岁的小孙子要照料,她忙里忙外,毫无怨言。“年轻人忙,我自个能够照顾好婆婆。觉得都是我应该做的。”在她的支持下,家里的经济条件一年比一年好起来。刘素芹的儿子在工厂里打工,儿媳养羊为家人增加收入,儿子工作安心,没有后顾之忧,儿媳逢人就夸“俺的婆婆像亲妈”,全家人关系和谐美满。
今年59岁的刘素芹,十几年如一日殷勤照顾婆婆,她是村里公认的“好媳妇”;在儿子成家后,她待儿媳又像亲闺女一样,她又成为村民眼中的“好婆婆”。“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我做的每件事情儿媳妇都看着呢。家里孩子都孝顺、懂事,一家人和和睦睦的,这比什么都高兴!都是‘两好搁一好’。”她一脸质朴地笑着。
村支部书记袁瑞金对记者说,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刘素芹也从来没给村委会提过任何要求,她不仅善良坚韧,更可贵的是孝顺,在三次投票选举中,刘素芹都是得票最高的“好媳妇好婆婆”。
孝贤之风洋溢正能量
以刘素芹为代表的“好婆婆”、“好媳妇”洋溢着正能量,温暖着人心。在她的影响下,邻里间传承着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
据袁书记介绍,几年前,农村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没儿的住养老院,有儿的住河岸。意思是盖好新房给儿子娶上媳妇后,年老的父母只能在河边或者场院里搭个简陋的小屋当自己的住所,反映了部分农民的一种不孝的思想。为了转变这种不孝风气,村支书在喇叭上说服教育:乡亲们,你真的忍心看着自己的爹娘住在场院里挨冻吗?难道将来希望下一辈也如此对待你们吗?像刘素芹与婆婆、儿媳那样同住一个家院,一家人和和气气地在一起才是我们追求的幸福生活。在榜样的感召下,村民将自己的老人接回家同住。真是应了“见一个孝顺都跟着孝顺”这句俗话。
村民从身边典型中受到教育,带动了良好风气的形成,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
双河村作为省级文明村,近些年多方发展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呈现出新气象。村庄依托煤矿、面粉加工等企业,村集体经济强大,村民富裕。每个村民每年都能得到3600元的村集体补贴,每年灌溉水稻的费用也是由村里出,不用百姓掏钱。近年来,村里先后投入260万元修路,硬化路面24000多平方米。从2008年开始,村里就有了清洁工,如今村民早已养成了收集垃圾的好习惯。去年春天,村里又投资在全村大街小巷,每一个路口,都安装了监控器。“村里治安案件越来越少,连打110的几乎都没有了,你村的发案率特别低。”这是当地派出所在回访的时候对袁书记说的话。
每一个家庭和谐了,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好媳妇”、“好婆婆”成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幸福的表率。正如刘素芹所说:她做的都是普通的小事,但是坚持下来就成为一种美德。
刘素芹说,婆婆健康快乐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