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城市经济的“命脉”,经济发展的“脊梁”。
从近几年的经济结构上看,工业占据济宁的半壁江山。我市工业发展基础雄厚,煤炭经济正处于壮年期,尚有自我调整转型能力,装备制造、煤化工、食品支柱行业技术基础扎实,纺织、造纸、建材等行业优势更加显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兖矿集团、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如意科技等一批千百亿企业发展势头猛、带动能力强,为全市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济宁已积蓄了强大的续航能力。近年来,基于对转方式、调结构这一经济发展主线的深刻把握, 市委、市政府把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实现资源型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跨越提上重要议程,把“工业强市”作为第一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全面安排和部署全市工业发展,推动产业高端提升,赢得可持续发展主动权。
很难设想,如果不是近年来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如果不是坚持不懈地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我们的工业、我们的经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事实表明,抓工业就是抓发展,抓转型就是抓跨越。面对发展新机遇,我市工业战略必须适时跟进、及时调整,适应新变化,抓住新机遇,采取新战略,就会迎头赶上,实现弯道赶超,为我市工业发展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对济宁这样一个资源型城市来说,这既是倒逼转型的现实压力,更是助推转型的重大契机,只要把握得当,变压力为动力,在资源鼎盛期主动加快转型调整步伐,就一定能够走好“依靠资源起步、凭借转型跨越”的路子。
目前,济宁面临的机遇之多、机遇之大,可以说前所未有。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即将出台系统性支持政策,为我们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争当淮海经济区排头兵提供了“争先率先”的机遇; 在省部级层面强力推进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建设,为我们发挥资源优势、建设文化强市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遇;省政府就支持济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下发专门文件、提出7条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为我们提速转型、加快发展提供了“量身定做”的机遇。济宁外有压力、内有动力,既有基础、又有机遇,必须不失时机地提速转型、深化转型,加快改变济宁经济的“底色”,打造济宁经济的升级版。目前,已与我市签约的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高达20亿美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引进的最大外资项目,建成后将一举使我市IT电子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并将吸引大批世界级公司入驻,对济宁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标志着我市进入了深化转型的新阶段。
立足新形势适应新变化,我市调整工业发展新战略,提出工作新思路:今后工业发展以突破大项目、建设10大产业“1351”百千亿工程为主抓手,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础、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全市工业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生态发展和跨越发展。围绕机械、化工、食品医药、新能源、纺织服装、新信息、造纸、冶金建材、煤炭和电力10大产业,建设“1351”百千亿工程,计划到2015年,新信息产业过100亿元,专用汽车、汽车配件、矿山机械、调味品、医药、光伏、电动汽车、LED、冶金、建材10个子行业过300亿元,造纸、冶金建材、电力3个产业过500亿元,机械、化工、食品医药、新能源、纺织服装、煤炭6个产业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十大产业总体突破万亿元,创建强企梯次方阵。
十八大指出,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工业化是基础,是前提。今年,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我市继续把工业化放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强力发展工业经济、实体经济,强调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战略不动摇不懈怠。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提出,无论下半年的形势如何变化,我们“跨越发展、争先进位”的总基调不能变,坚持“落实年、突破年”的总要求不动摇,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决心不含糊。向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我们依然要把工业作为推动发展的主要引擎,抓工业的精力不能丝毫放松、力度不能丝毫减弱。对比先进地区,我市将进一步强化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意识,坚持大抓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不松劲、加快园区转型升级不停步、加大“转调创”力度不减弱,深入实施“1351”百千亿产业培植工程,并对每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一个市级领导牵头的帮扶班子、成立一个由龙头企业牵头的行业协会、制定一套量身定做的扶持方案,以更大的力度开展“大项目突破年”,快速增强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行重点工作分工负责,是济宁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年、突破年”总要求的重要举措,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行为示范,有利于整合资源力量,有助于转变工作作风,更好更快地突破重点工作、推进跨越发展。
实施工业提速增效大会战,把组织好工业运行作为当务之急,扎实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服务”活动,全面掌握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经营状况,加大对重点产品的扶持力度,尤其对效益下滑幅度大、生产经营困难多的企业要逐个现场办公,一企一策帮助解决问题。要把推进中小企业扩量升级作为工业强市的基础性工作,从财政税收、金融担保、鼓励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年内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60家以上,每个县市区不少于20家。更大力度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抓住当前低成本扩张的有利时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实施兼并重组并购,利用多种形式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整合,力争年内新增过百亿企业2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民创业、民营经济是最大的财富源泉,是转型跨越的最大潜力,也是打造发展高地的基础性工程,作为经济增长的顶梁柱、结构调整的主战略、创造财富的主力军,全民发动、全面推动,进一步掀起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在重视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更要关心小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企业,更加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筛选一批有特色、有活力、有潜力的中小微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力促快速成长壮大,力争每年新增微型企业6000家以上,1000家微型企业成长为小型企业。此外,政策扶持是全民创业的“助推器”。去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鼓励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从主体培育、创业培训、平台建设、财税金融扶持等方面作出了政策安排,本着放宽、放活、放到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努力把济宁打造成全民创业的成本洼地和政策高地。“莫道今春将尽,明春色倍还人”。为更好地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济宁将千方百计为企业创造有别于、好于周边城市所提供的发展环境,政策向企业倾斜,服务上贴近企业,进一步构建起服务企业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继续实施领导联系包保企业等制度,为企业发展搭建一个好的平台,免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快速变大变强,成为济宁工业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