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礼、白英:南旺分水穿越“水脊”
明朝初年,黄河决口,会通河被完全淤塞,不能通航。明永乐九年(1411年),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书朝廷,要求疏通运河,明成祖采纳了他的意见,命工部尚书宋礼与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疏浚会通河。七月底工成,但会通河仍然无水。宋礼因不解其因而焦急万分,于是“微服私访”,在汶上遇老人白英。(老人,在明代是一种职役,是十余名运河民夫的领班,不是指上了年纪的人。)
白英是当地人,他对运河进行过勘察,对当地山水地形非常熟悉,思想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治水的方略,感于宋礼“礼贤下士,治河心切”,提出南旺地势最高是“水脊”,应在汶河戴村修坝,引汶河水至南旺再分水南北的建议。据《明史·宋礼传》载:“宋礼乃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济宁市汶上县南旺分水枢纽这个当年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可与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伟大工程完工,也是确立济宁运河之都地位的重要砝码。
1831年冬季,林则徐来到济宁出任河道总督,一到任上他就布置运河挑挖工程。时值隆冬,他从济宁出发,亲往运河各工段查验,严格把握质量标准。他发现有些工段上“泥龙”没有及时清理,即令夫役每挑完一段就起净一段“泥龙”,以免春雨一到又把泥浆冲入河中。同时,林则徐对办事不力的属吏严行纪律。他上奏朝廷请修五处堤工、民堰、减水坝。工程完成后,运河启闸铺水,繁忙漕运开始。后奉旨调任江苏巡抚,从此离开济宁,结束了他在济宁164天的河道总督的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