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经济角度看,中心城区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是支撑区域经济地位的栋梁,是城市现代化的主体和先锋力量。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已演化为城市实力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区的竞争,中心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也在日益显现。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心城区在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多,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成了能否实现中心城区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1、完善各种政策机制,进一步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要增加我市的中心城区的规模,就要不断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政策的吸引力。要把健全激励机制作为吸引农民进城的着力点,用最优惠的政策引导农民进城,让农民“想进来”。一是加强住房保障。抓住国家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机遇,在农民安置新村配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使符合政策的进城农民享受保障性住房待遇。二是加强就业保障。建立政府引导就业机制,将进城农民统一纳入城镇居民就业范畴,享受同等的就业和创业优惠政策。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对进城农民提供同等的城市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待遇,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四是探索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加快农村土地向城市流转。按照产权明晰和利益共享的原则,引导农民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让农民参股加入土地流转经营。
2、继续大力实施“东拓西跨南联北延”空间发展战略,做大做美中心城区。一是进一步加快北湖新城、济北新区、滨河新区的开发建设进度,提高城市新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度。二是进一步完善济宁高新区城市功能。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对高新区第二产业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三是严格控制老城区的土地使用强度,以发展商贸饮食、文化教育、科技旅游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四是强化城市特色,扩大城市的差异性竞争优势。按照“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定位,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
3、适时将紧邻中心城区的镇办建设用地纳入至城市建成区面积之中。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东拓西跨南联北延”的中心城区发展的战略要求,积极完善位于济宁市总体规划规划区内特别是与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相连或独立成片的周边镇(办)的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之尽快成为建成区,如安居、唐口、南张、李营、接庄等镇办。
4、拓宽规划区内用地渠道,盘活区域内土地存量。市区人多地少,城市化受到土地资源不足的严重制约。加大改革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力度,在现有用地政策难以突破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实行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退宅(建)还田、置换用地,异地复垦、退二进三、盘活存量,集聚农居、节约用地、开发“三荒”等一系列创造性的配套措施,有效盘活土地资源,保证城市化对建设用地的需要。对房地产开发,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方式供地,把土地推向市场。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来提高土地价值,实现土地升值,为加快城市建设提供大量资金,推动中心城区更快更好地发展。
5、创新经营城市理念,运用市场机制,提高经营城市水平。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城市资源和功能载体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把城市建设由简单的生产过程变成资本营运过程,在完善经济功能、创造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发展城市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与统一,增强城市建设积累能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构筑城建项目融资平台,推进外资、民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扩大城建资金总量规模。6、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规模。积极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做大中心城区规模,突出发展以现代商贸、文化旅游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中心城区型经济,扶持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企业生成和服务中心等,要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商贸区域布局,引进发展新型营销业态,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加快发展会展经济,规范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强区,带动全市服务业发展。要重点培养一批物流园区,整合建设一批功能全、档次高、辐射广的大型专业、综合批发市场,构筑鲁南区域性物流中心。整合旅游资源,做大旅游产业,全力打造旅游品牌产品,积极构建以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旅游为龙头,形成以市区文化商贸旅游为核心,以生态休闲旅游为辅助,以特色旅游为重点的新旅游产业格局,提升我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