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每天早晨,济宁市任城区李营街道五道街社区的校园里都会响起琅琅读书声,在古筝古琴等传统音乐伴奏声下,学生们摇头晃脑、一字一句地诵读着古典诗词。一些学生告诉记者,古典诗词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而且使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在“道德讲堂”这所大学校里,学生和家长正在共同成长。
今年7月8日,位于夏街的五道街社区传统文化助长班的暑期班开课了,共190名学生又将在这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五道街社区传统文化助长班由兴唐孔子学院出资兴办,近20位教师进行专业辅导,学生免费学习传统文化和各类特长。这是一所特殊的学堂,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出发,以儒学为基础,以“道德仁义礼智信”为主体教育内容,传承、践行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礼仪班,记者看到,2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头顶书本,挺胸收腹,一动不动地站在座位旁边,虽然汗水时不时从他们幼小的脸庞滑落,却无一人将头上的书本拿下。兴唐孔子学院院长孙晓丽告诉记者,“孩子们正在上礼仪课,通过学习形体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社会礼仪等提升学生的个人形象气质,树立自信,使学生的精气神得到良好培养。站姿、坐姿、走姿,这些看似枯燥却有意义的练习就是孩子们学习的内容。”记者看到,每间教室的墙上都贴有一张课程表,课程涉及《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大学》等传统文化课程,行为礼仪规范课程和书法、国画等特长课程。诵经典、学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学校里开设各类课程,其实最终目的是使文化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人格,让学生真正能做到知行合一。
孙晓丽告诉记者,“我们给孩子上传统文化课的目的,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传统典籍中的词句,而是试图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他们领会传统文化道德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传统文化助长班于3年前开课。第一年有120名学生,周末和寒暑假来上课。起初,很多家长都是抱着怀疑和试一试的心情把孩子送到学校的,慢慢地,当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成为了一个知书达理、举止文明的好孩子之后,家长们都非常支持孩子来学习,道德力量逐渐显现。”
上午11点半,许多家长在校门口等待接孩子回家。家住开店村的徐嫦香骑着一辆三轮车正等着8岁的小孙女孙雨菲下课,“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去了,学校一放假,孩子在家也没人管。两年前,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也就是觉得离家近方便,可没想到,这两年下来,孩子的变化可大了,不仅比以前更懂礼貌了,还会帮俺们做家务呢,简直像个小大人。传统文化助长班让孩子学到了很多学校里没学到的知识,而且还不收任何费用。现在孩子天天嚷着要来上学。”听到了徐嫦香的夸赞,一旁乘凉的邓大爷乐呵呵地说,“俺村的孩子们一个个不再是捣蛋包,而且个个都讲文明懂礼貌了。自从办了五道街社区传统文化助长班,不仅解决了村里留守孩子无处可去的难题,而且还使孩子们学习了传统文化,引导少年正心修身,一举多得,真是件大好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