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9日上午,孩童们的朗朗读书声从任城区李营街道五道街社区传统文化助长班徐徐传来。今年以来,济宁市任城区李营街道广泛开展“道德讲堂”建设,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在“道德讲堂”这所大学校里,学生和家长正在共同成长。
义务助长班开设3年 入学先上礼仪课
入学第一课学什么?先上礼仪课!在五道街社区传统文化助长班的课堂里,20余名小学生头顶书本,挺胸收腹,练习站姿,教师时不时进行纠正。站姿、坐姿、走姿,看似枯燥却有意义的练习就是孩子们学习的内容。今年7月8日,位于夏街的五道街社区传统文化班的暑期班开课。设置了3个教学点,共190名学生又将渡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这是一所特殊的学堂,五道街社区传统文化助长班由兴唐孔子学院出资兴办,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免费学习传统文化和各类特长。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出发,以儒学为基础,以“道德仁义礼智信”为主体教育内容,传承、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兴唐孔子学院院长孙晓丽告诉记者,传统文化助长班于3年前开课。第一年有120名学生,周末和寒暑假来上课。当初,很多家长抱着质疑、困惑的态度把孩子送到学校,当孩子知道懂礼仪、学会力所能及做些事情后,父母渐渐明白并给予支持,道德力量逐渐显现。
在这所学校,上、下午第一节课分别为晨诵、午读,学生大声朗读国学经典。课程涉及《三字经》、《千字文》、《大学》等传统文化课程,行为礼仪规范课,书法、国画等特长课程。而一天中的最后一节课为暮醒,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身问题,及时改成错误。
学生诵读《弟子规》
不再当麻烦制造者 学会讲文明懂礼仪
诵经典、学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学校里开设各类课程,其实最终目的是使文化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人格,让学生真正能做到知行合一。
上午11点半,许多家长在教室外等待接孩子回家。徐长香大娘骑着一辆三轮车正等着8岁的小孙女孙雨菲下课,“那时候,送孩子来这儿就是想给孩子找个地方不闹腾,因为学校一放假,孩子没地方去,大人又没时间陪她。”两年前,送孙女进入“道德讲堂”,其实只是为了替孩子找一个“托儿所”,可如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有了很大进步和改变。“这里不收任何费用,比那些收学费的辅导班好多。现在孩子天天嚷着要来上学。”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不再是麻烦制造者,不再到处乱跑了,学会讲文明懂礼貌了。以前暑假里,孩子只知道满街乱跑、疯玩,更不用说学习了。在乡村里,3所传统文化助长班开课不仅解决了乡村少年无处可去的难题,而且学习了传统文化,引导少年正心修身。
李营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论是开办多所“道德讲堂”,还是各村评选“好媳妇、好婆婆”,亦或是组织“十大爱心行动”,是为了将道德理念化为群体意识,建立起覆盖全街道各领域的“道德讲堂”。“提升百姓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的宣传口号将在这种氛围中真正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道德讲堂”发挥着无形力量,幼儿养性、成年养德、家长和孩子共同进步,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