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国际儒学论坛•2008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开幕。150多名海内外儒学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价值”。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韩国高等教育财团总长金在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日本早稻田大学前任校长西原春夫、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香港仲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孔黛碧、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安乐哲等出席会议并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主持。
纪宝成校长在致辞中,首先对与会代表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并就此次研讨会主题展开了阐述。纪宝成校长认为,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今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中,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并持续对灾区给予帮助。这正是儒家仁爱思想的深刻体现。在新的时代,我们应当对儒家仁爱思想进行新的阐释,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精神资源和动力支持。
许嘉璐先生发表致辞。他结合国内外的社会经济形势,提出,在危机重重的时代,“反思”必然成为世界的思想潮流。一个民族的思想核心凝聚在民族的经典之中,就中国而言,就是儒家经典。只有不断地回归经典,回归民族的价值根源,才能回应时代的问题,建造我们的意义世界。同时,他指出,儒学需要思考和研究,同时更需要在行动中实践。
金在烈总长在致辞中就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意义展开了阐述。儒学不仅是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的思想资源,而且是包括欧美等在内的全世界的重要思想资源。面对西方文明的危机,儒学的仁爱思想可以提供一条东方文明的解救之道。同时,儒学仁爱思想应该发展为适合现代社会的世界伦理,才能使儒学具有生命力,使儒家伦理对人类发展产生更大推动作用。
西原春夫教授发表致辞。他以日本军国主义时期的“杀身成仁”思想为教训,提出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阐释必须注意的事项。如果把儒家仁爱思想作为国家的强制要求,二战时期的日本就是教训。如果把儒家仁爱思想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范,则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冯俊教授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国际儒学论坛的历程。作为创办人和主办人之一,他认为,国际儒学论坛不仅致力于推动儒学的研究,同时也努力于构建儒学共同体,打造国际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张立文教授在致辞中提出,仁爱是中华文化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格理想。仁爱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所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标准。仁人具有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中华民族就是在这种大爱大德精神中成长、繁荣、生生不息。
论坛开幕式上,来自甘肃的农民杨正武先生为大会带来了自己珍藏35年的孔子画像,并自费加工制作。这种可贵的精神赢得了许嘉璐副委员长和孔黛碧女士的高度赞赏,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持续不断,使论坛开幕式又掀起另一个高潮。这些都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创新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巨大的群众力量,对于当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在两天的会议中,国内外学者就“儒家仁爱思想的义理阐释”、“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实践”、“儒家仁爱思想的宗教向度”、“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等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
国际儒学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专题国际论坛,自2004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并且已经成为很有影响的国际儒学盛会。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国学院、孔子研究院、亚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论坛把研究和弘扬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题,致力于推动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