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6月8日,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应邀在福州市政协会议厅,以“子曰:穿越千年的中国好声音”为题,为福州市200多位政协委员们做了孔子文化主题演讲,受到与会委员热烈欢迎。福州市政协主席方清海参加现场听讲,会后与王大千理事长座谈交流。
王大千理事长的演讲共分为“孔孟文化与海滨邹鲁”、“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新媒体时代更需要经典”三部分。
据介绍,有确切记载福建为“邹鲁”之地的,是《大唐故福州刺史管府君之碑》,这段碑文就是管元惠在福州的惠政经历,在中唐以前,闽中之俗的确还少文儒之风,管元惠、李椅、常袞诸人相继“兴学劝士,文儒汇徵”,教化普施,“仍迂天私,聿敷朝化,诱彼闽越,终成邹鲁”。这就是闽越社会化为“邹鲁”的最早记录。这是关于福建在北方入闽官员治理下,兴教化育,移风易俗,终于大见成效的重要记述。这是福建号称“海滨邹鲁”的第一次明确的记述,有着特别的意义。
王大千理事长指出,近现代的中国经过了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所以在科技发展、经济方面我们要向西方学习,但西方模式也日益暴露出了它的弊端,比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滋长问题,道德滑坡、人心何安的问题等等。
儒家学说或者说中国文化,并不缺乏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同通性,中国文化有大量关于道与术的论述,如果在当今社会完成国学与西方文化、西方经济的融合,完全可以产生一种新形态的文化思潮,当然科技在发展,这种思潮也终将会被新的思潮所发展,乃至取代,但是作为中国文化的“道体”地位,却是不能动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现在也没有过时,“中学”就像“火炬阳焰”一般,任何东西都可以往火焰的“道体”中扔,“道体”不缺燃烧和消化功能,这样,扔到火中的一切都将变成火的燃料,中华文明就具备这种兼收并蓄的强大消化、包容能力。这就说明,以儒家学说为首的中国文化不仅对现代社会有益,而且对未来社会也会大有裨益;不仅对社会有用,而且对个人也有用。
王大千理事长最后通过学习快乐、寻找安详、思齐内省、守定入静、敬畏感恩五个观念,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借助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阐述孔子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演讲获得了政协委员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