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向来是节日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过年包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买粽子,中秋有月饼,饮食中标注了太多的文化的符号。随着端午节的临近,人们又开始密集性地购买粽子。
每个传统节日,都是由习俗、传说、活动、美食等系列符号组成的。但如今人们对于节日的期盼更多的是吃和假期,没有人去关注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很多人眼中,端午节已经等于“粽子节”。对于吃,人们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过去是一种渴望,而现在仅仅是一种形式,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遭遇了尴尬。
只剩下“吃”的传统节日
“其实,吃粽子就是意思一下,表示过了这个节。平时就经常吃粽子,到处都有卖粽子的,想吃的时候随时都能吃到,但过节还是要吃一个粽子的,毕竟过节嘛。”刚刚大学毕业的许超说。对如今的人们来说,粽子早已成为稀松平常的食物,而不再是一种过节的奢望,端午节吃粽子已逐渐的蜕化为一种过节的形式。
对于老年人来讲,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记忆,“我们小时候,这些东西都是只能在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的,可不像现在想吃什么都能买到,想吃多少就吃多少。”77岁的张奶奶回忆道。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将“吃”与节日连在一起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吃”作为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载体,擎起了更多的人文内容。品尝美食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现在,我们的餐桌已“每天都像过年”,人们对吃的需求已经不像从前那样迫切。许多食物已经不需要等到固定的节日才能吃到,传统节日中最初的内涵与形式,已然跟不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节奏之中,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也只能快餐式的去吸收,很少有人会深入地去了解节日文化的内涵。“端午节是有很多习俗,我也了解一些,像插艾草了,划龙舟啊,可是这些东西好像都离我们很远,和我们的生活不合拍,再有就是我们也很难去接触到这些东西,就是想要去划龙舟也找不到机会。”许超说。
与时代的脱节,这就是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所遇到的尴尬。我国传统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端午的赛龙舟、清明的踏青、元宵的灯会……只不过现在这些传统活动在萎缩,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很多年轻人更难以接触到。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变化,面对与人们生活脱节的尴尬,传统节日习俗需要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在保留传统节日文化核心的基础上,需要将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端午节除吃粽子外,增加一些群体性的竞技活动;在清明节,除了延续祭祖的习俗外,不妨组织开展一些诸如集体踏青、植树等活动。
传统节日的延续要靠存在于民众内心中的一种文化情感,要让民众产生文化共振和情感的共鸣。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能只靠吃来维持这样一种节日形式,而应该于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共鸣点。无论是粽子、月饼,还是元宵,在人们看来并不一定是多好的食物。但在恪守“吃”的仪式感外,人们似乎淡忘了有些厚重的习俗。如果传统节日只剩下吃,而没有与现在社会的文化风尚相互融合,它们迟早会在人们的记忆中褪去。
一场华丽的龙舟表演赛,曾出现在清澈而缤纷的济宁洸泭河之夜
城乡不同的端午节
对于端午节只剩吃了,来自南方的王文轩表示不认同,在她看来,这种情况仅仅是存在于城市中而已,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端午节还是会有很多传统和习俗的。“在农村的奶奶家,一到端午节就特别兴奋,奶奶和周围的邻居们围坐在一起,准备好充足的原料,大家有说有笑地开始包粽子,而我就在一旁看她们,觉得新鲜又好玩,不时也会凑热闹的包上一个。每次包粽子都会到街坊邻居家蹭粽子吃,虽然我们家也会包,但总觉得隔灶头的香。”王文轩说,传统节日只剩吃,是城市人的自我感觉。其实在许多的农村地区,端午节从来没有变味。“现在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早已经体会不到这种传统的端午节,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但端午节不是因为给城市人放几天假而存在的,城市人毕竟只占那么绝对少数。法定节假日对于农村人来说,没有什么关系。端午节只剩吃,这种观点似乎有些以偏概全了。”王文轩说,节日文化还是要去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和农村由于生活节奏的不同,他们的精神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城市中没有的东西,农村不一定没有,相反还可能会保存得很好。
假期失去节日新鲜感
除了吃,节日给人们带来的另一项内容就是休闲了。出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如今许多传统节日都被设定为假期。元旦、春节、清明节、妇女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一年下来,真说不好要过多少节。在许多上了年纪的人看来,过去一说过节,就意味着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还有零用钱拿,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但现在,只要你想,几乎每天都能找到节日,假期多了,人们过节的新鲜感却没有了,反而多出了赋闲的无聊。“过节就是放假,放假就是宅在家里,哪有什么事情可干。出去玩吧,也没什么特别想去的地方,人又多,还不如待在家里上网、睡觉。”许超说。对于日子过得不太宽裕的人来说,节日确实是没有吸引力,出门去旅游、购物,这些都不是他们生活中的事情。节日的到来,反而让他们失去了挣钱的机会,这是一种无奈;而对于追求新鲜刺激的年轻人来讲,一年一年的节假日,该疯狂的早已经疯狂过了,该玩的也都已经玩得差不多了,再去重新玩一遍,还不如在家上上网。于是晚上上网,白天睡觉,就成了年轻人过节的最佳方式;对于多数市民来讲,如果不外出旅游,除了亲朋好友聚聚,漫长的假期也无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桌子上,不打麻将就斗地主。
并不是节日缺乏内涵,也不是节日习俗不能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是传统的节日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其文化意义,变成了一种纯休闲的假期。法定的节日也好,民间约定俗成的节日也好,一旦被打上休闲的烙印之后,节日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变得千篇一律。节日的本质在纯休闲中逐渐的消失,过年的文化只剩下一台春节联欢晚会,清明的祭祀成了春季的旅行,劳动节感受不到劳动的意义,端午节和中秋节只见各种各样的天价粽子、天价月饼……其实,每个人都想要过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在劳动节让劳动者感受到自豪和骄傲,妇女节让妇女感受到平等和尊重,端午节让人们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这就需要回归节日的文化,而不是片面地、单纯地一味鼓励休闲、休闲,再休闲。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历经漫长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而来。端午节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我们对过去的文化非常留恋,对传统节日渐渐失去传统味道感到不安,许多人在想方设法挖掘、保留、发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但事实上很难,因为有些东西是保留不下来的———有些内容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不是谁生存谁灭亡的选择,传统与现代不是敌对的,是可以相互吸收的。
面对如今的尴尬,传统节日应在保留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在形式和内容上变得更加丰富,重新焕发新鲜感,这样才能真正的传承传统,“薪火相传”,把节日实实在在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