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鼓吹乐是一种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器乐,它以嘉祥鼓吹乐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济宁、枣庄、菏泽三市及周边地区。它的乐队组合灵活多样,唢呐的哨片较软,易于控制。代表曲目有《百鸟朝凤》、《大笛绞》、《大合套》、《风搅雪》、《抬花轿》、《锁南枝》、《滚绣球》等。以邹、滕、峄诸县为中心的鲁中南鼓吹,代表性曲目有《集贤宾》、《采茶歌》、《五六五》、《十样景》等。铜杆唢呐是鲁中南鼓吹的特有乐器。鲁西南鼓吹乐主要依赖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而存在。是山东鼓吹乐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在我国享有”唢呐之乡”的盛誉。
鼓吹是由民间吹奏乐器与打击乐器配合演奏的一种民间器乐种类。山东的鼓吹乐主要有鲁西南鼓吹、鲁中南鼓吹、鲁北鼓吹和鲁东鼓吹4个流派。
鲁西南鼓吹乐 唢呐
■起源:明万历十年,宫廷乐师赵庭音定居嘉祥办学亲授
■特色:作为一种普及面广的民间艺术,用以各种民俗活动中
■普及: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三至五个鼓吹乐班
■现状:一些乐手年龄偏大退出演出,使一些绝技失传
鲁西南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的重要流派,是一种以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民间艺术形式。山东鼓吹乐分布很广,其中尤以流传于鲁西南济宁、枣庄、菏泽的鼓吹乐最具有代表性,在我国享有“唢呐之乡”的盛誉。在鲁西南的城镇乡村,到处都有职业或半职业的“鼓乐班”。他们多以家族或近亲搭班,遇到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他们便被聘去演奏,往往数日不绝,是民间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在今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鲁西南鼓吹乐光荣上榜。9月15日,本报记者来到鲁西南鼓吹乐最为盛行的济宁市嘉祥县,探访了鼓吹乐民间艺人,领略了鼓吹乐的独特魅力。
鲁西南鼓吹乐 晚会演奏现场
“走进嘉祥县,唢呐声不断”
说起鼓吹乐在嘉祥的影响力,嘉祥县文化馆馆长刘奉涛告诉记者在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走进嘉祥县,唢呐声不断。”
据刘奉涛介绍,关于鲁西南鼓吹乐最早的史料记录,是建造于东汉末年嘉祥武氏祠内的画像刻石。武氏祠有六块石刻碑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时鼓吹乐舞曲的场面,其中左石室第三石有幅完整的鼓吹乐舞场面,五老洼第16石中的鼓吹乐演奏中已经出现了排箫、竽(笙)、笛、角鼓等鼓吹乐中的基本乐器。据嘉祥县志记载,1582年(明万历十年),以吹奏唢呐誉满京城的宫廷乐师赵庭音随户部员外郎张纶来嘉祥大张楼于庙定居,赵庭音办学亲授,促进了鲁西南鼓乐曲的发展。
刘奉涛说,20世纪50年代,嘉祥鼓吹乐进入全面兴盛时期,当时全县从业人员达600多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已经增加到2000多人。这些鼓吹乐的演奏者中,上有80多岁的老人,下有七八岁的娃娃,有的是同胞兄弟,有的是夫妻翁婿,有的四世同台,还有的临时合班,甚至与外县、外省的曲艺爱好者携手演出。在分布区内,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三至五个鼓吹乐班,村村都有鼓吹乐演练人员,这些个鼓吹乐班多至数十人,少则三五人。鼓吹乐演奏目前已由民间丧葬用场扩展到节日联欢、喜庆典礼、参军升学、丰收庆典等。
五大流派 各有绝招
1996年,嘉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唢呐)之乡”。嘉祥县唢呐艺术学校的的贾美云校长告诉记者,鲁西南鼓吹乐以其高雅灵秀的风格,融入了中华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就艺术风格而言,嘉祥的鼓吹乐大体可分为五大流派:东部靠近大运河与济宁接壤的疃里镇,以杨兴云为代表的“杨家班”,受圣人礼乐影响,以大型祭孔套曲为主要演奏内容,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吹打并重,气势恢弘,清末以前多为官府祭祖拜寿雇佣;西邻菏泽市的老僧堂乡,以曹瑞启为代表的“曹家班”,音色纯正,柔和甜美,尤以演奏《婚礼区》、《百鸟朝凤》等喜庆曲牌为特长;中部地区的大张楼镇,以任同祥为代表的“任家班”,除演奏《大开门》、《落子》之外,还以戏曲曲牌和曲艺曲牌为主;北部地处嘉祥、梁山、郓城三县交界处的黄垓乡,以赵兴玉为代表的“赵家班”广纳县内外优秀曲牌,形成了音色宽厚、高昂明亮、粗犷豪放、力度较强的独特风格;南部山区纸坊镇、马集乡一带,以贾传秀为代表的“贾家班”常以咔戏、吹戏及《大开门》曲牌为主,还吸收揉进了魔术、杂技、灯光等多种特长和技巧,常以“火烧葡萄架”、“二龙吐须”等节目博得观众阵阵喝彩。
《百鸟朝凤》“吹”出“唢呐天王”
女子鲁西南鼓吹乐
刘奉涛认为,嘉祥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最终成功,与作为鲁西南鼓吹乐演奏的重要代表人物、“唢呐天王”任同祥在中国音乐界中的影响分不开。任同祥是山东省嘉祥县大张楼镇任店村人,15岁时带着山东人民的嘱托,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以一曲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百鸟朝凤》轰动全场,并多次参加山东省、华东区及全国民间音乐汇演,引起了全国音乐界的关注,之后相继出访亚非欧十几个国家,并荣获布达格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奖、缅甸总理金质奖等。任同祥不仅为国家赢得了荣誉,而且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保留曲目《百鸟朝凤》、《婚礼曲》,创编曲目《一枝花》、《山村来了售货员》已被录制成音带唱片流传国内外,并被列入各类学校音乐教材,他先后被聘任上海歌舞剧院的首席演奏家、上海歌舞剧院、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并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艺术人才,对唢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鲁西南鼓吹乐 广场景色
“坐着吹不过袁志文,站着吹不过伊正银”
谈起鲁西南鼓吹乐在民间的代表人物,刘奉涛说老一辈的鼓吹乐艺人里边流传一句话,那就是“坐着吹不过袁志文,站着吹不过伊正银”。而伊正银的儿子,就是现在鲁西南鼓吹乐的代表人物伊双来。
刘奉涛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前后,鲁西南鼓吹乐行当里最出名的有三个人,分别是菏泽的袁二和魏孩,再就是嘉祥的伊瞎子。袁二真名叫袁志文,伊瞎子就是伊正银的父亲,因为长期吹唢呐瞪眼使劲,一个眼瞎了,所以他的绰号叫伊瞎子。袁志文坐着吹得好,伊瞎子边走边吹最厉害。后来鲁西南鼓吹乐行当里名声大振的任同祥,就是伊瞎子的徒弟。”
鲁西南地区婚丧嫁娶请鼓乐班,一般都是请一家(请两家鼓吹乐班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如果有两家鼓吹乐班为同一个事吹,两个鼓吹乐班肯定谁也不服谁。双方一来劲,都拼命吹,很容易累伤人。赫赫有名的艺人伊瞎子,就是因此在40岁时去世的。
[NextPage]
“伊家班”里体验独门绝技
记者来到嘉祥时,正赶上目前嘉祥鼓吹乐的代表人物伊双来领衔的“伊家班”去巨野演出了。为了让记者亲身体验鼓吹乐的魅力,唢呐艺术学校的贾校长陪同记者来到巨野。
59岁的伊双来告诉记者,他现在是和自己的两个女儿和女婿及弟子们共十几个人组成了自己的“伊家班”。从明朝时候祖上开始学鼓吹乐,到自己这一辈是第八辈了,如果算上自己的两个女儿,自己这一家已经是连续九代的鼓吹乐世家了。他们一年365天中有300多天都在外面演出。说话间,伊双来叫来了自己的三个弟子,自己吹唢呐,三个弟子两个吹笙、一个敲锣,为记者演奏了一段喜喜庆庆的《抬花轿》,乐声高亢激昂,跌宕起伏,让人感觉特别振奋。一曲奏完,伊双来又亮出了自己的绝活儿:只见他坐在桌前,把几个唢呐嘴子和香烟摆放在桌上,他边吹唢呐边展示着鼻孔放两个铁钉边演奏,嘴里抽烟用鼻孔吹唢呐等绝活儿。一旁的贾校长告诉记者,这个绝活名叫“二龙吐须”,那个叫“二龙戏珠”,一般的艺人无法完成。演奏完后,伊双来自豪地说,这些绝活实际上糅进了魔术、杂技等特长和技巧,不是从小练的“童子功”,很难达到这个水平。
伊双来介绍说:“我8岁开始学鼓吹乐,15岁开始领班,就是作为主要演员开始领着独奏了。我也不光是跟着叔叔学,当地十里八乡有鼓吹乐,我都过去听别人吹。以前的丧事、喜事晚上也吹,我都是晚上跑一二十里地去听一晚上,第二天还要回来接活儿自己去吹。”记者注意到,跟伊双来说话时他老是把记者往跟前拉,还把耳朵侧对着记者。原来,由于从小就用力吹唢呐,他的耳朵已经有些聋了,可伊双来倒是不拿它当回事,他笑称这是吹唢呐人的“职业病”。由于记者当晚必须赶车回济南,不能看晚上的演出了,伊双来很是遗憾:“我还有好多独门绝技没有展示呢,这些玩意儿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会的了。”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以唢呐演奏为主打乐的鲁西南鼓吹乐,经过历史的变迁,尽管在新的时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从2001年开始,嘉祥县文化馆还开始办唢呐艺术学校,每年都有四五十个学生入学学习鼓吹乐,使得鼓吹乐的传承得以后继有人),但从总体上讲,这一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特点和现代文明的节奏,呈现出了一些极不协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颇有造诣的鼓吹乐手年龄偏大,退出演出,使一些绝技失传;二是一些古老乐器被现代乐器取代而失传,濒临灭绝;三是一批优秀曲牌曲目保存不善,面临佚失。(记者 张彤)
功能视野中的礼俗与鲁西南鼓吹乐
礼俗,“泛称婚丧祭祀交往等的礼节[1]”,是民间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民俗”的组成部分。“礼俗即民间有礼节仪式性的交往活动[2]”。礼俗,其产生和传承都离不开人类的社会生活,都与其实用价值联系在一起。有些古老的礼俗之所以传承至今,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的要求,从而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所以,礼俗具有历史功能和教育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礼俗之所以为礼俗,是“人”而化之、是化“人”为之,因此,礼俗必定要为人服务,为人所享受和利用——娱乐功能是其保持生命力的所在。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相应地具有审美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社会功能是实用性的,礼俗是“人”化的产物,娱乐性贯穿于社会功能的始终。两种事物的功能需求,造就了结合的契机:礼俗需要音乐手段为其营造气氛、抚慰心灵、教化规劝、愉悦身心,音乐则需要礼俗为其表达的载体。音乐与礼俗依附共生。
鼓吹乐的形式自从融入民间以后,便以其独特的魅力与礼俗密不可分:“鼓吹,本军乐也,非统军之官不用,今则文官用之、士庶人用之、僧道用之,金革之器遍于国中”。[3]特别是在丧葬礼俗中的记载,更可见一斑:我国的丧葬礼俗继承周礼“居丧不举乐”的传统加之历朝历代的禁乐令,使得丧葬礼俗本应成为鼓吹乐的禁区,如《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诸闻父母若夫之丧匿不举哀者,流二千里。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注:“自作遣人等”)徒三年;杂戏,徒一年;即遇乐而听,及参与吉席者,各杖一百“。[4]但这种法令制定的背后却恰恰反映了鼓吹运用的普及性,以致“近来士大夫中居丧婚娶、丧中听乐……比比皆是”。[5]这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文献资料贯穿于丧葬历史的发展,实实在在的反映了鼓吹乐与礼俗的密切关系。
由此可见,研究鼓吹乐应该把它放在礼俗的土壤之中,使其功能还原,才能更科学、全面地把握鼓吹乐的实质。以鲁西南鼓吹乐为例:早期的研究以若干论著以及“集成”的展开为标志,均是围绕音乐本体展开,应该说这是某个乐种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这种研究也是阶段性的产物,但随着研究理念的转变,我们却发现还存在诸多难以沟通的问题。我们以往刻意强调了鼓吹乐的审美功能,每人都熟悉《百鸟朝凤》的优美曲调,也了解乐曲中乐器高超技能的发挥,但对它的母语环境却很少关注。当看到乐人们对着祭奠的灵牌、对着行礼的孝眷、对着纯朴的乡民吹起这熟悉的旋律时,我们对这个曲子才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与感悟。鼓吹乐自从融入礼俗,便以其“娱人、祀鬼、奉神”的社会功能阐释着人文与孝道、传统与文化,对这种功能的深入认识,将有助于我们对音乐、对文化的全面理解。本文试以鲁西南鼓吹乐生存的现状为出发点,将鼓吹乐纳入社会功能性的视野,为研究鲁西南鼓吹乐提供另一个角度。
鲁西南鼓吹乐之生存背景
对于鲁西南鼓吹乐之生存背景,笔者想通过如下几个方面予以展示:
仪式(以丧葬仪式为例)。一个丧事一般要举行多次仪式:刚去世时、百天、一年、二年、三年、六年甚至还有十年、六十年。百天、一年和二年的仪式简略,只有自家人和少数近亲参与,不收礼钱、不摆酒席也不请乐班;六年、十年甚至更多年的仪式并不多见,但若举行必定相当隆重;刚去世时和三周年是当地老百姓必须要办的两场仪式,前者称为“热丧”,后者称为“冷丧”,两者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三周年与六年以及更多年的仪式是一样的。
乐人、乐班。笔者曾对巨野的王学光乐班和鄄城的王立华乐班做过长时间的跟踪采访。从这两个乐班身上,我们可以发现鲁西南鼓吹乐的许多共性特征,在本项目的展示中将在某些环节借助于两个乐班予以解释说明。
项目 | 特征 | 特征说明 | |
乐人 | 从业队伍 | 人员众多 | 荷泽市门陈庄以及鄄城县毛杜庄几乎全村皆艺人;03年鄄城县举行唢呐比赛,当时报名参加者达二、三百人。 |
老中青三个年龄段 | 很多家长乐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学这个,并打算以此作为生计,从而使鼓吹乐后继有人。 | ||
技艺多为祖传 | 王学光祖上有好几辈人以此为生,其技艺为外祖父所传。父亲王继轩,是吹笙的好手,52年曾与任同祥一起汇演;王立华祖辈也以此为生,能记得起名字的就有5辈。 | ||
技艺的高超 | 掌握乐曲的多样性 | 艺人们对传统曲牌、现代唢呐独奏曲、戏曲、歌曲都能熟练的演奏。 | |
演奏技法的娴熟 | 在同一支唢呐上以不同的筒音演奏同一首曲子对艺人们来说不是难事。变奏的技法更是每个艺人必须要掌握的本领:如果给他足够的时间,“一个《开门》,就能吹到北京天安门”。 | ||
技艺的印证 | 王学光:70年代末,聘为省歌舞团唢呐演奏员;80年代初,参与《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中鲁西南鼓吹乐的记谱工作;2004年,应邀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北京现代音乐节”之“鲁西南鼓吹乐”的演出;其《六字开门》、《上字开门》和《大笛绞》被《鲁西南鼓吹乐选集》收录,其中《大笛绞》又被《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收录。 王立华:12岁小有名气,被人称为九岁红。83年在县第二届唢呐比赛中获二等奖。1990、1999、2003年均获荷泽地区唢呐比赛一等奖。2004年,应邀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北京现代音乐节”之“鲁西南鼓吹乐”的演出。 | ||
身份地位日益提高 | 以前被戏谑为 “王八、戏子、吹鼓手,下九流的下九流”。现在往往是本村经济条件最好的;时常娱乐于乡民、是乡村礼俗中的重要角色,深受乡民的尊敬。 | ||
#p#副标题#e# 乐班 | 家族式 | 乐班的固定成员均为本家族成员。王学光乐班的固定成员包括:四弟、二弟、学生若干;王立华乐班的固定成员:父亲、哥哥、嫂子、侄子、外甥、外甥女。 | |
外衍性 | 指引进非固定成员。主要是在弥补乐班某些功能不足、人手不够等问题。近来越来越多的剧团人员加入到乐班中来。 | ||
职业化 | 每个乐班都有自己独立的乐器、演出器械和舞台。在本地,舞台已成为衡量一个乐班是否能独立运作的一个重要标志。舞台都非常精美,上书乐班的名字。王立华要求演出人员要统一着装,这在本地还很罕见。乐班运作已近企业化。 |
经济收入。当地礼俗活动有“淡季”和“旺季”之分,淡季一般每个月“上事”不到十次,月收入会在四、五百左右;旺季几乎天天都会去上事,一个月会有近两千元的收入。而当地农村的人均月收入则不到三百元。
礼相。礼相是指民间礼俗中仪式的主持者。一个好的礼相必须深知仪式的各个环节,规范人们的礼仪标准,恰当好处的主持仪式,在一定的场合还要求深愔古礼。一个名为军屯的村子,就有三个礼相,他们的技艺都是师——徒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的,一礼相还能对古老的“三献礼”记忆尤深。
老百姓。生长在这个环境中,礼俗已成为老百姓的惯性思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谁家老人去世,若没举行仪式则要受到亲戚的唾弃;仪式举行的不地道会受到世人的非议;行礼的不规范则要受到街坊四邻的耻笑。我在许多仪式中都看到人们行礼的虔诚、动作的规范、惊异于一个繁琐的丧葬仪式中的二十四拜礼连年轻人都能熟练掌握,而我练习了好久也达不到他们的那种协调。
需求。产生这样的礼俗氛围,与当地人们的需求息息相关。在此笔者想借助于一个乐班在“淡季(七、八月份)”的上事纪录来更加直观的反映这种需求。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这仅仅是在“淡季”!
仪式名称 | 参加时间(月/日) |
冷丧 | 7/1,7/15,7/28,8/7,8/13,8/22 |
热丧 | 8/5,8/27 |
庙会 | 7/24,7/29—30 |
其它 | 送锦旗:8/8 |
[NextPage]
丧葬业。大量的需求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丧葬业是直接受益者:一个小小的县城就有近十家扎纸店,这些店铺形成了以出售各式花圈、礼仪器具为主,某些物品诸如饭桌、碗筷、车辆等出租为辅,兼及负责联系乐班、礼相、风水师、指派专人协助完成仪式等一条龙的服务;棺材店以其棺木高出其它石材器具数倍的价格依然在体现着它的实用价值;上风上水的陵园墓地价位已近万元。
学校:礼俗的繁盛要求从业人员的增多,传统技艺结合下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这种学校不会给学生什么文凭,只是传授给学生技艺并提供若干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毕业时已能以此为生。这无疑是对当地乐班队伍一个有利的支撑。
鲁西南鼓吹乐之音乐
对于鲁西南鼓吹乐的音乐状况,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就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乐队组合
①基本组合形式:
主奏乐器+伴奏乐器+打击乐器是乐队的基本框架组合模式,因此三个人便可以组成一个最小的乐队规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奏乐器的不同以及数量的多少决定了组合形式的根本区别;笙一般用两攒,因为艺人们觉得这样音色可以比较饱满;打击乐器多用小镲和梆子。常见的乐队组合形式有:
组合形式 | 组合特征 | 乐器组合 | 应用场合 | 演奏曲目 |
单大笛[6]乐队(如图1) | #p#副标题#e#以一个唢呐的使用为标志 | 唢呐1、笙2、小镲和(或)梆子1 | 用途广泛,是乐队的主要应用形式。 | 演奏曲目广泛 |
对大笛乐队(如图2) | 以运用两个同度唢呐、不用笙为标志 | 唢呐2、小镲1 | 主要是在丧礼中应用,特别是在开场和出丧队伍的行进过程中。 | 以《包妆台》、《开门》为主 |
笛笙乐队(如图3) | 以笛子作为主奏乐器为标志 | 笛子1、笙2、小镲和(或)梆子1 | #p#副标题#e#也主要在丧礼中应用,特别是在客人行礼过程中。 | 以《开门》为主 |
锡笛、笙乐队 | 以锡笛的应用为标志 | 锡笛1、笙2、小镲和(或)梆子1 | 主要在婚礼和喜庆的场合中运用 | 多为大弦子戏曲牌《锁南枝》等 |
吹咔乐队 | 以把攥子或口芯子的运用为标志(唢呐、把攥子、口芯子三者轮流,用唢呐时为“吹”,用把攥子和口芯子时为“咔”)。 | 唢呐1、把攥子和(或)口哨1、笙2、拉弦乐器1、小镲1、梆子1、锣1 | 在婚礼及喜庆的场面运用较多,但丧礼中需用戏曲唱腔烘托气氛时也可以运用。 | #p#副标题#e#模拟戏曲唱腔 |
②基本形式的变异:
以上的几种组合形式基本上是最简洁的组合,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则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常根据民俗活动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条件随时加以调整:如有时为了烘托现场的气氛、增大乐队的音量,这时会叠加一些乐器——再加入若干数量的唢呐等,这样原来的单大笛乐队唢呐会成为3支、4支,对大笛乐队的唢呐也可能会变成3支、4支,这样,两种乐队变异形式的唢呐数量有时会相同,但其运用的场合、演奏曲目还是有严格区别的。
2、演奏形式
乐队的演奏形式有三种:行街、坐棚、站场。
①行街:是指在行走时的演奏形式。如在丧礼中请灵、迎帐子、出殡诸仪式以及庙会中迎香客等活动中。
基本形式:
小镲 梆子 笙 笙 唢呐 唢呐 ↓ |
实际运用:
小镲 唢呐 笙 彩旗 鼓 锣 ↓ |
小镲 唢呐 唢呐 ↓ | 小镲 梆子 笙 笙 唢呐 唢呐 唢呐 ↓ |
请灵 迎帐子
迎香客
②坐棚:是在搭置的棚子(现多为乐班精心设置的舞台)内的演出。这种形式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听众,所以在规模上较大。多用于婚丧及庙会中的大型、综合演出。
基本形式: 实际运用:
唢呐 唢呐 笙 桌 笙 小镲 笛子 梆子 子 弦乐 ↓ |
(锣) (梆子) 大镲 笙 唢呐 笙 架子鼓 小镲 二胡 电子琴 唢呐 唢呐 ↓ |
舞台上没有“桌子”的演奏形式
③站场:是指在仪式中的站立演奏形式。这种形式主要是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仪式,时间一般不长。如丧礼中客人吊唁、墓地行礼、答谢客人等仪式。
基本形式:
小镲 唢呐 唢呐 ↓ |
3、曲目
传统古曲 | 《包妆台》系列(快、慢《包妆台》;单弯、双弯[8]《包妆台》) |
民间乐曲 | 《开门》系列(《上字开门》、《尺字开门》、《凡字开门》、《六字开门》、《五字开门》、《下五音开门》、《扬州开门》、《错调开门》、《天下同开门》等)、《笛绞》系列(《大笛绞》、快、慢《笛绞》、《百鸟朝凤》、《一枝花》、《抬花轿》、《入洞房》等) |
民歌小调 | 《打枣》 |
戏曲曲牌 | 《锁南枝》、《青羊歌》、《凤阳歌》(绞八板)、《二迷子》 |
戏曲选段 | #p#副标题#e# 越调、曲剧、两夹弦、大平调、四平调、豫剧等戏曲唱段 |
创作乐曲 | 《山村来了售货员》、《粮满仓》、《喜庆》、《乡音美》、《正月十五闹雪灯》、《全家福》 |
流行歌曲 | 当下的流行歌曲 |
鲁西南鼓吹乐之礼俗
鲁西南鼓吹乐主要在民间礼俗中的婚礼、丧葬以及庙会中生存,笔者将借助王立华乐班参加的一次“冷丧”仪式来了解当地的礼俗情况。
本仪式是为一位老太太的三周年忌日而举行。主持者有礼相和两个执事宾(辅助礼相完成仪式者)。乐班共有十多人参加。仪式是严谨的——均须在礼相的主持下完成、动作的实施要谨遵礼相的口令;繁琐的——内容繁多、程序复杂;礼乐并置的——每一步骤的完成都要有音乐的配合。如安神礼:
礼相:须立,宜堂前肃静,司乐者作肃静乐(鸣炮三声,乐奏《平大笛穗子》,唢呐主奏)。乐止,执事宾躬揖告进,左右分班,各扮其事,司乐者作整齐乐(鸣炮三声,乐奏《平大笛穗子》)。乐止,执事宾铺芦席、洒毛毡、燃信香、盅美酒,司乐者作将军乐(鸣炮三声,乐奏《快包妆台》)乐止,执事宾转入祠堂引孝子、哀哀出庐,由西街面东立,就祭位。孝眷接随,陪祭宾一切就位(乐奏短暂音调)
执事宾一:行安神礼:鞠躬(乐奏《尺字开门》,变为笛子主奏)、跪、叩首、兴、鞠躬(往返四次)
礼相:乐止,进香上香(三次),叩首(乐奏《尺字开门》)。兴、鞠躬,司乐者作迎神乐(鸣炮三声,乐奏《百鸟朝凤》,唢呐主奏)。乐止,兴(《尺字开门》,竹笛主奏),鞠躬、叩首、兴、鞠躬(往返四次)。乐止,进盅、奠盅(三次),叩首(乐奏《尺字开门》,竹笛主奏),兴、鞠躬,鞠躬、跪司乐者作侑食乐(鸣炮三声。乐奏河南剧种越调,唢呐主奏)。乐止,兴(《尺字开门》,竹笛主奏),鞠躬、跪、叩首、兴、鞠躬(往返四次)。进纸,叩首(乐奏《尺字开门》,竹笛主奏)、兴、鞠躬、鞠躬、跪,司乐者作送神乐(鸣炮三声。乐奏《鹅乐》,即快包妆台加鹅的叫声,用两个唢呐主奏)。乐止,兴、鞠躬(乐奏《尺字开门》,竹笛主奏)、跪、叩首、兴、鞠躬(往返四次)。乐止,鞠躬(乐奏《尺字开门》,竹笛主奏)、跪、叩首、兴、鞠躬(往返四次)。孝子谢陪祭宾,叩首(乐奏《快包妆台》,唢呐主奏)。
而有些仪式却与之有明显的不同,以迎帐子为例:
直系亲属之外的亲友、邻居、朋友们前来吊唁,要送一挂帐子(黑布,还要送钱),但是这样的亲友不能直接进家,而须乐班去迎接,是之“迎帐子”。客人在到达村口时,会有人去报知礼相,礼相就派乐班前来迎接。乐队面向观众、面向客人,前面置一桌子,上面放着客人送来的帐子和烟,烟是礼相用来招呼客人的,客人的赏钱也要放在上面。桌子的前方两侧是孝眷,音乐演奏过程中,孝眷都以半蹲姿观赏演出。客人根据乐班的演奏情况给予“小礼”。因此,乐班人员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取悦客人、取悦观众。乐班在村子的每个十字路口都要停下来,吹上一会,直到客人给赏,然后再进行到下一个路口。整个仪式没有了礼相严谨、繁复的口令,也没有孝眷们循返往复的行礼。其中的用乐是较为欢快的、老百姓熟悉的戏曲、歌曲:《迎宾曲》、《朝阳沟》、《九妹》、《敢问路在何方》等。演至高潮处,也有现场的戏曲表演、舞蹈动作。
显而易见,两个仪式环节是迥然相异的,其原因将在下文予以说明。对于整个仪式。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仪式的进程以及各环节的用乐情况作一简要说明:
[NextPage]
仪式环节 | 演奏乐曲 | 乐队组合形式 | 演奏形式 | #p#副标题#e# 乐器配置 |
乐班开场 | 《包妆台》、《扬州开门》 | 对大笛乐队(变异) | 坐棚 | 唢呐3、锣1、小镲1 |
贵师礼 | 《快包妆台》、《下五音开门》、变把《扬州开门》 | 对大笛乐队 | 站场 | 唢呐2、小镲1 |
请灵 | 变把《扬州开门》、《下五音开门》、《平大笛穗子》、单弯《包妆台》 | 对大笛乐队 | #p#副标题#e# 行街、站场 | 同上 |
启门礼 | 单弯《下五音开门》 | 对大笛乐队 | 站场 | 同上 |
稳香案 | 乐奏短暂音调配合仪式主持者的口令 | 对大笛乐队 | 站场 | 同上 |
安神礼 | 《平大笛穗子》、《快包妆台》、《尺字开门》、《百鸟朝凤》、《越调》、《鹅乐》 | 单大笛乐队、 笛笙乐队 | 站场 | 唢呐主奏与笛子主奏交替。唢呐主奏:唢呐1、笙2、梆子1;笛子主奏:竹笛1、笙2、小镲1 |
谢厨师 | 双弯《下五音开门》 | 对大笛乐队 | 站场 | 唢呐2、小镲1 |
客人吊唁 | 始终奏《尺字开门》(一个曲子的若干次变奏) | 笛笙乐队 | 站场 | 笛子1、笙2、梆子1 |
按座 | 《平大笛穗子》 | 对大笛乐队 | 站场 | 唢呐2、小镲1 |
饭间演出 | 《运动员进行曲》、《国歌》、《歌唱祖国》、《正月十五闹春灯》等 | 单大笛乐队(变异)、吹咔乐队 | 坐棚 | 乐队前排唢呐2;后排电子琴1、二胡1、笙1、唢呐1、笙1、架子鼓1小镲1 |
迎帐子 | 《迎宾曲》、《朝阳沟》、《九妹》、《敢问路在何方》等 | #p#副标题#e#单大笛乐队(变异) | 行街 | 唢呐3、笙2、小镲1 |
家奠礼 | (与安神礼相似,时间长度均为半小时左右) | 单大笛乐队、笛笙乐队 | 站场 | 同安神礼 |
烧轿、路基、上林 | 变把《扬州开门》、《下五音开门》、《平大笛穗子》、单弯《包妆台》 | 对大笛乐队 | 站场、行街 | 唢呐2、小镲1 |
音乐与礼俗
通过对这场丧葬仪式的描述,鼓吹乐的“娱人、娱神”之社会功能性就彰显在我们面前。
“娱神”的音乐是在“神”的牌位前——灵棚演奏的,如安神礼。为神演奏的音乐是庄严肃穆的,所以用乐要传统、完全程式化、不可随意增删,否则就是对神大为不敬。这类音乐可分为两种:一是唢呐主奏,用于孝眷在行礼的间隙,音乐是与礼相“司乐者作××乐”口令发出的同时演奏的,有肃静乐、整齐乐、将军乐、迎神乐、侑食乐、送神乐之分;二是竹笛主奏,配合孝眷的行礼以及众亲友的吊唁,以《开门》曲牌系列为主。
#p#副标题#e#“娱人”的音乐是远离“神”的牌位、淹没于围观者叫嚣声中演奏的音乐。这类音乐在两种场合演奏:一是迎帐子时,其服务对象是客人,所以均是让客人为之动容的乐曲;一是在舞台上的演出,服务对象是广大村民,以演唱取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戏曲、歌曲为主。由此可见这种“娱人”音乐的功能性非常明确:让人身心愉悦。当这种功能达到以后,它产生的影响就随之而来:乐人从客人满意的手中得到封赏;主人从群众满意的表情中得到赞赏;群众从乐人满意的表演中得到欣赏;乐人从群众满意的喧嚣中得到褒赏。
正是由于鼓吹乐的这种社会功能性,才使得音乐被礼俗接纳,礼俗的社会功能性则为音乐的融入提供了可能。由此,我们从鲁西南鼓吹乐的生存现状引发一个思考:为什么鼓吹乐为什么会在这片田野大地上如此繁衍昌盛?
这样的仪式在鲁西南这片土地上其实天天都在上演着。我震惊在此一个丧礼要举行若干次才能表示对传统的尊重、每个人行礼近百次才能显示其虔诚,难忘本文所记载的这场仪式是在一个院墙是用玉米秸搭起的院落中向世人昭示其孝道的;我震惊鼓吹乐在当地人们心中的位置:每逢婚礼、丧礼、庙会、开光等必须要请鼓乐班,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的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破坏了规矩就是违背了祖训、背离了传统。鼓吹乐、鼓乐班已成为鲁西南地区文化、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许多场合,当乐班休息时仍有录音机通过扩音器播放着人们爱听的戏曲与流行歌曲,我们顿感疑惑:仅用录音机放不好吗,既省钱又新潮,但人们说那样做会受到众人的鄙夷,鼓乐班不可或阙。由此看来,鼓吹乐班社以及由其承载的音乐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在当代竟亦是如此。
中国音乐与“礼俗”之间的密切关系,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礼乐”之制。此制度自相传的周公“制礼作乐”以来,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却至今不衰。从某种意义上说,各种各样的礼俗,正是中国传统音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与依托,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将传统音乐反映到文化层面上,礼俗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把中国音乐放置到各种礼俗中去观察、研究,似乎更能揭示其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正是礼俗承载,才得以世世代代传承、才使得鼓吹乐找到他生存的土壤。尽管传承是个动态的过程,但礼俗的积淀与稳定的特点,使得传统在变与不变中延续。经过文革的洗礼,礼俗从其曾被戴上封建迷信的高帽而被世人惟恐避之不及到逐渐被社会、人们所接受直至当今礼俗得以回归。正是传统的回归才导致了现在如此的繁荣景象,才有这么多的班社、这么多的需求。而这种非主流文化生存的传统在与都市、专业院校、专业音乐教育体系有着极大反差的碰撞与共生中生生不息的延续着。
鼓吹乐的发展历史表明:它是一个开放的、紧跟社会步伐、反映时代变革的体系。历史上由军乐到俗乐、由“非统军之官不用”到“遍于国中”,在于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现实中一个乐班既娱神又娱人、既完成礼俗又亲近乡民、既容纳传统又接受流行,正是这种多重功能性使得鼓吹乐有融乃大、与时俱进,在当今时代大潮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既保持传统的一面又具备时代的印记。
总结
一、 历史溯源
据当地鼓吹艺人的回忆,有的已有十几代的家传技艺,仅从这一点来推算,鲁西南鼓吹乐的历史沿革至少可以将它追溯到三百多年以前。另外,根据鲁西南鼓吹乐(唢呐、锡笛主奏部分)经常演奏的曲目来看,有些是宋、元以来的杂剧曲牌,如《混江龙》、《滚绣球》等,大量的是明、清时期流传的小曲、牌子,如《山坡羊》、《锁南枝》、《驻云飞》、《一江风》、《朝天子》、《到春来》、《叠断桥》、《采茶儿》之类。因此鲁西南鼓吹乐有可能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在当地流传。
二、艺术特色
鲁西南的城镇乡村,到处都有职业或半职业的”鼓乐房”,它们多以家族或近亲搭班,平时以理发为业,遇到民问婚、丧、喜、庆等场合他们便被聘去演奏,往往数日不绝,是民间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鲁西南鼓吹乐使用的乐器,主要是管乐器、打击乐器两类。管乐器有唢呐、笛子、笙、把攥子(只用于咔戏)、大号(俗称”老嗡”,目前很少使用)。打击乐器有小钹、梆子、钹子、云锣、小锣、乐鼓(也称”小墩鼓”)。如奏”咔戏”,则加用皮鼓、简板、中钹、大锣、小锣等。
鲁西南鼓吹乐乐队组合常见的有五种:一、用一唢呐(一般用中音唢呐)主奏的形式,民间称呼为”单大笛”。所用管乐器有唢呐、笛子、(笙(一至二人);打击乐器有小钹、云锣、汪锣、乐鼓。乐队人数一般为八人,是鲁西南鼓吹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演奏形式。二、用两支唢呐(用两支低音唢呐)演奏的形式民间称呼为”对大笛”。所用管乐器有低音唢呐(二人),打击乐器有小钹、云锣(或钹子)、铜鼓、乐鼓。乐队人数一般为六人。三、用锡笛(以锡制杆的海笛)主奏的形式或锡笛(以锡制杆的海笛)主奏的形式或锡笛、笙、笛合奏的形式,此编制为演奏大弦子戏曲牌的专用乐队。所用管乐器有锡笛、笛子、笙(二人);打击乐器只用小钗或梆子。乐队人数一般为五人。四、笙、笛合奏形式,此编制是用来演奏柳子戏曲牌或民间小曲的乐队。所用管乐器有笛、笙(二人);打击乐器仅用小 。乐队人数一般为四人。五、卡戏乐队,所用管乐器有唢呐(兼奏把攥子)、笙(-至二人)、笛子;打击乐器有皮鼓、简板、小钗、小锣、大锣。乐队人数一般八至九人。
鲁西南鼓吹乐常用的调名有两个体系,一个是承袭原地方戏曲的演奏指法变换称呼为平调、越调、二八调、”下调、起调;另一个是民间鼓吹乐所用工尺谱演奏指法变换称呼六字调、尺字调、上字调、凡字调、五字调。
鲁西南鼓吹乐曲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一,为一曲多变的灵活运用。普西南鼓吹乐一曲多奏所使用的手法主要有严格变奏、板腔式变奏、移调指法变卖二种。变化最丰富、最集中的是《开门》和《抬花轿》这两首乐曲。以民间器乐曲牌《开门》为例,可变化派生为《上字开门》、《尺字开门》、《凡字开门》、《六字开门》、《五字开门》、《大合套》、《风绞雪》、《婚礼曲》等十几首乐曲。以《抬花轿》曲牌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变体有《抬花轿》、《拜花堂》、《大笛二板》、《大笛锣》、《百鸟朝凤》、《快慢笛绞》等十几首乐曲。其二,鲁西南鼓吹乐富于特点的展开部分”穗子”。”穗子”在全曲是一个具有对比展开性的独立部分,它的持点是演奏上具有极大的即兴性,音型细碎,展开自由,旋律在环绕中心音不断变换游移时,伴随着丰富的节奏音型和多种演奏技巧,是显示民间演奏家卓越才华和高超演技的段落。
鲁西南鼓吹乐唢呐、锡笛常用的演奏技巧有花舌音、气控音、气拱音、滑音、打音、泛音、萧音、苦音等。
除由《开门》、《抬花轿》派生的乐曲外,还有唢呐曲《庆贺令》、《十样景》、《采茶歌》、《集贤宾》、《风阳歌绞八板》、《一枝花》、《一江风》、《越调步步娇》、《混江龙》等;锡笛笛《山坡羊》、《驻马亭》、《锁兰枝》、《驻云飞》、《罗罗》等;笛曲《双合凤》、《小笛曲》、《花香蜂婶舞》、《越调黄莺》、《风落松》、《喜新婚》、《步步高》等。
在长期的传承实践中,鲁西南鼓吹乐形成了丰富的曲目家族、多样的调类系统、精湛的演奏技艺、数以百计的民间乐班和数以千计的鼓乐传人。代表性曲目有《百鸟朝凤》、《六字开门》、《一枝花》、《大合套》、《风搅雪》、《抬花轿》等,曲目总数在三百支以上;代表性演奏家有任同祥、贾瑞启、袁子文、魏永堂等,代表性乐班仅嘉祥一县就有以杨兴云为代表的”杨家班”,以曹瑞启为代表的”曹家班”,以任同祥为代表的”任家班”,以赵兴玉为代表的”赵家班”和以贾传秀为代表的”贾家班”。其中,杨家班的演奏风格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曹家班演奏时音色纯正,柔和甜美;任家班演奏时音色明亮,感情细腻;赵家班演奏时音色宽厚,高昂明亮;贾家班演奏时音色清脆,激荡起伏。一个时期以来,这五大班社带领其他鼓乐传人活跃于当地民间社会生活中,争奇斗妍,各领风骚,深得民众喜爱,并使嘉祥成为誉满中国、闻名遐迩的”唢呐之乡”。
三、传承意义
鲁西南鼓吹乐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得到专家和广大群众的喜爱。鲁西南鼓吹乐这种普及面较广的民间艺术,经过专业文化工作者长期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已在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婚丧嫁娶活动中的演奏,逐步扩展到大型节日联欢、开业庆典、参军升学、丰收喜庆等场合的演奏,为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