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从孟子故里山东邹城到湖南长沙,16个小时的火车车程,两座遥远的城市因一个学子紧紧联系在一起。邹城市北宿镇东故村寒门学子樊佳文同邀两位养母游长沙,用爱跨越养母心间距离。这个身世坎坷却自强不息、命运波折却满怀感恩的学子与两位心怀大爱、无私育子、不求回报的母亲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热议,深深感动着每位读者。从孟母“三迁教子”到今天,时间相隔2000多年,伟大母爱在一个弃儿身上再传承。
母爱传递养育不幸弃儿
24年前的一天,路边纸盒里传出的阵阵婴儿啼哭声,揪住了过路农妇张传芳的心。纸盒里是一个身体瘦小、面色苍白的婴儿。心地善良的张传芳当即将这个孩子抱回家,取名聪聪。家境贫寒的张传芳,是6个孩子的母亲,又多了一个聪聪,吃饭、穿衣、念书,生活更显拮据。即便如此,心地善良的张传芳对聪聪视如己出,给了聪聪一个温暖的家和一个充满爱的童年。但天有不测风云,聪聪9岁时,养父不幸过世,张传芳改嫁,生活十分艰难。为不让孩子受苦,强忍着不舍,张传芳还是决定将聪聪委托给家境稍好的人家———10公里外的樊家。“她家养不了,我就养吧!”1998年12月16日,看着聪聪,樊家女主人王延霞的母爱之情油然而生,她毫不犹豫地拾起了母爱的“接力棒”,成为孩子第二个养母,并给他改名樊佳文。
王延霞婚后育有一女,樊佳文的到来让这个家变得“圆满”,对他格外疼爱。但王延霞的家境也不算好,而且夫妇二人身体欠佳,虽然一家人享受着低保,但日子仍旧很难过。为抚养两个孩子,丈夫外出打工;双腿有残疾的王延霞就在家支起鏊子,起早贪黑地加工煎饼补贴家用。转眼姐弟俩初中毕业,王延霞决定让亲生女儿弃学挣钱供佳文读书。邻居们对此都非常不理解,她却这样说:“佳文不是俺亲生的,但他来到俺家,这是俺娘俩今生的缘分,说什么俺也不能亏待了他!只要能把他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干啥俺都心甘情愿!”
贫贱不移成就坚毅少年
蹬着三轮车带养母王延霞下地干农活、拣煤渣;天黑了,他帮着和面做煎饼。在樊家,佳文一直都是边帮着家里干活,边读书。即便写作业到深夜,第二天他总是第一个到教室学习。因为他深知自己唯有刻苦学习,将来有所作为,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让妈妈享福。”2008年,樊佳文以598分的成绩考上长沙理工大学。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他仍旧没有停歇,端菜、倒水、擦桌子、洗碗,有时从下午四点干到凌晨五点,每天到夜市打工,只为多挣些钱,为父母分担经济压力。大学期间,他半工半读,学校食堂、铁艺公司、食品公司他都做过兼职,五年大学生活樊佳文没向父母要过一分钱。但打工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业,2012年他不仅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还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还光荣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报母孝行演绎感恩佳话
“在别人看来我是一个不幸儿,因为刚出生就被抛弃了;但我认为我是个幸运儿,因为上天给了我两个好妈妈。”两个和他毫无血缘关系的母亲,用善良和爱在樊佳文心中种下了爱和感恩的种子———帮同学年迈的爷爷奶奶收稻子、将刚领的工资送给路边求助的孕妇、帮助74岁的患有脑血栓后遗症的邻居修理茅房……每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樊佳文总会出手相助。
对待两位养母,樊佳文更懂感恩。他总是尽自己所能来报答两个养母的养育之恩。但樊佳文心中一直有个结———母爱再无私,但也害怕失去。缘于此,王延霞总不愿他与张传芳有过多联系。可樊佳文总忘不了把他养到9岁的张传芳,他希望妈妈们能友好相处,但她们心的距离却远远超过了10公里。
2013年5月11日,农历四月初二,是邹城倡议设立的中华母亲节。借此机会,樊佳文精心“策划”,为两位母亲安排了一次“破冰之旅”,来消除她们心中的芥蒂。两位母亲坐在一起,樊佳文不知梦过多少回。但真正坐在一起,双方更多的是沉默不语。为缓和气氛,每当合影照相时,樊佳文总会站在两位母亲中间,俏皮地说:“我要站中间,我是你们共同的儿子!”
樊佳文带着两位养母游长沙的故事在长沙理工大学传开后,感动了学校里的莘莘学子,他的故事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被传为佳话。但他总是说:“感恩、孝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两位养母都是我的恩人,她们爱我,我更感恩她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该做的。”
如今,樊佳文即将大学毕业,他毅然放弃了研究生深造的机会踏上就业征程,他要用自己的肩膀挑起人生和家庭的未来,回报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