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获得者、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曾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将会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对于我市而言,加速城镇化是攸关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全力全速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现实选择,也是实施“五城同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增进百姓福祉的迫切需要,意义十分重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同全国一样,我市迈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近年来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按照“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的战略取向,以“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为抓手,提速推进城建重点工程,健全完善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心城区布局框架全面展开,北湖生态新城、东部科技新城、济北新区和西部大运河经济区形象凸显,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县城老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建设力度大、效果好,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成功获得国家级园林城市称号。截至去年底,全市城镇人口规模达到381.14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6.13%,其中去年提高了2.1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二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7.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2.4万人。
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现实却并不令人乐观。我市的城镇化进程无论是与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要求相比,还是与周边地市相比,以及与城乡群众的意愿期待相比,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首先是整体水平不高。目前我市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在省内仅高于聊城和菏泽,居全省第15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人口规模分别比临沂少70平方公里、50万人。其次是发展不够平衡。目前,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率只有46.13%,明显落后于工业化。从建设来看,全市80%以上的新增基础设施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县城,农村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设施比较缺乏。县域之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除三市两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外,其余的基本在30%左右。再次是发展方式粗放。城镇用地集约度不高,城市土地占用情况与城市用地产出严重背离,“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造成功能不完善、不协调,公共产品供给存在较大缺口。另外,由于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城市开发建设用地盘活存量、置换挖潜的办法不多,通过市场化手段融通建设资金的路子不活,城镇管理体制不理顺、效能不高,已成为制约城镇化加快发展的瓶颈。同时,户籍制度、就业、社保等改革滞后,进城农民工绝大部分尚未真正融入城镇,没有变成真正的城镇居民。
现实虽然有些骨感,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依然拥有让人向往的春天。党的十八大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到全党、全国的战略高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镇化列入2013年六项工作重点;我省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山东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这些都为我们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带来了难得机遇。从我市来看,目前,城市总体规划已更加完善,中心城区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重点片区开发等专项规划正加紧编制,都市区同城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小城镇建设规划也同步进行,加快推进城镇化有了比较科学的依据。城市布局框架已经拉开,目前,中心城区以承办第23届省运会为牵动,一批重大城建工程加快推进,必将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承载能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功能;通过实施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五大板块互联互通的快速路网进一步完善,随着今年都市区“大公交”体系的建立,城际交通通达能力将显著提升;各县市区每年都实施一批城建重点项目,我市有8个镇列入全省“百镇建设示范镇”,必将进一步促进县城、小城镇规模扩张、功能完备,这些都为我们加快推进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代产业发展加速集聚,我市重点培育的四大千亿级产业整体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建成了光电、专用汽车等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另外中心城区以运河财富广场、万达广场等为代表的城市综合体项目以及以红星美凯龙、豪德商贸城为代表的商贸物流项目投入运营或开工建设,必将聚集更多的商气、人气,大幅提升城市品位形象,这些都为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正是立足于济宁实际,立足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我市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即以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为引领,以构建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关键,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突破口,坚持“两化”并进、城乡一体和“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的战略取向,加快构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都市区为主体、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体系。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初步确定城镇化率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到2017年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60%以上,五年内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丰满的理想需要具体的实践行动才能化为辉煌的现实。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我市确定了具体的工作着力点。大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按照“11266”城镇发展战略布局(即:一心、一群、两带、六团、六十个小城镇),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功能为核心,统筹推进中心城区、组群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确保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每年拓展8平方公里以上、新增人口10万以上,加速都市区融合发展,对114个乡镇进行分类指导、梯次推进,重点抓好8个省级示范镇建设。全力加快重点城建项目建设,对今年确定的总投资359.8亿元的275个重点项目,按照质量标准和时限要求,全力全速加快推进,确保按时完成省运会场馆系列项目建设任务,今年要新增天然气用户1万户、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同步完成13086套保障性住房、4万户农村住房建设和1.2万户危房改造任务,加快推进北二环、东外环南延、济徐高速济宁段、滨河大道济宁至梁山段等续建工程,尽快启动东二环、西二环、南外环西延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集中整治城区环境卫生,构建精细化管理格局,积极探索经营城市路径。纵深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去年完成3640个村庄整治任务的基础上,今年对1700余个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同时建立健全道路养护机制、卫生保洁机制,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造福城乡百姓是我市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的和方向。针对国内一些城市急着赶项目、出形象,留下很多败笔和“城市病”,城镇化非但没有留下遗产反而留下遗憾的现象,我市城镇规划坚持做到体现前瞻性,高起点编制好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为未来发展制定蓝图、预留空间;体现统筹性,突出抓好单体规划、色彩规划、地上地下设施规划的相互衔接,尤其是对工业园区、交通体系、生态水系、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设施布局等坚持统筹考虑、一体规划;体现民主性,对重大规划吸引国内外一流设计团队担纲编制,同时要广泛征询公众意见,务求每项规划都能优中选优、成为精品;体现严肃性,严格规划修编法定程序,规划一经确定坚决执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保持规划的连续性,切实增强规划的刚性约束。注重做好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文章,把发展城镇经济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实施1351十大产业百千亿培植工程;推动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借力省里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和曲阜文化经济特区两大机遇,加快建设和引进一批像尼山圣境、东方文博城、豪德物流、万达广场等牵动性强的服务业大项目,发挥服务业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把园区、县城和小城镇作为产城融合的重要载体,促进人口向园区集聚,推进园区产业高端化,加快发展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城市新区。为避免新型城镇化走“行政主导有余、市场引导不足”的老路我市更加注重有效发挥市场配置城市发展要素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解决城建“资金缺口大、融资难”问题,建立起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北湖新区近三年累计投入近200亿元,除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市政公共设施等基础配套建设外,市场化融资达到125.5亿元。作为一个多元文化荟萃的历史名城,为避免当前各地城镇建设广受诟病的“千城一面”问题,我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延续城镇传统,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布局,精心塑造城镇建设的独特“脸谱”,做到凸显特色、突出禀赋、卓而不群。为使新型城镇化真正成为“人的城镇化”,我市着力实施以户籍制度为重点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土地流转为重点扎实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以城镇职能“扩权”为重点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努力让身在城镇的居民享受市民待遇、感受到生活的归属感、幸福感。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济宁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记者相信,随着我市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氤氲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孔孟之乡必将以更加靓丽的城市形象展示于世人面前,在这方美丽宜居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感受将更快乐、更幸福、更有尊严。
进入新世纪以来,同全国一样,我市迈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近年来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按照“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的战略取向,以“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为抓手,提速推进城建重点工程,健全完善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心城区布局框架全面展开,北湖生态新城、东部科技新城、济北新区和西部大运河经济区形象凸显,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县城老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建设力度大、效果好,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成功获得国家级园林城市称号。截至去年底,全市城镇人口规模达到381.14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6.13%,其中去年提高了2.1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二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7.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2.4万人。
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现实却并不令人乐观。我市的城镇化进程无论是与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要求相比,还是与周边地市相比,以及与城乡群众的意愿期待相比,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首先是整体水平不高。目前我市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在省内仅高于聊城和菏泽,居全省第15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人口规模分别比临沂少70平方公里、50万人。其次是发展不够平衡。目前,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率只有46.13%,明显落后于工业化。从建设来看,全市80%以上的新增基础设施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县城,农村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设施比较缺乏。县域之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除三市两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外,其余的基本在30%左右。再次是发展方式粗放。城镇用地集约度不高,城市土地占用情况与城市用地产出严重背离,“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造成功能不完善、不协调,公共产品供给存在较大缺口。另外,由于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城市开发建设用地盘活存量、置换挖潜的办法不多,通过市场化手段融通建设资金的路子不活,城镇管理体制不理顺、效能不高,已成为制约城镇化加快发展的瓶颈。同时,户籍制度、就业、社保等改革滞后,进城农民工绝大部分尚未真正融入城镇,没有变成真正的城镇居民。
现实虽然有些骨感,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依然拥有让人向往的春天。党的十八大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到全党、全国的战略高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镇化列入2013年六项工作重点;我省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山东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这些都为我们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带来了难得机遇。从我市来看,目前,城市总体规划已更加完善,中心城区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重点片区开发等专项规划正加紧编制,都市区同城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小城镇建设规划也同步进行,加快推进城镇化有了比较科学的依据。城市布局框架已经拉开,目前,中心城区以承办第23届省运会为牵动,一批重大城建工程加快推进,必将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承载能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功能;通过实施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五大板块互联互通的快速路网进一步完善,随着今年都市区“大公交”体系的建立,城际交通通达能力将显著提升;各县市区每年都实施一批城建重点项目,我市有8个镇列入全省“百镇建设示范镇”,必将进一步促进县城、小城镇规模扩张、功能完备,这些都为我们加快推进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代产业发展加速集聚,我市重点培育的四大千亿级产业整体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建成了光电、专用汽车等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另外中心城区以运河财富广场、万达广场等为代表的城市综合体项目以及以红星美凯龙、豪德商贸城为代表的商贸物流项目投入运营或开工建设,必将聚集更多的商气、人气,大幅提升城市品位形象,这些都为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正是立足于济宁实际,立足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我市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即以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为引领,以构建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关键,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突破口,坚持“两化”并进、城乡一体和“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的战略取向,加快构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都市区为主体、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体系。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初步确定城镇化率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到2017年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60%以上,五年内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丰满的理想需要具体的实践行动才能化为辉煌的现实。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我市确定了具体的工作着力点。大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按照“11266”城镇发展战略布局(即:一心、一群、两带、六团、六十个小城镇),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功能为核心,统筹推进中心城区、组群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确保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每年拓展8平方公里以上、新增人口10万以上,加速都市区融合发展,对114个乡镇进行分类指导、梯次推进,重点抓好8个省级示范镇建设。全力加快重点城建项目建设,对今年确定的总投资359.8亿元的275个重点项目,按照质量标准和时限要求,全力全速加快推进,确保按时完成省运会场馆系列项目建设任务,今年要新增天然气用户1万户、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同步完成13086套保障性住房、4万户农村住房建设和1.2万户危房改造任务,加快推进北二环、东外环南延、济徐高速济宁段、滨河大道济宁至梁山段等续建工程,尽快启动东二环、西二环、南外环西延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集中整治城区环境卫生,构建精细化管理格局,积极探索经营城市路径。纵深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去年完成3640个村庄整治任务的基础上,今年对1700余个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同时建立健全道路养护机制、卫生保洁机制,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造福城乡百姓是我市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的和方向。针对国内一些城市急着赶项目、出形象,留下很多败笔和“城市病”,城镇化非但没有留下遗产反而留下遗憾的现象,我市城镇规划坚持做到体现前瞻性,高起点编制好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为未来发展制定蓝图、预留空间;体现统筹性,突出抓好单体规划、色彩规划、地上地下设施规划的相互衔接,尤其是对工业园区、交通体系、生态水系、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设施布局等坚持统筹考虑、一体规划;体现民主性,对重大规划吸引国内外一流设计团队担纲编制,同时要广泛征询公众意见,务求每项规划都能优中选优、成为精品;体现严肃性,严格规划修编法定程序,规划一经确定坚决执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保持规划的连续性,切实增强规划的刚性约束。注重做好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文章,把发展城镇经济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实施1351十大产业百千亿培植工程;推动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借力省里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和曲阜文化经济特区两大机遇,加快建设和引进一批像尼山圣境、东方文博城、豪德物流、万达广场等牵动性强的服务业大项目,发挥服务业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把园区、县城和小城镇作为产城融合的重要载体,促进人口向园区集聚,推进园区产业高端化,加快发展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城市新区。为避免新型城镇化走“行政主导有余、市场引导不足”的老路我市更加注重有效发挥市场配置城市发展要素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解决城建“资金缺口大、融资难”问题,建立起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北湖新区近三年累计投入近200亿元,除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市政公共设施等基础配套建设外,市场化融资达到125.5亿元。作为一个多元文化荟萃的历史名城,为避免当前各地城镇建设广受诟病的“千城一面”问题,我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延续城镇传统,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布局,精心塑造城镇建设的独特“脸谱”,做到凸显特色、突出禀赋、卓而不群。为使新型城镇化真正成为“人的城镇化”,我市着力实施以户籍制度为重点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土地流转为重点扎实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以城镇职能“扩权”为重点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努力让身在城镇的居民享受市民待遇、感受到生活的归属感、幸福感。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济宁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记者相信,随着我市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氤氲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孔孟之乡必将以更加靓丽的城市形象展示于世人面前,在这方美丽宜居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感受将更快乐、更幸福、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