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故里曲阜市息陬镇东夏候村,有一位专门做尼山砚雕刻加工的民间工艺美术师,名叫王桂更。“文房四宝”被誉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即笔、墨、纸、砚。其中,用于研墨润笔的砚台,需要用上好的石材,再配以雕刻精美的图案而成,历来被文人墨客所珍爱和收藏。在各种砚台之中,从孔子诞生地尼山取自的一些上好的带自然花纹虫草的黄色石料,经过工匠们巧妙构思,用心雕琢,就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是砚台中的极品。
今年44岁的王桂更自18岁高中毕业后,便师从雕刻名师悉心钻研石材雕刻技术,由于他心灵手巧和勤奋好学,经过26个春夏秋冬的刻苦磨练,王桂更练就了一手石材雕刻绝活。他除了能用石材雕刻出精美的尼山砚,还雕刻孔子像及各种景区公园人物、动物雕像,他的妻子孔凡美在他的悉心指教下,也成了行家里手,每天帮他雕刻打磨。由于生意兴旺,客户多业务多,王桂更成立了曲阜圣达石雕厂,聘请了一些石雕技术人才,为各地客户开展雕刻石狮、石亭、人像、花草、动物等各种业务。每年经他雕刻而成的尼山砚有十几件,各种人物、动物等石材雕刻也有几十件。
今年44岁的王桂更自18岁高中毕业后,便师从雕刻名师悉心钻研石材雕刻技术,由于他心灵手巧和勤奋好学,经过26个春夏秋冬的刻苦磨练,王桂更练就了一手石材雕刻绝活。他除了能用石材雕刻出精美的尼山砚,还雕刻孔子像及各种景区公园人物、动物雕像,他的妻子孔凡美在他的悉心指教下,也成了行家里手,每天帮他雕刻打磨。由于生意兴旺,客户多业务多,王桂更成立了曲阜圣达石雕厂,聘请了一些石雕技术人才,为各地客户开展雕刻石狮、石亭、人像、花草、动物等各种业务。每年经他雕刻而成的尼山砚有十几件,各种人物、动物等石材雕刻也有几十件。
王桂更和妻子孔凡美合作雕刻尼山砚
·相关链接·
尼山砚
由于尼山砚石产自石灰岩夹层之中,砚石稀少,不易开采,并且过去又作为贡品为官府控制,实为“罕见之物”。
清乾隆《曲阜县志》:“尼山之石,文理精腻,质坚色黄,可以为砚,得之不易,近无用者。”尼山孔庙北旧有砚石沟,在沟深层可采橘黄石块,石质坚细温润,不渗水,不渍黑,发墨有光,但早巳采完。所以“近无用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曲阜市为发掘砚石品种,在尼山五老峰下找到新坑。坑石处在石灰岩的夹层,橘黄色,面有疏密不均的黑色松花纹,石质精腻,抚之生润,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目前,尼山石砚已成为鲁砚的重要品种,产品花色不断增加。近年来,为了充分利用原材料,曲阜市相关企业根据尼山石的特点,又开发研制了尼山石文具及各种规格的图章料等。产品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尼山砚的设计制作向以简朴大方见长。清代制砚家徐坚曾在尼山砚上题铭曰:“不方不圆,因其自然,固差胜于雕镌。”尼山砚在设计制作上依据鲁砚“巧夺天工,简朴大方”的手法,形成了“粗中有细,细中含粗,运用自然,加以点缀,以求意境”的独特艺术风格。在实际生产中因材施艺,依形开墨堂、墨池,少有雕琢点缀,加之铭文多选于《论语》互相辉映,颇为典雅。
尼山石砚在曲阜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据《兖州府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尼山砚开始被列为孔府敬献皇宫的贡品。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拆除曲阜古城城墙时,于城墙根基挖出一块自然形尼山石砚,可见尼山石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清乾隆年间《曲阜县志》载:“尼山之石,文理精腻,质坚色黄,可以为砚,得之不易。”1949年前一直被孔府所控制,产品很少。其后,特别是70年代中后期,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与曲阜市工艺美术厂通力协作,在鲁砚专家石可的指导下,终于在尼山五老峰下找到了新坑。种砚石在石炭岩的夹层中,石厚3厘米至6厘米不等,色呈柑黄,面有疏密不均的黑色松花纹,石质精腻,抚之生润,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是尼山砚石中的上品,且储量较丰,为尼山砚的制作提供了理想的材料。1980年,尼山砚到日本的东京、大阪进行展销。1984年在北京参加“首届全国文房四宝展览”。1987年作为中国孔子基金会的高级礼品,赠送“首届国际儒学学术讨论会”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尼山石砚被载入《中国书法大辞典》、《中国工艺美术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