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创新转型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年,济宁市成功入围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这是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后的又一国家级殊荣,也使济宁市成为在省内与济南、青岛并列的3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这是国家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对济宁改革发展的重视支持,也必将为我市打造山东西部科学发展高地提供重要支撑。
深刻认识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济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关济宁发展未来,事关打造山东西部科学发展高地成功与否。
首先,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动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的第一动力。我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煤电产业一业独大,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强。我市启动建设创新型城市,能够使我们在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抢占更多先机,获得更多先行先试的权利,也为我们在国家层面争取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带来了难得机遇,在更广领域得到国家的倾斜支持。全市上下一定要抓住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重大机遇,自觉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以科技的重大创新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提升。
第二,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打造山东西部科学发展高地的重要抓手。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作出了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决议,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在西部经济隆起带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把济宁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要实现打造山东西部科学发展高地的目标,其支点不仅仅是建立在资源禀赋之上,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之上,首先要成为科技之城、活力之城。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符合济宁实际的路径选择。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济宁的产业结构就一定会发生大的变化,发展的质量效益就一定会越来越好,打造山东西部科学发展高地的宏伟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第三,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最大优势。区域发展的实践昭示,未来城市间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低层次的资源的竞争,而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各地正在掀起新一轮创新热潮,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最大潜力和优势。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就一定能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建设创新型城市,应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突出工业化、城镇化“两化并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在工作推进中,要注意把握和坚持五项原则。一是坚持转型发展。把经济战略转型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新型化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撑,建立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建设创新型城市。三是坚持重点突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突出做好科技平台、科技金融、科技人才三篇文章,选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在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四是坚持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着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五是坚持体制创新。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进一步明确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建设创新型城市,核心是科技驱动发展,载体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提升。当前,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实施产业优化提升工程。没有落伍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是创新型城市的关键环节。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和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趋势。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方向并加以重点支持,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服务和推广,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和绿色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人文、区域优势,重点抓好生产性服务业,将企业价值链条前端的研发、设计、规划、品牌等剥离出来,以科技的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二是实施企业主体创新工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对科技创新最敏感、最需要,理所当然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加大企业主体培育力度。重点实施“331”企业创新工程,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着力完善支持政策,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促进技术向企业流动、资金向企业倾斜、人才向企业集聚。
三是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园区是产业集聚、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要按照产业分区定位,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强化金融、研发、信息等服务平台建设,在更高层次上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一要高水平建设济宁高新区创新型国际化特色“科技新城”。力争3至5年,把济宁高新区建成全国一流的知识创新基地、淮海经济区的科技创新中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水平技术创新体系,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引智示范基地。加快推进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共建济宁大学科技园,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构建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的高品质服务体系,建设产学研基地、创新创意创业基地、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行业公共技术中心、金融科技中心“五位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采取规划推动、龙头带动、园区聚集、辐射带动等方式,重点培育特色产业。二要加强省级开发区和化工园区建设。以济宁高新区为龙头,以14个省级经济园区和6个化工园区为依托,以大企业为龙头、主导产品为核心,带动一批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催生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强的民营科技型企业群体,形成县园区产业企业梯次成长、集群发展格局。三要加快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文化建设“突破曲阜”战略,打响孔子品牌。以推进“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建设为统领,加快圣地尼山文化旅游、孔子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四要推进创新型经济园区建设计划。选择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产业层次较高、具备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经济开发区和专业经济园区进行重点培育。支持新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各类企业研发平台、科研机构、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机构以及科技中介机构向园区集中,支持园区引进区外研究、培训、认证等专业机构以及高层次专家、团队入园发展。
四是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创新创业工程。区域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针对我市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依然匮乏的实际,要把人才优先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放开视野、放宽渠道、放活机制,加快引进集聚各类高端人才,以人才的优势构筑未来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一要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密切关注高端人才流动趋势,紧扣我市产业布局和企业需求,借助各类园区和创新平台,深入实施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及国内人才集聚“百千万”工程,加快引进能够带动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链延伸、高端产业发展的国内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要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制定完善优惠政策,舍得更大的本钱,投入更多的精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特殊人才特殊待遇,增强我市吸引高端人才的竞争力。三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坚持按需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外国专家和海外智力,特别要发挥企业在配置人才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人才更多向企业集聚。四要健全引才用人机制。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继续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完善“六个一”服务模式,进一步健全有利于创新的评价、使用、考核与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五是实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平台是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高端人才创新创优的重要依托。一要加快研发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山东省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济宁分所、山东省科学院济宁分院等机构。二要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重点科研院所的带动作用,依托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和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紧扣我市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加强对各类企业的研发和中试基础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三要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大力发展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以及科技咨询与评估、技术交易、创业投资服务等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机构,为重点企业提供研发、营销、协作等方面的科技服务,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
六是实施创新环境优化工程。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优化创新环境。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智慧济宁”建设为载体,整合通信、广电和互联网运营企业资源,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优化电子政务框架,建设政府智慧门户,打造集“技术服务、资源服务、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智慧政务建设和管理模式。要推动创新文化建设。面向自主创新,做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社会宣传工作,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进基础教育创新,大力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氛围,构建激发创新、促进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要健全投融资体系。以实现科技与金融密切融合为目标,建设“投、保、贷、补、扶”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切实加强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组织领导
建设创新型城市,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区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战略,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级各部门要全力以赴,密切协作,狠抓落实,务必使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要完善推进机制。牢固确立“抓经济必须抓科技、抓发展必须抓创新”的观念,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摆到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意义,宣传各地各行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要改革科技体制。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科技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衔接配合,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科技宏观管理和决策机制,深化科技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革,完善科技经费管理、科技项目公平竞争和信息公开公示等制度,促进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和激励机制。
三要加强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特别是各类创新项目和资金,依托项目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健全财政科技投入高于经常性财政增长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动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提高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使创新成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努力打造创新之城、活力之城。
四要加大督查考核。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承担的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把建设创新型城市各项目标要求落实到具体措施、具体项目和具体责任人。要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跟踪问效和科技创新工作绩效考核,把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评价指标纳入全市科技人才工作考核体系,加大考核权重,引导和激励各级更加重视科技、尊重人才、创新驱动发展。
#p#副标题#e#深刻认识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济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关济宁发展未来,事关打造山东西部科学发展高地成功与否。
首先,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动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的第一动力。我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煤电产业一业独大,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强。我市启动建设创新型城市,能够使我们在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抢占更多先机,获得更多先行先试的权利,也为我们在国家层面争取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带来了难得机遇,在更广领域得到国家的倾斜支持。全市上下一定要抓住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重大机遇,自觉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以科技的重大创新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提升。
第二,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打造山东西部科学发展高地的重要抓手。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作出了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决议,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在西部经济隆起带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把济宁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要实现打造山东西部科学发展高地的目标,其支点不仅仅是建立在资源禀赋之上,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之上,首先要成为科技之城、活力之城。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符合济宁实际的路径选择。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济宁的产业结构就一定会发生大的变化,发展的质量效益就一定会越来越好,打造山东西部科学发展高地的宏伟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第三,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最大优势。区域发展的实践昭示,未来城市间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低层次的资源的竞争,而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各地正在掀起新一轮创新热潮,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最大潜力和优势。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就一定能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建设创新型城市,应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突出工业化、城镇化“两化并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在工作推进中,要注意把握和坚持五项原则。一是坚持转型发展。把经济战略转型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新型化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撑,建立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建设创新型城市。三是坚持重点突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突出做好科技平台、科技金融、科技人才三篇文章,选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在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四是坚持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着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五是坚持体制创新。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进一步明确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建设创新型城市,核心是科技驱动发展,载体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提升。当前,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实施产业优化提升工程。没有落伍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是创新型城市的关键环节。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和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趋势。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方向并加以重点支持,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服务和推广,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和绿色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人文、区域优势,重点抓好生产性服务业,将企业价值链条前端的研发、设计、规划、品牌等剥离出来,以科技的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二是实施企业主体创新工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对科技创新最敏感、最需要,理所当然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加大企业主体培育力度。重点实施“331”企业创新工程,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着力完善支持政策,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促进技术向企业流动、资金向企业倾斜、人才向企业集聚。
三是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园区是产业集聚、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要按照产业分区定位,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强化金融、研发、信息等服务平台建设,在更高层次上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一要高水平建设济宁高新区创新型国际化特色“科技新城”。力争3至5年,把济宁高新区建成全国一流的知识创新基地、淮海经济区的科技创新中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水平技术创新体系,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引智示范基地。加快推进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共建济宁大学科技园,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构建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的高品质服务体系,建设产学研基地、创新创意创业基地、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行业公共技术中心、金融科技中心“五位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采取规划推动、龙头带动、园区聚集、辐射带动等方式,重点培育特色产业。二要加强省级开发区和化工园区建设。以济宁高新区为龙头,以14个省级经济园区和6个化工园区为依托,以大企业为龙头、主导产品为核心,带动一批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催生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强的民营科技型企业群体,形成县园区产业企业梯次成长、集群发展格局。三要加快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文化建设“突破曲阜”战略,打响孔子品牌。以推进“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建设为统领,加快圣地尼山文化旅游、孔子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四要推进创新型经济园区建设计划。选择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产业层次较高、具备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经济开发区和专业经济园区进行重点培育。支持新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各类企业研发平台、科研机构、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机构以及科技中介机构向园区集中,支持园区引进区外研究、培训、认证等专业机构以及高层次专家、团队入园发展。
四是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创新创业工程。区域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针对我市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依然匮乏的实际,要把人才优先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放开视野、放宽渠道、放活机制,加快引进集聚各类高端人才,以人才的优势构筑未来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一要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密切关注高端人才流动趋势,紧扣我市产业布局和企业需求,借助各类园区和创新平台,深入实施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及国内人才集聚“百千万”工程,加快引进能够带动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链延伸、高端产业发展的国内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要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制定完善优惠政策,舍得更大的本钱,投入更多的精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特殊人才特殊待遇,增强我市吸引高端人才的竞争力。三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坚持按需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外国专家和海外智力,特别要发挥企业在配置人才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人才更多向企业集聚。四要健全引才用人机制。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继续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完善“六个一”服务模式,进一步健全有利于创新的评价、使用、考核与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五是实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平台是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高端人才创新创优的重要依托。一要加快研发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山东省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济宁分所、山东省科学院济宁分院等机构。二要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重点科研院所的带动作用,依托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和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紧扣我市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加强对各类企业的研发和中试基础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三要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大力发展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以及科技咨询与评估、技术交易、创业投资服务等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机构,为重点企业提供研发、营销、协作等方面的科技服务,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
六是实施创新环境优化工程。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优化创新环境。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智慧济宁”建设为载体,整合通信、广电和互联网运营企业资源,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优化电子政务框架,建设政府智慧门户,打造集“技术服务、资源服务、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智慧政务建设和管理模式。要推动创新文化建设。面向自主创新,做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社会宣传工作,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进基础教育创新,大力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氛围,构建激发创新、促进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要健全投融资体系。以实现科技与金融密切融合为目标,建设“投、保、贷、补、扶”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切实加强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组织领导
建设创新型城市,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区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战略,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级各部门要全力以赴,密切协作,狠抓落实,务必使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要完善推进机制。牢固确立“抓经济必须抓科技、抓发展必须抓创新”的观念,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摆到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意义,宣传各地各行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要改革科技体制。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科技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衔接配合,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科技宏观管理和决策机制,深化科技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革,完善科技经费管理、科技项目公平竞争和信息公开公示等制度,促进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和激励机制。
三要加强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特别是各类创新项目和资金,依托项目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健全财政科技投入高于经常性财政增长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动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提高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使创新成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努力打造创新之城、活力之城。
四要加大督查考核。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承担的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把建设创新型城市各项目标要求落实到具体措施、具体项目和具体责任人。要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跟踪问效和科技创新工作绩效考核,把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评价指标纳入全市科技人才工作考核体系,加大考核权重,引导和激励各级更加重视科技、尊重人才、创新驱动发展。
(作者系济宁市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