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的线条、鲜艳的色彩、形象的人物———这一张张惟妙惟肖的民俗绘画都出自61岁的刘培志之手。算上今年,他绘民俗画已有33个年头了。“城里人可能觉得这画色彩过于浓重,但民俗画里有家乡的味道,有家族的幸福气息。它是我的至爱,也是我为微山湖畔的百姓唯一能做的。”边说着,刘培志又开始了新一幅民俗画的绘制。
情结民俗绘画
刘培志家住济宁微山湖畔,自幼家境贫寒,对画画情有独钟。年轻时学山水画,时常会为买笔墨发愁。有一次,他发现麻绳的材质可以将山水画描绘得十分形象,既可以用粗线条画出高山和大树的苍劲,也可以细笔勾勒出山峰和河流的细致,亦可散点绘出树叶和花朵的俊秀,可浅可深、可粗可细,而且立体感强。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就用自己独创的这个画法作画,还给这个画法起了个名字叫干磨立擦法。采访过程中,他拿出了一支长约10厘米的麻绳用细线捆好,做成画笔的形状,在纸张上作画,没几分钟,一幅深浅有度、意蕴深厚的山水画就展现在记者眼前。
他17岁做民办教师,每逢假期就会挤出时间外出采风。因为迫于生计,常常为人有偿作画补贴家用。在70年代,他的画形象逼真、不易腿色,深受求画者的喜欢。久而久之,名声在外,找他作画的人越来越多。在这期间,经常行走于乡村湖畔的他,发现渔船上渔民手中的民俗画,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也是渔民们家族脉络传承的重要体现,意义重大。同时,他在研究画中人物特点、具体画法及色彩时,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这样,民俗画的绘制,他一做就是30多年。
画在用情深处
“民俗画亦叫风俗画,在中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民间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多得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遗产。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祈福迎祥、消灾除祸、吉祥欢乐的民俗世事、小说戏曲、神话传说、革命故事、山水花卉、飞禽走兽、讽刺幽默等等。”刘培志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民俗绘画的知识。
他还告诉记者,民俗绘画中比较有特色的就是那些与百姓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有用于辟邪消灾、祈求吉祥如意的各种门画、门顶画、中堂画,有欣赏用的独幅画、连环画,有革命历史故事,还有喻世劝善的各种历史戏文图、神话故事图、渔民生产、生活场景及民俗活动的画。民俗画以画工精细,人物传神,刻画逼真的画法技法,真实地反映了民俗生活的现实,深受百姓喜爱。“这三十多年从事的民俗绘画,家谱图就是其中一项。附近的村民,每逢家里续家谱时,都提前将家谱图送到我这里进行补修。”刘培志一边给家谱图补色,一边讲解这画对老百姓的意义所在,“家谱图是湖畔上居无定所的渔民们记录家族历史的一种变迁记录,这图承载着整个家族在岁月中的演变,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工具,也表达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期待。”
让画服务百姓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攀升。早已将民俗绘画当做事业的刘培志,为了更好地百姓服务,他不断与来访者沟通,根据他们的需求,在原有民俗绘画的基础之上,把新元素、新色彩融入到绘画之中。“家谱图上,多为祖辈的形象,过去的画法,从发髻到胡须,从眼神到神态,都画得十分严肃。过去人们喜欢这样的形象,但现在时代变了,大家更喜欢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画像。”刘培志说,他意识到这一点后,便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画法,用工笔描绘出发丝和胡须,调整画像的眼神和神态,从细节处改善整幅图和每一个画像的观感。记者拿起他刚刚做好的一幅画,细细品味,这幅经过改良画法画出的民俗画,依然充满浓烈的色彩冲撞,但整幅画看上去十分亲切。“起初,我还担心主家不喜欢,但主家看过成品后非常满意,也就坚定了我创新的信念。”刘培志说,“别看我年纪大了,但在绘画上我仍是个年轻的求学者。”为了做好民俗绘画,他根据不同时期的特色不断作出调整,努力作出让老百姓心仪的画作。
岁月如梭,61岁的刘培志已是满头白发。通过他的努力,2009年民俗绘画被列为微山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他被认定为我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他对自己毕生热衷的事业有更高的期望:“民俗绘画是民间美术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它,但这门老手艺关注度仍旧不高。今后,我将继续为百姓绘画,把最满意的作品送给他们,但更希望民俗绘画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