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孔子2540年秋八月,他故里的人们举办过一次书画工艺美术大展。揭幕那天观者如潮,我也被卷进展厅。书道与画是我知之甚微,自不多注目。只是看看那些工艺品,凑凑热闹。不料,在展厅尽头被一尊文楷根雕所吸引——
哦,那雕像是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是的,正是那位老夫子。他顶系软角幞头,两角垂于脑后;身着蕴袍,风摆长襟;右手持竹简抱胸,左手后背,正悠悠然举目远眺,在发什么感叹。我挤过人群凑近观赏,见树桩根部一侧雕有四字:“子在川上”。
哦,好一尊老夫子掉系雕像!刀法虽非娴熟,却将北派木雕之粗犷简洁与南派木雕之柔润细腻溶为一体,且恰到好处的利用了那树桩根部的自然动势,造型准确,傲岸而立,透着栩栩灵气。哦哦,还是穿布衣的孔子!这在同类雕塑中是第一尊,有史以来的第一尊。不能不叹服作者没有把这位千古圣哲当着帝王、当着神。
时过四年,到孔子2544年诞辰,又办了那样一个展览。朋友传话说:还是雕《子在川上》的作者,此次展出了所雕之《孔子与七十二贤徒》群像。雕《子在川上》的作者?这才想到四年前竟忘了看作者何许人也。
当日下午,我走进展厅,来到那群雕像前。只见老夫子正带领众弟子习礼、司乐、练射、执御、研读、演算, 今年孔子诞辰前夕,有幸造访孔子故里书画院。想不到在那显得有点拥挤的藏品陈列室里,竟与《子在川上》和《孔子与七十二贤徒》不期而遇。不过,未敢再细细欣赏,便赶忙问起那“蕊先生”尊姓及其创作。想不到竟使书画院几位先生面面相觑,哭笑不得;又听两位管理藏品的小姐禁不住嗤嗤发笑。我正不知为何弄得如此尴尬,书画院主人才微笑着过来相告。原来,那“蕊先生”系尚不足妙龄之大姑娘,创作《子在川上》时仅十有八岁。她,名蕊,乃孔氏七十四代后人。其高祖昭棠为曲阜楷雕四大家之一;曾祖宪斌,号师周,生前为山东著名楷雕老艺人,五十年代被推举为省政协委员,曾赴京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那蕊自幼承袭家学,酷爱雕刻艺术,深得鲁派雕刻艺术真传。她,十六岁中学毕业,即赴浙江东阳拜师学艺,又得南派雕刻艺术真传。十八岁学成返乡,入孔子故里书画院为工艺师,仅数月即成《子在川上》。尔后毅然以南派技法创作《孔子与七十二贤徒》。查阅资料,拜访孔学专家,并在书画院众书画家、老工艺师指点下,数易草图,裁材启刀,历四寒暑而告捷。还得知那蕊姑娘自知艺术理论方面功底尚浅,又以一年的业余时间刻苦自修,以于今秋入北京建设大学工艺美术系深造。
我步出书画院,沿半壁街侧那又高又长的至圣庙墙根儿,走着,思索着,寻觅着那叹服间心底里的点点踪迹。老夫子啊,老夫子,千百年来你一直端坐在大成殿,可知就在你身旁,在你的后人中竟有这样一位女性?!是的,就是这蕊。哦,蕊,花之方寸,花之精灵,花之美中之美。那是天公之微雕,大自然的奥秘。哦哦,这蕊……
(摘自1995年2月济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