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晖 摄影报道
微山县两城镇山庄村坐落在风光秀丽的独山湖畔,这里有一群人,他们以鹰为伴、以渔为生,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不离不弃,固守着古老传统的鱼鹰捕捞方式,这就是屈庆存的8人牧鹰船队。
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面积1266平方公里,它是由微山、昭阳、独山、南阳四湖组成,又称南四湖。鱼鹰捕鱼在这里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屈庆存17岁就跟随父亲进湖牧鹰,今年64岁,他的大哥和三弟也在这个船队,说到鱼鹰捕鱼,屈庆存说;我们大半辈子漂泊在这湖上,从没离开过湖,没离开过鱼鹰,鱼鹰养活了我们的家人,我们和鱼鹰有难已割舍的感情!前些年,干旱、污染、滥捕,鱼虾绝迹,我们也几度放弃。后来随着国家加大环境保护,微山湖又恢复了往日的盛景,我们几家90多只鱼鹰又拢到一块开始进湖捕鱼。有了好环境,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进湖的时候,一只水泥机动船拖着七八只木质小船(又称小溜子),小船的两舷上支着四五排横木,横木上站着鱼鹰,渔民坐在小船中间。牧鹰船行进在万顷碧波之中,矫健的鱼鹰、黝黑的渔夫、长长的船队,构勒出微山湖独有的美丽画面。
鱼鹰,又叫鸬鹚,属鸟纲鹈形目,善捕鱼。其身如鸭子,头如老鹰,眼睛绿如翡翠;遍体黑色羽毛,闪现绿色光泽;嘴长,顶端呈钩状;脖子粗长,颔下长有喉囊;脚蹼大如鹅掌,潜水快速自如;翼长,能飞翔。经驯养后成为渔人的捕鱼工具。鸬鹚捕鱼是我国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这项技艺在微山湖渔民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传承。
鹰船分工明确,屈庆存“领队”,每天的捕捞区域都是渔政部门规定的作业区。到达目的地后,主人用苦江草扎好鱼鹰的喉囊,然后驱赶它们下水,人们挥起长长的竹杆不停地拍打着水面,开始大声吆喝“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呦呦呦呦……”,独特而古老的渔歌,回荡在烟波浩渺的微山湖上……。鱼鹰热身、兴奋,片刻便箭一般扎进水里,仅一会儿的功夫鱼鹰喉囊里便装满了鱼浮出水面。这时主人过去用操网把鱼鹰托到小木船上,从鱼鹰嘴里取出猎物。鱼鹰的合作精神很强,有一只鹰捉到大鱼,几只鹰就会过去协助,直到主人收取。前些日子,老屈的鱼鹰就捕到了一条20多斤的鲤鱼。所以,发挥鱼鹰群体优势才能有较大的收获。鱼鹰捕鱼是靠天吃饭,运气好的时候老屈鱼鹰船队一天能捕到一千多公斤鱼,遇到大风天气也就没什么收入。
鱼鹰捕鱼季节在春节的前后两个月,这个时间里鱼的活动能力差,容易被捉到。鱼鹰捕鱼是非常艰苦和危险的活儿,船队早上8点进湖,晚上5点多回家,他们划着小船不停地追赶鱼鹰,一天要划20多公里,晚上累得衣服都脱不下来。数九寒天,刺骨湖风吹在脸上像针扎一样,每个人面部和手脚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遇到恶劣天气不能返回就在湖中过夜。这种环境练就牧鹰人坚强的性格和强壮的体魄。
据了解,目前,整个湖山湖有鱼鹰1000多只,牧鹰人100多人,多数转为旅游表演。说到以后的打算,屈庆存说,想让微山湖的鱼鹰捕鱼申遗成功!
屈庆存是这个鹰船的领队,带着这只船队风里浪里追赶着鱼群,他深知捕鱼的季节很快就会过去,耽搁不起。
熊光河一脸的茫然,再干几年干不动了,他想让儿子接班,可年轻人吃不了这苦,说啥不干!再过几年,这湖上还有这“景”吗?
61岁的李居连不识字,可他却培养出一个博士生、一个本科生,谈起两个孩子,李居连一脸的幸福,他说:这都是鱼鹰的功劳。
用在湖水里浸泡过的苦江草(又名扣谷草),给一只只鱼鹰扎上脖子。
鱼鹰钩状的利嘴,专捉鱼的眼和腮,遇到大鱼时,几只鱼鹰齐心协力,一般情况下鱼是逃不掉的。
今天一只鱼鹰捕到了一条7斤多的鲤鱼。这种情况主人都要奖励这只鹰,给它喂些小鱼。
鹰船是微山湖上的一道风景,也是微山渔民几百年来创造的一种文化。
这个船队共8个人,平均年龄58岁,有鱼鹰96只。半个世纪里,他们风里来浪里去,在独山湖上辛勤劳作,固守着传统的捕捞方式,如亲兄弟一般。
牧鹰人在追逐这些小精灵。
http://epaper.jn001.com/jnrb/html/2013-05/14/content_6079.htm
微山县两城镇山庄村坐落在风光秀丽的独山湖畔,这里有一群人,他们以鹰为伴、以渔为生,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不离不弃,固守着古老传统的鱼鹰捕捞方式,这就是屈庆存的8人牧鹰船队。
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面积1266平方公里,它是由微山、昭阳、独山、南阳四湖组成,又称南四湖。鱼鹰捕鱼在这里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屈庆存17岁就跟随父亲进湖牧鹰,今年64岁,他的大哥和三弟也在这个船队,说到鱼鹰捕鱼,屈庆存说;我们大半辈子漂泊在这湖上,从没离开过湖,没离开过鱼鹰,鱼鹰养活了我们的家人,我们和鱼鹰有难已割舍的感情!前些年,干旱、污染、滥捕,鱼虾绝迹,我们也几度放弃。后来随着国家加大环境保护,微山湖又恢复了往日的盛景,我们几家90多只鱼鹰又拢到一块开始进湖捕鱼。有了好环境,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进湖的时候,一只水泥机动船拖着七八只木质小船(又称小溜子),小船的两舷上支着四五排横木,横木上站着鱼鹰,渔民坐在小船中间。牧鹰船行进在万顷碧波之中,矫健的鱼鹰、黝黑的渔夫、长长的船队,构勒出微山湖独有的美丽画面。
鱼鹰,又叫鸬鹚,属鸟纲鹈形目,善捕鱼。其身如鸭子,头如老鹰,眼睛绿如翡翠;遍体黑色羽毛,闪现绿色光泽;嘴长,顶端呈钩状;脖子粗长,颔下长有喉囊;脚蹼大如鹅掌,潜水快速自如;翼长,能飞翔。经驯养后成为渔人的捕鱼工具。鸬鹚捕鱼是我国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这项技艺在微山湖渔民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传承。
鹰船分工明确,屈庆存“领队”,每天的捕捞区域都是渔政部门规定的作业区。到达目的地后,主人用苦江草扎好鱼鹰的喉囊,然后驱赶它们下水,人们挥起长长的竹杆不停地拍打着水面,开始大声吆喝“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呦呦呦呦……”,独特而古老的渔歌,回荡在烟波浩渺的微山湖上……。鱼鹰热身、兴奋,片刻便箭一般扎进水里,仅一会儿的功夫鱼鹰喉囊里便装满了鱼浮出水面。这时主人过去用操网把鱼鹰托到小木船上,从鱼鹰嘴里取出猎物。鱼鹰的合作精神很强,有一只鹰捉到大鱼,几只鹰就会过去协助,直到主人收取。前些日子,老屈的鱼鹰就捕到了一条20多斤的鲤鱼。所以,发挥鱼鹰群体优势才能有较大的收获。鱼鹰捕鱼是靠天吃饭,运气好的时候老屈鱼鹰船队一天能捕到一千多公斤鱼,遇到大风天气也就没什么收入。
鱼鹰捕鱼季节在春节的前后两个月,这个时间里鱼的活动能力差,容易被捉到。鱼鹰捕鱼是非常艰苦和危险的活儿,船队早上8点进湖,晚上5点多回家,他们划着小船不停地追赶鱼鹰,一天要划20多公里,晚上累得衣服都脱不下来。数九寒天,刺骨湖风吹在脸上像针扎一样,每个人面部和手脚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遇到恶劣天气不能返回就在湖中过夜。这种环境练就牧鹰人坚强的性格和强壮的体魄。
据了解,目前,整个湖山湖有鱼鹰1000多只,牧鹰人100多人,多数转为旅游表演。说到以后的打算,屈庆存说,想让微山湖的鱼鹰捕鱼申遗成功!
屈庆存是这个鹰船的领队,带着这只船队风里浪里追赶着鱼群,他深知捕鱼的季节很快就会过去,耽搁不起。
熊光河一脸的茫然,再干几年干不动了,他想让儿子接班,可年轻人吃不了这苦,说啥不干!再过几年,这湖上还有这“景”吗?
61岁的李居连不识字,可他却培养出一个博士生、一个本科生,谈起两个孩子,李居连一脸的幸福,他说:这都是鱼鹰的功劳。
用在湖水里浸泡过的苦江草(又名扣谷草),给一只只鱼鹰扎上脖子。
鱼鹰钩状的利嘴,专捉鱼的眼和腮,遇到大鱼时,几只鱼鹰齐心协力,一般情况下鱼是逃不掉的。
今天一只鱼鹰捕到了一条7斤多的鲤鱼。这种情况主人都要奖励这只鹰,给它喂些小鱼。
鹰船是微山湖上的一道风景,也是微山渔民几百年来创造的一种文化。
这个船队共8个人,平均年龄58岁,有鱼鹰96只。半个世纪里,他们风里来浪里去,在独山湖上辛勤劳作,固守着传统的捕捞方式,如亲兄弟一般。
牧鹰人在追逐这些小精灵。
http://epaper.jn001.com/jnrb/html/2013-05/14/content_6079.htm